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城市:推测传统形态的特征

中国古代城市:推测传统形态的特征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具体到地块内部的建筑布局,传统民居通常没有详细的设计或测绘图纸,但是根据其类型特征可以进行合理推测。因此,基于传统地籍图的地块边界和航拍图中的建筑轮廓,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及传统居住建筑平面布局的一般规律,可以绘制清末至民国时期小西湖的“推测类型学地图”。

中国古代城市:推测传统形态的特征

形态类型学研究需要追古溯今,欧洲城市相对完整详尽的城市建设资料和地图为意大利学者绘制“推测类型学地图”提供了基础,而近现代之前的中国,并没有解读城市的传统,更没有留下精准的城市或建筑测绘资料。但是正如前文所说,类型学地图并不苛求图纸绘制的绝对精确,而更加关注空间关系,因此基于现有资料和研究成果可对民国时期小西湖的类型学地图进行合理推测。

由于1929 年航拍图和1937 年地籍图测绘时间接近,经过叠图整合,基本能够复原当时小西湖街道、地块和建筑肌理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几个主要特点:首先,地块短边和建筑檐墙面大多朝向主要道路,多进建筑沿地块纵深方向布置;其次,建筑轮廓基本与地块边界重合,以院落组织空间并解决通风、采光需求;第三,明代规定“庶民庐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过三间五架”[8],因此建筑面宽方向很少超过三开间(9~12米),大地块由多组院落并置组成,而进深方向没有限制,最多可达5~6 进15

12 叠加产权信息的小西湖类型学地图

14 小西湖建筑类型分布

13 小西湖建筑类型汇总(www.xing528.com)

15 民国时期小西湖街道、地块和建筑肌理

此外,明清时期留存至今的其他地图和文献资料[5] 中也可找到关于小西湖周边主要街巷(大油坊巷、箍桶巷、马道街等)以及重要建筑或园林(翔鸾庙、小西湖等)的大致位置和格局的零星描绘或记载,亦可作为类型学地图绘制的佐证。

具体到地块内部的建筑布局,传统民居通常没有详细的设计或测绘图纸,但是根据其类型特征可以进行合理推测。对于南京老城南地区来说,这种特征更加明显,《南京城南历史城区传统建筑保护修缮技术图集》以城南地区现存明清建筑为样本,总结出典型的平面布局和界面特征:“明清居住建筑多为三开间,以合院组织空间布局,沿地块纵深方向依次布置:门屋—双廊四合院—正厅—石库门—双侧厢房—内宅—二合院—内楼。”[9] 16 建筑轮廓一般与地块边界重合,两侧以厚实的山墙与邻居分隔,檐墙界面则依据使用功能和朝向,分为当中开设石库门的实墙和可全部开启的隔扇门两种形式。

因此,基于传统地籍图的地块边界和航拍图中的建筑轮廓,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及传统居住建筑平面布局的一般规律,可以绘制清末至民国时期小西湖的“推测类型学地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