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家洲与洲店的历史变迁:从王家洲到黄家洲

黄家洲与洲店的历史变迁:从王家洲到黄家洲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家洲原来叫王家洲,在清朝光绪年间出过一本说唱小说叫作《三打王家洲》,说的就是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到民国初年,才改称为“黄家洲”。两帮共有27人,8家门面,都向着黄家洲坦场。按历史,先有黄家洲的下洲店,后才有瓷器街的上洲店。新中国成立后,黄家洲起了巨大的变化。街头巷尾,处处清洁卫生,黄家洲旧貌换新颜。

黄家洲与洲店的历史变迁:从王家洲到黄家洲

夏巧亭

我在黄家洲篾匠店长大成人,我外公涂水生是世居黄家洲的老篾匠,我的岳父刘万喜是黄家洲的洲店佬,他俩都跟我谈过洲店的来历。再者我自己也亲眼看见很多实事,因此,就我回忆写成了这篇资料,以供参阅。

黄家洲原来叫王家洲,在清朝光绪年间出过一本说唱小说叫作《三打王家洲》,说的就是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清代乾隆以前,这个地方不叫王家洲,而叫“竹林坦”。当时这里西边是河,南边是竹林,有一座小庙叫竹林庵,其位置坐落在现在的小里仁弄,因其庙北边只有九间竹篱茅舍,故又称为“九间里”。这九户人家大部分以贩卖粗瓷为生。后来庙旁边又搭起了两三家竹棚屋,有两户篾匠做篾篮、篾筛出售。大约在乾隆三十年左右,乾隆皇帝游江南来到景德镇,一号龙舟靠近竹林坦河边,因为停靠过帝王的龙舟,人们把“王家龙舟”谐称“王家洲”。到民国初年,才改称为“黄家洲”。后来卖瓷器和做篾匠的住户增多起来,竹子也被砍光了,成了一个坦,河边经常有万年、安仁余江)、饶州(鄱阳)、南昌等地来的米船和渔船在此停泊,从而做小生意的,摆瓷器摊的,走江湖卖艺的,说书唱传的,耍猴把戏的,摆西洋镜的,都设立在这个洲坦口。从此,这里也就渐渐热闹起来了。

据说在清乾隆年间,有一位沈翰林之子沈登荣,苏湖人,到此游玩,看中了这王家洲上非常热闹,用500两银子贿赂浮梁县知县史瑶全,在王家洲买了一块地盘建造苏湖会馆。本来在买地契字上议定是东以前街(今中山路)为界,南以富商下弄为界,北以何家窪为界,西以桦树为界。桦树以外有设点做买卖和卖艺的人,沈家无权管,但他为了想收在洲坦上做买卖人的地租钱,于是和当地官吏劣绅狼狈为奸,将契字的“桦树”为界改为“河水”为界,这一改后,沈家就派人到洲坦上强迫做买卖的人交地租。如有不交者,就要遭到沈家恶奴的毒打。沈登荣的横行霸道,激怒了在洲上卖瓷器的都昌人刘山保和一位挑卖大蒜的张铁嘴,他俩人发动在洲上摆摊的穷苦人向沈家进行了抗租争地的斗争。这次斗争,即有名的大械斗“三打王家洲”。

“三打王家洲”的正义斗争,终于获得了最后胜利。省里来了一位刘道台,他鉴于此案引起公愤,遂主持公道予以解决。解决的方法是,凡是在洲上摆摊设点做买卖、摆场卖艺的人,一律不交地租。如果在桦树界以内,搭固定棚子做店铺的就要按年度向苏湖会馆交纳少量租金。为了照顾旧历大年春节)期间来往江湖卖艺的,如说书的、变把戏的,规定腊月十五日前,洲上这20多家固定棚子全部都要搬到河滩上去住,等到大年后的二月初一,这些棚子又全部搬到洲上,各归原地。以后年年如此。(www.xing528.com)

民国初期,两边开店的也多起来了。南面的裤裆弄(今富商下弄)都是篾匠店,其中分做两帮,一帮是花篾帮,南昌人居多,一帮是瓷篮帮,都昌人居多。两帮共有27人,8家门面,都向着黄家洲坦场。面向南的(今何家窪)都是洲店,几乎都是都昌人。洲店也有两种,一种是上洲店,这些店都在瓷器街,卖的瓷器质量较好,不需要另外加工,故上洲店的经理称老板,下洲店的人则统叫洲佬。按历史,先有黄家洲的下洲店,后才有瓷器街的上洲店。也就是说,先有黄家洲,后来才有瓷器街这个地名。

黄家洲洲店多起来了,有些洲佬卖破烂瓷器赚到了钱,就开起了洲红店,在修补好的瓷器上进行镶金、画花、贴花、烧炉等,以后还成立了“黄家洲瓷业公司”,地址在十字弄。当地人称为“破碗公司”。该公司的理事长叫总老板,开始的总老板名叫李会恒。凡是洲红店都要上名字,叫上帮,带徒弟要经过公司同意。篾匠也成立了“篾业公会”,会址在周王庙,该会会首名叫邵邦荣。凡是外来的篾匠都要拿钱上帮,称为“吃新江”。抗战时期,洲上一边是篾匠店,一边是瓷器洲店,当中是坦场,有各种杂耍、变把戏和说书的摊子。坦场当中还竖起了两丈多高的天灯柱,柱底下用石砖砌成高四尺的化纸币炉,上面安着插香烛的小洞,每晚天灯柱顶上点着小四方的玻璃天灯一盏,普照四方。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和年节的早晚,有许多市民都来点香烛、烧黄表、放鞭炮,朝拜天灯。每逢八月中秋,人们在这坦场上用渣饼搭成窑,举火燃烧,叫作烧太平窑。

在旧社会里,黄家洲基本上是个无人管理的地方。河边墩头倒满了垃圾、污物、死鼠、死猫和霉烂的食物,太阳一晒,腥臭难闻,行人皆掩鼻而过。贫困,落后、肮脏,这是旧社会的缩影。

新中国成立后,黄家洲起了巨大的变化。原坦场现建造了一排排崭新的工人宿舍,沿河路东边造起了一幢新的高楼,靠河边的墩头上砌起了平整的水泥护坡,沿河岸栽了很多树木风景宜人。从前的沈翰林之子沈登荣建造的苏湖会馆,现在已是第六小学。街头巷尾,处处清洁卫生,黄家洲旧貌换新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