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杨朱鲁人之推定:杨朱哲学的第四节

杨朱鲁人之推定:杨朱哲学的第四节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且以杨朱南之沛,为寓言必无之事。惟即此南之沛一事,而推定其当与孔子同为鲁人,则较有据也。此外尚有孔子、杨朱之气质相近,见于老子之训诫。杨朱、墨翟之冠服一致,见于庄子之攻击。是亦杨朱当为鲁人有力之佐证也。今人或创为杨朱卫人之说,不知卫康叔都朝歌,今河南卫辉府淇县东北。然孔子、墨子、老子、庄子皆尝一度作官吏,杨朱盖从未经此阶级,故其行尤高;而遗书不甚显于后世,亦或以此故欤?

杨朱鲁人之推定:杨朱哲学的第四节

伪《列子·周穆王》篇曰“秦人逄氏有子,少而惠,及壮而有迷罔之疾。杨氏告其父曰,鲁之君子多术艺,将能已乎”?此上云秦人逄氏,而下承以杨氏,故成玄英谓杨朱秦人也。(《庄子·山木篇》疏)然其又谓杨朱宋人,则未审何据。今人谓“杨子之宋逆旅,则杨朱必非宋人”,是也。故成氏之说,于此独无一是者。虽其谓为秦人,亦适受伪《列子》之愚也。盖伪作《列子》者,不明地理。且以杨朱南之沛,为寓言必无之事。但见《韩非子》有“杨子过宋,东之逆旅”一语,遂以为由西而东,必西自秦来,故凭空捏造秦人逄氏,继以杨氏,以为后世之人,自此可知杨氏世为秦人也。岂知考之地理,乃大谬不然哉?

《庄子》书原有寓言、重言之别,凡举老聃、孔子、阳子居,皆耆旧之言,属重言之列,必非寓言也。《天运篇》: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以此推之,则孔子、阳子居,均是南之沛,层叠而见之事,尤必不能指为寓言者,甚明也。而孔子、阳子居同为北方之贤者,又可知也。北方者,鲁国也。则孔子为鲁人,必杨朱亦为鲁人也。沛者,沛泽也。昔许由尝隐于此,春秋时,故宋地。老子楚人而居此,别有由也。《汉书·地理志》属沛郡沛县,在今江苏徐州府沛县东,正当鲁都曲阜,今山东曲阜县之南。此尤可证其非鲁人,不能云“南之沛”也。故窃谓杨朱何国人,先秦古书无明文。惟即此南之沛一事,而推定其当与孔子同为鲁人,则较有据也。《通志·氏族略》“鲁有阳氏”。杨朱当本作阳,后通作杨而习用杨字,或原与阳虎同宗,正未可知。而孟子邹人,与鲁逼近。孟子游梁过宋,杨朱亦游梁过宋,更可比证。盖孟子所尊者孔子,所排者杨、墨,皆不出鲁人也。

此外尚有孔子、杨朱之气质相近,见于老子之训诫。杨朱、墨翟之冠服一致,见于庄子之攻击。足征孔、墨、杨三哲,有同一之国性。是亦杨朱当为鲁人有力之佐证也。今人或创为杨朱卫人之说,不知卫康叔都朝歌,今河南卫辉府淇县东北。春秋之世,卫文公徙楚邱,今卫辉府滑县。成公徙帝邱,今直隶大名府开州。要旨自卫至沛,则当云东南之沛,而不当云南之沛,可证其谬矣。(www.xing528.com)

杨朱家世邑里不详,仅知其有一妻一妾,有弟曰杨布。尝见梁王,即梁惠王也。(详中篇第二章第四节)然孔子、墨子、老子、庄子皆尝一度作官吏,杨朱盖从未经此阶级,故其行尤高;而遗书不甚显于后世,亦或以此故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