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族声乐艺术:原生态唱法的扩展音域技巧解析

民族声乐艺术:原生态唱法的扩展音域技巧解析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扩展音域的训练需要在良好自然声区的基础上进行。扩展音域指的是在已有有效音域的基础上,向上下两端扩展,扩展的程度因人而异。向下扩展只是将音域中过低、发声位置模糊并缺乏色彩的音,变得集中、清晰、有较好的力度并富有色彩。相比而言,向下扩展音域比较容易得到,向上扩展音域技术上更为复杂,更难掌握。软腭一定要提起,并随着音阶的上行逐渐加强这种提起的趋势。

民族声乐艺术:原生态唱法的扩展音域技巧解析

在演唱信天游、花儿、山曲、长调等这些音较宽的传统民歌时,需要演唱者突破自己原有音域概念的限制,将自己能够发出声音的音域全部发挥出来,在不断演唱实践中将自己的音域应用到极致。民间有许多优秀的民间歌手不仅音域宽广,还在平时训练中不断扩展有效的音域,这样在演唱那些有特殊要求的民歌时才会演唱自如,歌曲的艺术表现也才能表现得更加真切自然。所以扩展音域对于歌唱者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扩展音域的训练需要在良好自然声区的基础上进行。一般来说,在掌握了一定的民歌演唱技巧后能比较完整的演唱一首音域比较适中的歌曲,就可以进行关于扩展音域的训练了。

扩展音域指的是在已有有效音域的基础上,向上下两端扩展,扩展的程度因人而异。向下扩展只是将音域中过低、发声位置模糊并缺乏色彩的音,变得集中、清晰、有较好的力度并富有色彩。向上扩展音域,是指把高音区尖锐、苍白、刺耳的无效声音,变成悠扬、明亮、悦耳有效的歌唱发声。相比而言,向下扩展音域比较容易得到,向上扩展音域技术上更为复杂,更难掌握。应善于模仿,勤于练习,多多体会。

要认识到扩展音域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所以,在做扩展音域的训练时,要掌握训练时间和强度,不要一次训练时间过长和训练强度过大,使嗓音过于疲劳,应当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练习。

其实,一些经验丰富的歌唱家也多有相同体会。当他(她)在舞台上面对观众演唱时,表达感情的强烈欲望使其全然忘记了技术问题,常常反而有超水平的发挥,甚至平常唱不上去或唱起来有困难的高音,此刻竟能毫不费力地唱出来。原因很简单,这样的时候,身心都处在最佳的歌唱状态。

(一)向上扩展音域

全身心投入歌唱,使共鸣腔处于最佳状态。软腭一定要提起,并随着音阶的上行逐渐加强这种提起的趋势。要敢于运用气息冲击声门,在气息与共鸣腔体密切配合的情况下,这种短促冲击高音的练习,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在高音上站住(延长)技术要求更高,通过短促的高音训练再过渡到延长的高音,是事半功倍的简易途径。

山西民歌《想亲亲想在心眼眼上》(例4-1),旋律跌宕起伏,八度大跳音程频繁使用,音域达十一度,演唱时需要有良好的呼吸支持。开始可采取两小节一换气,熟练后过渡到中间换一次气。共鸣腔体充分打开。鼻咽腔的作用特别重要,高音感觉声波贯通鼻腔至眉心处集中,获得充分共鸣后透射出来的,音色明亮飘逸,同时,要注意声区间音色和位置的统一。

例4-1

想亲亲想在心眼眼上(www.xing528.com)

山西民歌

(二)向下扩展音域

向下扩展音域,主要是指开发低声区质量不高的声音,使低声区的声音得到装饰美化,在民歌作品的演唱中能够使用。

哼鸣练习常常被用于开发低声区的训练。哼鸣既是训练头腔共鸣、开发高声区的良好手段,对于低声区的训练、向下扩展有效音域也非常有效。低声区的声音一般不容易保持高位置,用哼鸣,自始至终打开鼻腔,就能够避免声音位置垮下而落到喉咙里。带着哼鸣的感觉唱低音,能够使低声区一些喑哑的声音变得有色彩,从而扩展了音域。但运用时要注意把握“度”,哼鸣的感觉是要保证低音高位置,不要造成那种浑浊不清的鼻音。

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例4-2),要唱得高亢嘹亮,悠扬舒展。一开始就是最高音,所以应当有准备和充分地吸气,均匀而深沉。口咽腔打开,软腭自然上提,气息与发声密切配合,把声音送到高位置。下行时注意声音位置的保持。保证声音的色彩和亮度,将语言的声调运用到歌曲的演唱上,体现出一种“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例4-2

槐花几时开

四川民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