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保持实践与研究之间的弹性:教师研究的嬗变

保持实践与研究之间的弹性:教师研究的嬗变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大的研究逻辑和小的实践逻辑研究让教师不再机械习得、盲目实验。当研究的预设与实践探索发生矛盾时,应遵循小的实践逻辑,需从实践探索本身出发调整研究预设。实践有其受限因素,不能为了迎合研究而强迫“实践”。[25]这也是实践研究的特点,实践情境性的特点让研究围绕着实践更显得变化多端。群体实证研究活动有助于实践者把群体实证研究创设的新情境,不再视为相似的情境,借众人之力发现新情境中的独特问题。

保持实践与研究之间的弹性:教师研究的嬗变

教师的实践活动遵循的是行动中探索的路径,探索可能是看看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也可能是有预期的探索。研究是有假设、有检验的探索过程,有明确的行动目标和计划,以及对行动过程和结果的评估。群体实证研究活动需在同一平台上协调两种逻辑。

1  大的研究逻辑和小的实践逻辑

研究让教师不再机械习得、盲目实验。研究主题为实践活动提供了分析的框架和聚焦的核心;有了研究设计,尤其是研究方法的主动运用,共同的活动中即能开展研究并发现值得研究的小问题。群体实证研究活动首先遵循的是大的研究逻辑,即需要确定研究主题、选择研究方法和设计研究过程。

以课例研究活动为例,活动前需要有明确的研究主题、具体的研究计划和流程,有明确的、指向研究主题的调查研究维度和具体内容,有解决问题的研究假设。在课例实践中,实践逻辑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学改进的方向是建立在客观信息收集基础上主观选择的结果。此时,执教者的实践不一定是有完全假设的验证过程,实践中可能发现研究过程设计中的“预想不到”,实践探索的结果反过来会修正预设的研究过程。

当研究的预设与实践探索发生矛盾时,应遵循小的实践逻辑,需从实践探索本身出发调整研究预设。实践有其受限因素,不能为了迎合研究而强迫“实践”。在实践的情境中,“研究者与情境之间是交互作用的关系。他会塑造这个情境,但也与情境进行对话,因此他的模式与评鉴也都是由情境塑造而成的,他所希望了解的现象,有一部分是他自己创造的;他置身于他想了解的情境之中。”[25]这也是实践研究的特点,实践情境性的特点让研究围绕着实践更显得变化多端。(www.xing528.com)

2 反省思维贯穿始终

教师研究需要克服随意的、盲目的、依赖权威的思维,开展基于主动观察发现的、有依据的科学思维。“所谓思维或反思,就是识别我们所尝试的事和所发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26]按照杜威的观点,反省思维产生在困惑或疑问的状态下,有类似情境的经验的支持,对问题“能够反复地、严肃地、持续不断地深思”,最后形成“以事物本身之间的实在关系为依据”的信念[27]教师研究中的经验、反思、调查的行动、教育教学实践的行动相互交织,其中反省思维更是贯穿始终。

在实践行动中思考,不仅依赖教育直觉和教学机智,也要通过具体的教学行为产生的实际影响(通过实证调查得来)来反思其背后的行动和行动的理论,从而调整行动。群体实证研究活动有助于实践者把群体实证研究创设的新情境,不再视为相似的情境,借众人之力发现新情境中的独特问题。通过表达与公开个人理论,探索问题解决的办法,实现对个人理论的深层反思,从而触动个人的教育信念,并发生信念的改变,形成反省的思维习惯。反省思维的养成还依赖教师的主动学习、行动与同辈之间的相互影响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