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朝开埠北上,云垌村志

清朝开埠北上,云垌村志

时间:2023-08-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乾隆三十年九月十一日,何氏粤赞公携子达秀,学赞公携子达深带着母亲骨骸,从广东兴宁县三家村迁入贵县怀北二里上垌村开基立业。乾隆四十八年,邓氏文龙、文凤、文朝、文阳四兄弟从广东龙川县登云镇石福迁入犁头岭定居。后来文凤、文朝二公及其子孙移居老大垌定居。乾隆五十九年,叶氏朝阳公从广东梅州迁入大步垌定居。宣统三年10月,清朝灭亡,中华民国建立,男性村民剪掉辫子,兴留短发。

清朝开埠北上,云垌村志

乾隆三十年(1765年)九月十一日,何氏粤赞公携子达秀,学赞公携子达深带着母亲骨骸,从广东兴宁县三家村迁入贵县怀北二里上垌村开基立业。后来学赞公及其子孙移居大垌村新何屯。

同年,钟氏从广东迁入云龙上屋屯定居。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叶氏廷玑公携五子从广东龙川县通衢镇高湖围迁入岭咀村定居。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邓氏文龙、文凤、文朝、文阳四兄弟从广东龙川县登云镇石福迁入犁头岭定居。后来文凤、文朝二公及其子孙移居老大垌定居。

是年,黄氏凤周公从广东嘉州长乐县(今五华县)岐岭街黄沙坑迁入云龙村云塘屯定居。

同年,殷氏仲廷公偕妻从广东龙川县迁入长岭南侧定居。

乾隆五十年(1785年),黎氏捷宽、捷敏二公从广东恩平县迁入云龙村定居。

是年,黄氏世乾公从那岭搬到成村岭定居。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叶氏朝阳公从广东梅州迁入大步垌定居。

乾隆年间,叶家祠、邓家祠、钟氏祠堂和黎氏祠堂相继建成,随后各姓先祖在祠堂开办私塾教育本族子女。

乾隆年间,何氏粤赞公迁入云垌村定居后,携儿子达秀到洛麻坑垦荒造田,从下半坑口起至洛麻坑尾,后又由其带儿子继续垦荒造田,一直到嘉庆末年,把洛麻坑荒地基本开成水田(据1958年冬土地改革复查丈量,这里的水田面积一共94.30亩)。

乾隆、嘉庆年间,叶氏义成、礼成、仁成公从广东恩平县迁入云塘屯定居。后来义成公子孙迁到红塘屯。

乾隆、嘉庆年间,石门陂、石门大陂(文昌陂)、石龙陂、石神陂、长江陂相继建成。

嘉庆元年(1796年),曾氏延珀公携四子从广东肇庆府四会县罗源铺沙沥寨迁入上垌村定居(其中有两兄弟后来返回广东)。

是年,魏氏庆璋公三兄弟带着父母骨骸从广东兴宁县迁入成村岭定居。

嘉庆五年(1800年),许氏龙州、龙江、龙海三兄弟从广东嘉应州五华(长乐)迁入大垌村(下许)定居。

嘉庆七年(1802年),祝氏礼网公带着父母骨骸从广东南雄迁入大垌村定居。

嘉庆十五年(1810年),许氏登戊公、登茂公、登成公三兄弟携带一架风车迁入大垌村(上许)定居。

嘉庆十六年(1811年),饶山(半岭)叶时青自建三间瓦房开办私塾。

嘉庆二十年(1815年),上垌何广恩建三间瓦房开办私塾。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叶氏益伸公携家人从广东龙川县金龟洞迁入红塘屯定居。

嘉庆年间,杜氏荣瑞公从广东梅县迁入石龙口定居,黄氏世友公由成村迁入大垌定居。

嘉庆年间,云龙下屋叶成奎自己出资,自己动手建造了三座石桥:云垌小学门口鹅颈垌的石拱桥,云龙四眼井上游的沙桥和下游的石桥。

道光二年(1822年),黄氏明伦公带子亚趁从广东龙川县迁入大垌村定居,因何亚生与其是亲家,黄家送给他一块地建房居住(今黄屋队)。(www.xing528.com)

道光十七年(1837年),村民重修、扩建上垌龙王庙。

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氏世清公带着父亲骨骸从广东省嘉应州永安县蓝塘圩(今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蓝塘镇)迁入上垌石龙口定居。

是年,丘氏绍海、绍东兄弟从广东龙川县大榕树头迁入犁头岭定居。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岭咀叶伟藩开馆办学。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春,上垌曾传禹开馆办学。

道光年间,饶山叶氏时青公建谷坡古围堡。

咸丰元年(1851年),范氏傅珍公从广西陆川县旺坡迁入石龙口定居。

咸丰四年(1854年),附贡生邓逢元建云垌村第一座客家围屋——段心围。

咸丰八年(1858年),匪贼抢劫云垌村,附近村民到段心围避难,匪贼见围屋布置周密,散去。

咸丰年间,陆氏育祯公从广东嘉应州辣蓼村迁入上垌村定居。

咸丰年间,黎诗文兄弟建云龙围。

同治光绪年间,魏氏文祥、文寿、文福三兄弟从广西北流县(今北流市)迁入大垌村定居。

光绪十年(1884年),何木金出钱出力,修建洛麻坑口麻石桥。

光绪十年(1884年)八月,上垌和大垌村患虎害,岭咀亚翁妹在叶家祠后屋门口结草带时,被老虎叼到石门口大石坪吃掉;上垌何南斗在一个夜晚出门喂猫时,被老虎叼到大垌竹头坳大石坪吃掉;魏亚生祖父在屋边洗澡时也被老虎叼走。

光绪十九年(1893年),《贵县志》(1893版)记载云垌村村名,云垌村包括上垌、大垌、云龙、里那、石板五个村屯。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即丙申年,天大旱。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即壬寅年,天大旱,三季无雨,竹子开花。云龙黎献文、黎春文兄弟在木梓街店铺施粥救济灾民。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邓、黎两姓在殷屋背长岭西段山坡上兴建强南学校,时任木格局董事的邓仕勤任校长。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云垌村第一个留日学生邓耀明(邓东屏)从日本东京法政大学毕业回国。

光绪末年,黎赓扬在广东阳山县考取拔贡归来,在黎氏宗祠池塘边前面竖立两条三丈六尺(12米)高的杉木桅杆,从此人们称黎氏宗祠为“桅杆城”。

光绪年间,何水旺一家从木格陆化迁居至云垌村大垌,后来又搬到殷屋北边、邓乐轩的松山建房定居。

宣统元年(1909年),黎氏在云龙园开办云龙小学堂。

宣统三年(1911年)10月,清朝灭亡,中华民国建立,男性村民剪掉辫子,兴留短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