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道废焉:《道德经易诠》揭示废道后的社会困境

大道废焉:《道德经易诠》揭示废道后的社会困境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侯没有对大道的需求,大道自然会被废弃。“大道废”,德也会随之而废。仁义并不能挽救道德的衰颓,“大道废”,必须将其清除后,新的大道才能建立。“大道废”之后,依据道德所形成的法律法规会失去保护民众的作用,民众会被剥夺。但不是所有的被剥夺者都能得到关爱和公正,所以仁义解决不了大道废的根本问题。老子认为,厉王滥征税引起“大道废”,民众被剥夺,才引发国人暴动。当有仁义出现时,大道已经被废弃了。

大道废焉:《道德经易诠》揭示废道后的社会困境

题解〕王侯诚信不足,一代不如一代,就会出现大道废、智慧出、六亲不和、国家昏乱的情况。

原文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文〕大道衰败,才会有仁义出现。智慧出现,才有了大的虚伪。家族亲戚不和睦,才有了孝和慈。家与国动荡、王侯昏庸,才会有忠贞之臣出现。

解析道德、仁义、虚伪、孝慈、忠诚都属于价值层面,有存在的价值才会被人接受。王侯和民众需要道德仁义,道德仁义才会存在;虚伪有市场,大伪才会存在;老人和孩子需要关爱,孝慈才会存在;牺牲有价值,忠诚才会存在。王侯没有对大道的需求,大道自然会被废弃。有需求,智慧会显露光芒。价值观的不同,会使六亲不和。这都是老子对当时人性的思考,也是对当时社会现象观察后所得出的结论。

“大道废,有仁义”,大道衰败,被人为损毁,会有仁义出现。“大道废”,德也会随之而废。仁义则是道德的反映,可以济世救人,但也可以掩盖道与德的衰败。仁义并不能挽救道德的衰颓,“大道废”,必须将其清除后,新的大道才能建立。在《周易》中,这个清除或是经过革命(涣卦),或是经过变革(革卦),而不是由仁义来解决。仁义也解决不了“大道废”的问题。(www.xing528.com)

“大道废”之后,依据道德所形成的法律法规会失去保护民众的作用,民众会被剥夺。只有仁义还能用于同情被剥夺者,但仁义只能施与部分人或个别人。施与者通过仁义来体现道德,使被剥夺者感受到关爱和公正。但不是所有的被剥夺者都能得到关爱和公正,所以仁义解决不了大道废的根本问题。只有重建大道,才能解除民众被剥夺的痛苦。《周易》萃卦六二:“引吉,无咎。孚乃利用禴。”是说厉王征税引发国人暴动,暴动民众要对厉王采取过激行动,大人采用引导的方法,平息了暴动民众的焦躁情绪,吉祥。大人与暴动民众谈判,答应了民众的合理要求。这虽然不符合厉王的愿望,但是大人没有过错,谈判成功,大人用简单的祭祀向暴动民众表达自己的诚意。老子认为,厉王滥征税引起“大道废”,民众被剥夺,才引发国人暴动。大人“有仁义”,才会与暴动民众谈判。大人如果没有仁义,会按厉王的旨意镇压暴动民众。所以大道畅行,百姓安乐,就不需要仁义来关照。当有仁义出现时,大道已经被废弃了。

“智慧出,有大伪”,智慧出现,会有大的虚伪。智慧与心机并存,单纯的智慧不会改变什么,必须有所行动,有心机、有智慧,才能用大伪来掩饰真实意图。《周易》小过卦六五:“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是说乌云密布,还没有下雨;乌云出现在国都的西郊,是权贵就要举兵作乱。王公宣称要用带绳的箭去射树上的鸟,要惩罚请示汇报不当的臣下,转身射向躲在巢穴里的权贵。王公用声东击西的策略,攻击权贵的巢穴,准备擒获权贵。老子认为,王公有智慧,才能用伪装来掩饰自己的意图;如果王公的智慧只是为欺骗民众,用伪装来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就是脱离了道。

“六亲不和,有孝慈”,家族亲戚不和睦,会有孝与慈出现。价值观相同六亲会和,富裕是“和”的物质基础。价值观相同,物质丰富,老人就不需要特别的照顾,孩子也不需要特别的关爱,也就不需要孝与慈。价值观不同,物质匮乏,六亲会有分歧,分歧导致不和,就不能相互帮助和照顾,老人和孩子会缺乏赡养和关爱。这时有人出来赡养老人、关爱儿童,会体现出孝与慈。《周易》家人卦应当体现孝与慈,但实际体现的是家长对家人的管理,认为家长对家人严格管理会富家,不严格管理会使家衰败。在老子看来,家人卦没有提到孝与慈,说明家人经过家长严格管理,六亲和睦,不需要强调孝与慈。家人卦六四:“富家,大吉。”是说君子长于经营,善于管理,治家有方,使家富有,安泰吉祥。老子认为,家长治家不但要富家,而且六亲要和,这样才不需要强调孝与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王侯对国与家失去了治理之道,国与家会发生“昏乱”。臣下是王侯治理国与家的助手,“国家昏乱”,需要有正直大臣不惜牺牲个人来保护国与家,解除国与家的昏乱,这样的大臣为忠臣。《周易》没有提到忠,也没有忠臣的概念,但有直臣的概念。履卦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象曰:“愬愬终吉,志行也。”九四是说,臣下要纠正君王的错误,有如去踩老虎的尾巴,稍有不慎,就会被老虎咬伤。能怀着惊恐不安的心情去进谏,最终会吉祥。象传说,怀着惊恐不安的心情去进谏,最终吉祥,是说臣下知道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就会被老虎咬伤。但为臣的愿望是君王的行为符合天道,臣下有责任纠正君王的错误,即使可能被咬伤,也不能逃避责任。《周易》认为,九四为直臣,以坚持天道为己任;老子认为,九四有忠才会直,没有忠就不会冒着被老虎咬伤的危险去进谏。《周易》没有忠的概念,认为朝臣应顺从君王和王侯,更应顺从天道。君王和王侯有错,一味顺从会有违天道。所以箕子不能为忠于纣王而违背天道。老子认为,没有忠的概念,复卦申侯杀死幽王,造成西周的衰败;豫卦大人不忠,才会假借天命去取代国君。所以需要有忠臣来保家卫国,有忠就可以防止弑君事件和取代事件发生。恒卦六五:“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象曰:“妇人贞吉,从一而终也。夫子制义,从妇凶也。”六五是说,坚持恒久顺从的品德,预测对妇人吉祥,对君王的老师会有危险。象传说,对妇人预测吉祥,妇人出嫁要顺从丈夫,直至终了。君王的老师在权贵强悍、君王软弱的情况下,为君王制定了顺从的策略,来麻痹权贵,不会有凶险;如果真要君王像妇人那样长久顺从权贵,会有凶险。老子认为,恒卦六五国君面对权贵的强悍,需要“夫子制义”,更需要忠臣来保护国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