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雪崩区及其危害简介-户外运动技巧:攀登篇

雪崩区及其危害简介-户外运动技巧:攀登篇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容易发生雪崩的地区,称为雪崩区。现将一些危害较大的重要雪崩简要介绍如下。面发生雪崩与点发生雪崩的流动状态有所不同。这种雪崩的危害性极大。由于人的蹬踏、滑落等的刺激,也会引起雪崩,这就是雪板雪崩。这种雪崩多因某种诱发因素引起,因而在低温、大风时,特别是在积雪较浅的雪坡上,要警惕此种雪崩的发生。因此,登山时对雪崩的调查了解是很重要的。

雪崩区及其危害简介-户外运动技巧:攀登篇

山地大量积雪突然崩落的现象称为雪崩,由积雪本身重量、大风、新旧积雪面摩擦力减小、积雪底部融解、气温骤升,以及地震暴风雪等引起。一般多发生在25°~40°之间的斜坡上。它是雪山地区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对高山地区的探险登山运动员具有极大的危害。

容易发生雪崩的地区,称为雪崩区。雪崩发生时,积雪沿着一条通道—雪崩槽崩落,并留有明显的痕迹。雪崩槽下部为雪崩堆积物。雪崩多发生在大雪以后的2~3日内。在一天中,多发生于上午10时至下午2时,因为这时气温较高,但也有例外,这要根据当时实际情况判断,不能一概而论。

(一)雪崩的分类

人们对雪崩的研究,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对雪崩的分类,各国也不尽相同。按冰雪的雪质特征,可分为在松散冰雪中发生的干雪崩及在经过多次融化和再冻结的湿雪崩。日本冰雪协会研究出按雪崩的发生特征分为点发生雪崩和面发生雪崩。在欧洲有些人将面发生雪崩称为线发生雪崩。按雪崩发生的层位特征,可分为表层雪崩和整层雪崩。这些分类从理论上讲虽比较清楚,但对具体的雪崩很难分清,因而意义不大。日本登山协会在日本冰雪学会的基础上将危害极大的面发生雪崩分为干燥雪崩、雪板雪崩、湿润雪崩和旧雪雪崩,此外还有冰河雪崩和崩塌雪崩。现将一些危害较大的重要雪崩简要介绍如下。

1.点发生雪崩

日本学者研究认为,点发生雪崩是由于靠摩擦力而停滞在斜面上的冰雪受到外部某种作用的刺激而产生的局部雪崩,它可以形成扇面的冰雪流。点发生雪崩可以发生在干燥的新雪、旧雪、湿雪、粗粒雪等各种积雪区,雪粒呈互不黏结的场合。登山运动员的蹬踏也可诱发这种雪崩,崩雪可形成巨大的雪流把人裹挟下去。点发生雪崩有时也会引起面雪崩的发生。

2.面发生雪崩

面发生雪崩的特点是面积大,往往是整个雪层一齐发动。它先是在雪坡的最上部产生裂口,裂口线大致近似水平状态,接着是裂口以下整个斜面上的冰层同时向下滑动。与此同时,在其两侧出现断面。滑落的冰雪可越过下面的积雪在适当的地带停滞下来。在坡度较大时,它还可引起更大规模的雪崩。面发生雪崩与点发生雪崩的流动状态有所不同。它可以像晾晒在屋顶上的被褥滑落一样,以整片的状态滑动。当雪流短时,也可呈似板状形态停滞下来,但一般常破碎为块状,在雪流距离较大时会形成流体状态。这种雪崩的危害性极大。这种雪崩按其雪质和状态可分为以下几种。

(1)干燥雪崩。积存在斜坡上的新雪,其雪层是松散的,由于降雪时的气候条件不同,高山上的积雪具有一定的分层构造,在积雪的内部很可能形成软弱层,如积雪不断加厚,其重量也不断增加,当雪层自重沿斜坡方向的分力超过雪层结合力时,便会沿某个层次发生滑动,这就是干燥雪崩的自然发生。即使积雪的不稳定未发展到自然发生雪崩的程度,有时也会由于登山者的踩踏或强风劲吹而发生这种雪崩。

(2)湿润雪崩和旧雪雪崩。寒冷时,刚降下来的雪通常是干燥的,由于日照、气温上升等原因,干燥的雪会发生融化,使一部分冰雪呈湿润状态,因其强度下降而产生的雪崩称湿润雪崩。如果新雪在最初湿润时没有发生雪崩,以后再度湿润也未发生雪崩,但在反复融冻过程中,积雪逐渐变成粗粒雪,这种雪的内部连接力较弱,会使危险再度降临。这时发生的雪崩,称旧雪雪崩。一般人们常认为旧雪雪崩属底层雪崩,实际上这种雪崩发生在表层的也不少。湿润雪崩有些可以是人为造成的,而旧雪雪崩一般都是自然发生的。

