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生创伤:定义、表现和诊断

小学生创伤:定义、表现和诊断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学生创伤是指小学生在经历了一种或多种超过其生活经验范围的事件,这些事件包括实际发生的严重身体伤害或威胁到自己身体的完整性,或目睹他人死亡等,而对该事件产生强烈的负性情绪反应,如强烈的害怕、无助感以及所产生的心理障碍。ICD-10和DSM-Ⅳ对此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指出症状应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6个月之内或某个创伤事件周期结束之后出现”,特殊症状可以较晚出现,同时还指出,只有在创伤性事件发生1个月以后才能诊断。

小学生创伤:定义、表现和诊断

小学生创伤是指小学生在经历了一种或多种超过其生活经验范围的事件,这些事件包括实际发生的严重身体伤害或威胁到自己身体的完整性,或目睹他人死亡等,而对该事件产生强烈的负性情绪反应,如强烈的害怕、无助感以及所产生的心理障碍。创伤心理障碍包括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又称为急性应激反应,是指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小学生在受刺激后立即(1小时之内)发生障碍,症状往往历时短暂,持续数小时至一周,如果应激源被消除,通常在1月内缓解。主要表现为强烈恐惧感、行为盲目、自言自语、烦躁不安、冲动易怒,或者精神运动性抑制。

创伤后应激障碍:小学生在遭遇创伤后数日或数月后发病,持续3个月以上,生活与学习能力明显受损,主要表现为创伤经历的重现与闪回(反复噩梦,或回忆起受刺激的经历,产生幻觉、错觉,听到相关的名字或相应的情景并伴随生理反应:出汗、心慌、面色苍白,等等);持续性警觉增高;入睡困难或睡眠不深;易怒,易激动,过分担心,注意力难以集中,黏人;回避与刺激相关的人和事,不愿与人交往;兴趣减退,选择性遗忘,对未来丧失希望和信心。

情境案例

案例1 童童,8岁,在经历了“5·12”汶川地震之后,非常害怕,晚上不敢一个人睡,总要妈妈陪伴,看到风吹动屋外的树摇晃就以为又地震了,马上就要跑到空旷的地方,易怒,经常与同伴发生冲突,后面在心理老师的帮助下,在家人的关爱下,情况逐渐改善。童童所经历的正是急性应激障碍。

案例2 明明,在6岁的时候目睹了爸爸妈妈打架,他们把家里的很多家具砸烂,爸爸打得妈妈满脸流血的场景,之后经常做噩梦,回避讨论过去的经历,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了三四年。明明遭受的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

阅读卡片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国际疾病及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ICD-10)和美国心理治疗协会颁发的《心理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Ⅳ)都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有着明确的症状诊断标准。大致可以根据以下标准来诊断心理创伤。

1.标准A:创伤性事件

当事人亲身经历或目睹某一事件或一系列事情,包括死亡或死亡威胁或严重的损伤,或可能危及自身、他人的生理完整性。例如,情感与身体虐待、情感与身体忽略、霸凌、社会剥夺、自然或社会灾难、家庭功能失调、父母暴力、犯罪、与父母分离、丧亲、父母重病、物质滥用等。(www.xing528.com)

2.标准B:再体验

当事人以自身独特的方式重复体验着创伤性事件的刺激,使患者被迫再次体验痛苦的过程。常见的再体验方式有:闪回、噩梦。闪回往往是由特定原因(创伤时听到的声音、闻到的气味、触觉的感受,等等)引发,典型的表现是创伤事件的片段如同黑白影片中的画面一样,在当事人的脑中反复闪现,其感受会十分痛苦、害怕。患者也会反复做一些与创伤有关的噩梦,这使得他们感到恐惧和痛苦。

3.标准C:回避

持续回避任何能令其回忆起创伤体验的刺激。这些刺激包括事物、情景,也包括与人在一起的情感反应,它们都会引起患者的回避。为了回避对创伤的回忆,患者会在此后尽力避免接触与创伤性经历有关的事物。例如,一位坐电梯摔伤的患者,便有可能从此避免坐电梯,而且相关恐惧很可能会泛化到其他方面,影响正常生活。

4.标准D:敏感性

严重的心理创伤中,患者会出现持续的惊跳现象和敏感反应,即身体始终处于“警报状态”,如睡眠障碍、易激动和情绪爆发,注意力难以集中又会过度警觉,等等,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生活。

5.标准E:时间的界定

关于时间范围的诊断标准,目前没有定论。ICD-10和DSM-Ⅳ对此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指出症状应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6个月之内或某个创伤事件周期结束之后出现”,特殊症状可以较晚出现,同时还指出,只有在创伤性事件发生1个月以后才能诊断。在临床中发现,有些症状是在事件发生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出现,如经历了地震的人在十年后出现酒精依赖、自杀等情况。

这个标准虽然提出了一个相对明确的时间框架,但也指出,相关标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在临床上有一定参考意义,但更需要的是积极干预。

生活中的创伤事件是不可避免的,但在有力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干预下,有些创伤事件并不会造成后期的心理创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