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树伴老屋:城市野游之美

古树伴老屋:城市野游之美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相对比,老祠堂便更显清寂了。有时候,人的审美难免随时代而变,但自然之美恒常,就好像驻足处那一池碧水,虽极为平常,但在偌大的城市里却也难寻。肖家村于清康熙末年建村,曾名长埔,又因村民皆姓肖,故于乾隆初年改称肖家村,沿用至今。塘敢村为中山抗日根据地之一。1944年5月28日,日伪进犯,游击队英勇抵抗,其中十二名队员因弹尽援绝而壮烈牺牲,因此被誉为“塘敢十二勇士”。

古树伴老屋:城市野游之美

塘敢村的新旧风物有着极强烈的对比,除却那座仿古而建的南阳古庙,既有着簇新的气息,又带些古典韵味外,村里要不就是荒废已久的洋楼,庭院墙壁皆已倾颓破落,老树枯枝亦爬过围墙,把僻静的小路遮掩得愈发幽深。要不就是正在兴建的新房,连竹棚木架都尚未拆卸,有好几处,工人们还正在紧锣密鼓地刷着墙灰、贴着瓷砖。但凡老宅子,便早已人迹罕至,甚至有凝绿的爬墙虎恣意生长,覆盖着半碎的彩绘玻璃窗户。然而热闹安逸处,却又鸡犬相闻,扰攘的流行曲旋律从各家收音机飘出,有村民跟着哼,唱到动情处,声音便盖过附近锅碗瓢盆相碰激荡出的声响。

新旧的共存与对峙也显现于村内的祠堂处。位于里塘大街的黄氏大宗祠是清朝建筑,经1993年重修后用作老人活动中心,但古意犹存。三间两进的深阔架构,青砖墙与蓝琉璃瓦屋顶渗透着的岭南特色,都是中山祠堂常见的风格。此刻宗祠大门紧闭,只可窥见庭院里的青松与开得冶艳的细叶紫薇,还有门两侧“江夏源流远,塘敢枝展长”的对联。屋脊上蒙尘的灰雕倒也别致,但那山水花木图案如重峦叠嶂般让人难以辨清,在斜阳夕照下,更显苍凉。而在它旁边,便有一座处处鲜亮的新祠堂,门前开放式的广场的地面上,还留有粉笔画的“跳飞机”痕迹,以及附近孩子们嬉戏玩闹的身影。两相对比,老祠堂便更显清寂了。

村中的老宅子多人烟渺茫,又疏于打理,于是倒是更完整地把时代的履痕保留下来。像祠堂附近的一座古宅,庭院的大门早已缺失,洋楼灰白相掺的墙壁上倚着散乱的木柴。透过古榕叶间的缝隙窥探,那些繁复的褪色灰塑竟显得素淡。墙角处有幅旧日的浮雕,略覆青苔,但画面里的高楼广厦、灌木远山却颇为立体精妙,唯独那一艘渡轮却画风稚拙,孤零零地航于江中,让人想起离乡背井的金山客。前行数里,又见另一古屋,黄墙粉壁,窗檐处的金鱼浮雕栩栩如生,让周遭的氛境更雅致调皮。至于那些荒废的闸门、古庙,本具淡扫蛾眉之素雅,但满墙的语录,当真煞风景。若不是门前无人打理的桑树和鸡蛋花树遮遮掩掩,则更让人叹惋。

漫步此间,便觉这小村庄大概正在经历变化过渡的时期。部分新建的房屋,也会不甘寂寞地保留着往昔儒雅的名字,如“椿萱小筑”、“珍珠阁”等。但最有味道的,还要数那日暮生烟的田野、树影斑驳的林间小道、散布村中的数口古井以及淡灰民居间的几亩荷塘等,这些大概仅存于荒僻远乡的意境。有时候,人的审美难免随时代而变,但自然之美恒常,就好像驻足处那一池碧水,虽极为平常,但在偌大的城市里却也难寻。看着那粼粼波光里的倒影,竟仿佛有古书里所形容的“葭菼被岸,菱荷覆水,青松翠竹,罗生其旁”那般古意。

(文/杨臻 图/缪晓剑)

地名注释(www.xing528.com)

据《中山市地名志》记载,塘敢村位于石岐南偏东21公里,三乡镇东5.2公里,东邻珠海市那洲村。下辖里塘、外塘、肖家村三条自然村,总面积3.62平方公里。

肖家村于清康熙末年建村,曾名长埔,又因村民皆姓肖,故于乾隆初年改称肖家村,沿用至今。聚落呈带状分布,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平房。

里塘和外塘,在明代年间有马姓人从沙涌(今南区)迁此定居,在山崖下挖口大塘,故村命为“塘磡”,又称“唐磡”,清代称“塘敢”。1949年前称塘敢,沿用至今。聚落呈块状分布,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耕地1242亩,主产稻谷,次为蔬菜,盛产萝卜。塘敢村为中山抗日根据地之一。1944年5月28日,日伪进犯,游击队英勇抵抗,其中十二名队员因弹尽援绝而壮烈牺牲,因此被誉为“塘敢十二勇士”。

塘敢村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