(3)雪板雪崩。雪坡受到日照、风雨等作用,形成雪溪缓缓流下,雪水的流动可促使冰雪面产生形状各异的冰裂缝,这些冰裂缝几乎都垂直于冰雪面,其侧面被溶蚀成雪檐状,有时这种流水和风的作用会逐渐形成雪下空洞,即便在没有雪溪的情况下,受到强风吹的雪也会变得表面坚硬而形成板状。在这样的雪坡面上行走,稍不小心,就可能滑入冰裂隙或落入冰雪洞。由于人的蹬踏、滑落等的刺激,也会引起雪崩,这就是雪板雪崩。粗粒雪也容易发生这种雪崩。这种雪崩多因某种诱发因素引起,因而在低温、大风时,特别是在积雪较浅的雪坡上,要警惕此种雪崩的发生。

3.崩塌雪崩

在春季以后,由于冰雪融化,可形成雪底水溪,有时会发生前面类型的雪崩。当雪溪下的空洞逐渐加大到一定限度,雪溪两旁的冰雪不能再支撑其上部冰雪的自重时,便会发生雪崩,崩塌的雪块随着倾斜的冰沟汇集,从而形成巨大的雪崩,被称为崩塌雪崩。这种雪崩的雪流裹挟有一定的雪块流泻。当它们大量积蓄在冰沟时,可能有再次发生雪崩的危险,登山时要特别加以注意。

4.冰河雪崩

当冰河中的冰雪被推到山崖上时,首先会在冰雪表面产生冰裂缝,其后形成大冰块而坠落形成雪崩。冰河雪崩又称作冰川雪崩。在视野较好的地方,可以看到其将发生的场所,但问题是不知道何时坠落。这种雪崩与崩塌雪崩类似,其发生状态不同于面发生雪崩。

(二)判断雪崩危险的诸要素

在判断雪崩危险时,一般很难当时就做出定论。从雪崩的理论可以看出,不同雪崩的发生条件是不一样的。例如,寒冷对干燥雪崩和雪板雪崩是持续的不稳定积雪条件,但对湿润雪崩和旧雪雪崩来说,是相对稳定的积雪条件。所以,判断雪崩危险靠零碎的知识是不可取的,也是十分危险的。登山运动员在行进过程中必须充分观察和综合分析各种自然现象,才能避免做出错误的判断。

判断雪崩危险的存在,首先要判别雪崩可能发生的位置及雪崩的运移路径—雪崩槽。雪崩槽往往表现为深入山坡自上而下延伸的光裸窄带,它由于缺乏植被,而且基岩裸露,所以从远处即可分辨出它们的光亮色泽。

大的雪崩多发生在高山积雪区,由于大风的作用,可使大量的积雪被迁移到分水岭的山脊上,形成陡峻的雪堆和雪檐,成为极不稳定的山坡积雪。只要有轻微的震动、喧嚣或者登山者的攀登等,就可能触发雪崩。因此,登山时对雪崩的调查了解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说,观察是否存在雪崩危险,可以从上面俯视,这样最容易发现。即使是经验不足的运动员,也不会犯大错误。

1.观察地形

易发生雪崩的山坡倾斜度是35°~50°,在30°左右的较缓斜坡上,遇有特大的降雪时也会发生雪崩。在60°以上的陡雪坡上,雪一降下就会以粉尘雪崩的形式而流失,不易积存大量积雪。但应注意,这种陡坡的岩壁和冰壁上,有部分稍缓的坡度,亦可有雪的堆积,这些雪明显处于不稳定状态。

2.斜面上的积雪方位

在那些随季风而积雪的高山上,背风面常有大量积雪,如我国的许多雪山的东南面就堆积有大量的冰雪。由于雪蚀的作用,往往形成较陡的冰坡面,其侧面由于受日照的影响较大,因此易于发生雪崩。

在风向不定的低气压型降雪的山区,可以根据降雪时的最强风向,推断雪崩易发生的位置。在背阴坡面,特别是山谷较深较陡处,因长期积存着大量的干雪,这些干燥雪和粗粒雪是持续不稳定的因素,有这种雪的地区易发生雪崩。

3.积雪量与雪崩

“大雪之年遇难多”。积雪少而寒冷的年份,要重点防范雪崩。

新雪不间断地增加时,雪崩的危险性会更大,特别是在较短的时间里大量降雪时,则更加不稳定。在这个时间登山,容易发生雪崩事故,尤其是在低气压的降雪时,如1991年1月3日发生的梅里事件,雪崩埋没了中日梅里登山队的17名登山运动员。据了解,当时该地在3日内发生了30年罕见的大雪,在短时间内降雪达1.2米厚。他们的3号营地(海拔5100米)的地形是三面环山,其东北是奶诺戈汝冰川的出口,堆积着经年的积雪,有如巨大的固体河流悬在3号营地上方。当时这里处于低气压下,新降的大量积雪引发了这次雪崩。(www.xing528.com)

