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旅游人类学读本:分析中文化商品化与文化真实性

旅游人类学读本:分析中文化商品化与文化真实性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旅游中的文化商品化对传统文化真实性的确有不良影响。当然,旅游中的文化商品化不一定带来文化真实性的破坏,舞台真实并不一定导致原生文化真实性的丧失,它也可能会促进旅游地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格林伍德通过“阿拉德”仪式来分析文化被商品化的过程以及文化商品化如何影响了文化真实性。格林伍德认为,这样的做法使该仪式成为了获取金钱的“舞台表演”,它完全被商业化了,结果是其原有的文化内涵与真实性被破坏或丧失掉了。

旅游人类学读本:分析中文化商品化与文化真实性

旅游中的文化商品化对传统文化真实性的确有不良影响。比如,一些地方政府与旅游开发者以经济利益为旅游开发的首要目标,忽视旅游所带来的负面社会文化影响,一些不宜进行商品化开发的地方文化也被开发了,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出现文化退化、文化弱化(淡化)与文化异化等现象,使其丧失了应有的“真实性”。

当然,旅游中的文化商品化不一定带来文化真实性的破坏,舞台真实并不一定导致原生文化真实性的丧失,它也可能会促进旅游地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旅游发展的实践说明,在文化商品化这一过程中,一些已经消亡或面临消亡的传统文化得到拯救、保护与复兴,旅游地人民的族群认同、民族自尊与文化自觉得以增强。

我们要特别注意两个方面:首先,如果以一定的经济基础为条件,商品化与舞台真实可以相互转化,但不是所有文化都可以被开发或搬上舞台,比如那些具有神圣内涵的文化资源就不宜作为旅游资源直接进行开发;其次,当地百姓的意愿与权利最为重要,他们应当有旅游规划开发管理的参与权,应当有什么样的文化可以被商品化的决定权,应当有文化商品化带来的经济效益的获享权等。

这里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即旅游中的文化商品化是否会毁灭旅游地的文化,文化商品化是否会给旅游地的传统文化带来破坏作用。科恩的观点比较独到,在他看来,商品化未必会破坏传统文化的真实性,传统文化并非是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发展与变化的。“文化”与“传统”不是天然就存在的,也是可以被创造出来的,它们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成一种世界性的文化,被大众游客所接受。“真实”并不等于“原汁原味”,“真实”也可以被创造与发明,游客对“真实”的看法与感受也大不一样。(www.xing528.com)

美国迪士尼主题公园的例子较为典型。美国有两个主题公园,而且都以“梦幻”为主题,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人工修建的梦幻世界中,游客不但没有在意这些假的人造场景,而是就像身处真实的环境之中一般,似乎体验到了那种“真实”。不过,不同游客追求的体验不同,同一个游客会有多元体验,对“真实性”的诉求也会不同。即使是对美国迪士尼主题公园,也会有游客认为是不真实的,而不接受这样的体验。

格林伍德通过“阿拉德”仪式来分析文化被商品化的过程以及文化商品化如何影响了文化真实性。“阿拉德”仪式最初是为了庆祝1638年西班牙巴斯克地区打破法国人的围攻并取得胜利而举办的活动,这一仪式活动神圣且内含娱乐成分,不仅是庆祝全体成员共同保卫了自己的城镇所取得的胜利,而且体现了团结与凝聚力,后来形成了巴斯克人的“集体高贵”精神。但“阿拉德”仪式在旅游开发之后变成了大众化仪式,一天要举行两次,政府甚至要以付费方式引导当地居民参加。格林伍德认为,这样的做法使该仪式成为了获取金钱的“舞台表演”,它完全被商业化了,结果是其原有的文化内涵与真实性被破坏或丧失掉了。

跟“阿拉德”仪式相似的还有中国傣族泼水节等民族节日。傣族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新年,在每年4月举行,它起源于印度,是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由印度经缅甸传入傣族地区。旅游开发之后,游客到傣族地区比如西双版纳,看到这一活动也参与其内,与傣族人民同乐,原来神圣的宗教节日活动变为一种游客与当地居民参与的商业性文化活动。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的案例跟西方人类学学者看待舞台真实与文化商品化的观点十分相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