首页 理论教育 云洲村:古色万安的云洲,历经百年精神永恒

云洲村:古色万安的云洲,历经百年精神永恒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云洲村,处于遂兴江与赣江汇合的冲积地带。然而,云洲人与对岸的人发生了选址之争,争得难分难解之际,即用秤砣称两地的泥土以重量来仲裁。最早的县城池并不在对岸,而在云洲村附近。不管怎么说,云洲村景观自古以来就被人吟咏。《万安县志》有诗咏其胜,曰:云涛奔泻云洲佳,砥柱中流喷锦涛。云洲回澜云洲虽未成为县城池,但千百年来云洲人挺争气的。方百里即随兄方千里共赴剿贼。

云洲村:古色万安的云洲,历经百年精神永恒

云洲村,处于遂兴江(今遂川江)与赣江汇合的冲积地带。

村子三面环水,一面靠着丘陵。那些高耸入云的古樟聚合成林,茂盛成荫,数十幢青堂瓦舍点缀其中,别有一番风采。

早在唐代,这里就有先民繁衍生息。据通志记载:唐大中年间(847—860年)有虔州(今赣州)刺史贾琮晋京入观,依江北上,途经万安,船泊此江口之村时,突然看见五色彩云从天冉冉而降,认为此乃大吉之兆,遂名该村“云洲”。

相传,时人因为五色云祥瑞,想在此建立县城池。然而,云洲人与对岸的人发生了选址之争,争得难分难解之际,即用秤砣称两地的泥土以重量来仲裁。哪里的泥土重,县城池就建在哪里。对岸的人暗中作假,在泥土里掺入铁砂子增加重量,县城池于是就建在对岸(即今万安县城老城区)。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最早的县城池并不在对岸,而在云洲村附近。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修纂的《万安县志》载:东汉建安年间(196—220年)建立的遂兴县(包括今遂川、万安两县的部分地区),县城就设在遂兴江与赣江汇合口的罗塘湾下街(古称两江市),与云洲村只隔着遂兴江而已。

不管怎么说,云洲村景观自古以来就被人吟咏。古万安八景之一的“云洲回澜”就在这里。赣江水流到云洲对岸的崇文塔下,因河床深处有一排突兀的巨石,水受阻而逆流上溯,又回旋到村子里的“娘娘庙”边。大澜急促而迂缓,拖长至四五里后才往下游而去,春汛期间更为显著,蔚成奇观。

《万安县志》有诗咏其胜,曰:

云涛奔泻云洲佳,砥柱中流喷锦涛。

千里蜿蜒花作浪,一湾盘曲层成隈。(www.xing528.com)

鳞鳞细石吞还吐,点点轻鸥去欲回。

遥想龙梭深处隐,何年挂壁起风雷。

云洲回澜

云洲虽未成为县城池,但千百年来云洲人挺争气的。于沙地,于山岗,祖祖辈辈披星戴月,艰苦经营,创造出了物质与精神之双重财富

必须特别一提的是,云洲村人骨子里头有一种忠义壮勇的精神。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义士方肇苑父子四人即为典型。

方肇苑,号芝圃,县邑增生,学问渊博,品行端方。因家庭多故而无意仕途,乃专心从事春风化雨之教育工作,庐居授徒数十载,造就诸多人才。年逾八旬时,碰上“贼变”。那股山贼日益猖獗,百姓苦不堪言。方肇苑遂深隐山林,教谕生徒要“以大义为重”,并命令其子方千里荷戟对贼作战,竟屡战屡胜。后来,贼寇设下诡计,把方肇苑捉住了,并威胁他“儿子罢兵,即可免死”。方肇苑怒目圆睁,痛斥不止,并引首就戳,毫无惧色,如此多日仍誓不屈服。贼寇一姓梁的头目被他感动,出于良知将他释放。方肇苑便又全心全意地投入教育战线以教谕生徒,直到九十多岁去世。

方肇苑的三个儿子,名叫万里、千里和百里,均为义士。方百里,貌秀而性勇,年未及弱冠,娴于武事。清咸年三年(1853年),土匪进城,大肆洗劫。方百里从戎斗敌,屡立战功。咸丰六年(1856年),山贼踞城,无恶不作。方百里即随兄方千里共赴剿贼。兄弟俩皆为先驱,勇猛克县城,厥功甚伟。不久,流寇乱窜,方百里受命出防通津桥(今窑头镇辖地),失利,见其兄陷于贼阵,旋即奋然杀入贼阵,手刃数贼。其兄得以冲出重围,而他却被烈火硝烟缠身,不幸阵亡。朝廷知道后,将其入祀昭忠祠,追认军功六品;其兄方千里以军功保蓝翎五品衔,候选知县。

(刘盛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