4.雪质与雪崩

低气压型的降雪,往往是开始下散粒(水蒸气在高空遇冷而凝结成的小水粒)或针状雪,在其上面的积雪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且散粒等的变态迟缓,所以不稳定状态保持得比较持久。在这种雪质条件下,较易于发生雪崩。粗粒雪是在积雪内部生成的,它促使冰雪层不稳定,是构成雪板雪崩和干雪整层雪崩的原因之一。

5.风与雪崩

风是雪堆形成的动力,强劲的风常是导致雪崩发生的重要原因。湿风,特别是焚风是极其危险的,它比单纯的高气温或日照等因素的影响更严重。

强风能将风上侧山脊的雪吹故而使之稳定,但寒冷的风不能使雪堆稳固,有可能会生成雪板。湿风猛刮之后,有可能发生雪崩。

6.日照、高气温、雨与雪崩

日照、高气温、雨是湿润雪崩、旧雪雪崩发生的主要原因。积雪期下雨更为可怕。例如,在昆仑山西段,地形相对高差可达3000~4000米。高山上积雪的深层和表层之间常常出现10°甚至更大的温差。这时,冰雪层内部便有水从较暖的层位移向较冷的层位,这种融雪水沿裂隙下渗,从而在陡峭处坍塌而形成雪崩。因此,对日照等造成的雪层温差现象,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7.雪崩的偶发因素

雪檐的塌落、声音的震动以及登山者的蹬踏等都可成为引发雪崩的因素。有时,别处雪崩的冲击波也会刺激邻区,常形成连锁性雪崩。对此,登山运动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8.易发生雪崩的时间

雪崩易发生的时间,除前面提到的上午10时至下午2时的全天最高气温时间外,在日光开始照射雪坡的时刻,特别是前夜下了大雪,或是雪坡的日照西斜时,都易发生雪崩。

9.步行中的征兆

当步行时感到脚下的雪面有下沉感或觉得有“鸣”的低音时,应注意周围的冰雪情况,如发现雪面产生裂缝或发现冰层从特定的层次滑动时,说明积雪已处于十分不稳定的状态,雪崩危险已经存在,必须引起足够的注意,特别是在陡峭的冰雪大斜面上行进时。

(三)雪崩危险的防范

1.防范的原则

雪崩发生虽说有一定规律,但要完全掌握它是不现实的。首先是人们对雪崩的理论知识尚不完备,其次是雪崩的发生一般都很突然,一旦遭遇也不要过度惊慌,要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迅速脱险。日本登山界在这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绩,他们将雪崩引发的灾难类型进行了分析,并对引起雪崩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研究制订出了防范雪崩的对策,归纳起来应注意以下几点。

(1)登山前应注意学习雪崩的有关知识,了解登山地区过去发生雪崩的情况,并注意观察实地积雪的情况,对可能发生的雪崩进行论证,并研究出具体对策。

(2)目前,雪崩的理论还很不完善,必须与登山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防止判断上的理论化。当感到有雪崩危险时,躲避是理所当然的,但必须保持冷静,领队应采取果敢的对策,改变原有登山计划,将大家转移到安全地带。

(3)在计划执行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对雪崩危险的研究,及时判断登山途中可能发生的雪崩危险。

2.应严格遵守的事项

(1)下雪期间或下雪后的第2天,不要靠近陡斜的坡面和雪堆,这时容易发生雪崩。实际上,大部分雪崩遇难多数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的,特别是大雪后尤为危险。

(2)在攀登的具体路段选择上,要尽量避开雪崩区。如非经过不可,则要做好充分准备。通过的时间要避开多发期,如通过者不便观察,可在有利地形上轮流设置瞭望哨,以便及时报警。

(3)通过雪崩区时要用鲜艳色彩的主绳结组,每人系上雪崩飘带。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应缩短,组与组的距离应拉长,后面的人要踏着开路者的足迹轻声快速通过,以防止切断雪层而触发雪崩。

(4)遭遇雪崩时,不要惊慌失措,首先尽快甩脱背包,将冰镐插入坡面并尽量握牢,以求身体不被裹挟滚坠。如果控制失效而被裹走,在滑动时应尽力用双手向上扒动,以使身躯浮在崩雪的上边。一待雪崩停止,未被埋没的人要尽快以主绳和雪崩飘带为线索,用雪崩探条寻找和抢救被埋没的人,被埋没的人要尽量在嘴的附近造成空隙,以延缓被窒息时间。

(5)如果得不到进山前几周山区气象和积雪情况,至少要尽力了解2~3天内的降雪情况,以便防止干雪雪崩。长时间下雪时,要重点警惕雪板雪崩。

(6)在攀登时,遇上恶劣天气,应视作雪崩警报。宿营时,要选择绝对安全的地方,当感到不安全时,即使在深夜也要转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