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研究:从个体到群体实证的嬗变

教师研究:从个体到群体实证的嬗变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解决教师研究的主题问题,借鉴专家的实证研究,教师的微实证研究强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研究方法开展基于事实和证据的微研究。研究的范围是教师亲历的教育教学的现场,根据教师能力可及的活动范围确定,如针对教师自己的学生或根据一次听评课活动开展的微研究。观察报告、教育教学案例等都是教师微实证研究结果的呈现。

教师研究:从个体到群体实证的嬗变

大多数教师能做的和需要做的是针对教育现场小问题的研究,而不是大数据大范围的研究;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无法像专家那样做尽量占有文献的文献研究与较严格意义上的实验研究,以及与教育理论密切结合的研究。为解决教师研究的主题问题,借鉴专家的实证研究,教师的微实证研究强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研究方法开展基于事实和证据的微研究。

1 微问题与微范围

理论研究者的实证研究,常常要求大数据、长周期和深度分析等,教师的微实证研究不强调多而全,而是强调小而实。教师研究的起步是明确研究的问题,这一问题不仅是来自教师个人的困惑,也是实践中亟须解决的问题。教师找到具体需要解决的问题后,要把这一具体的问题回归到所属领域中,如学科教学方面的问题需要从本学科视角加以审视,学生品德发展、班级管理等问题需要回归德育领域等,由此找到具体微小问题背后深厚和广阔的意义和价值。教师的研究是身边的研究,教师的研究更多地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研究的范围是教师亲历的教育教学的现场,根据教师能力可及的活动范围确定,如针对教师自己的学生或根据一次听评课活动开展的微研究。如果教师要把研究范围锁定在所教学科、所在年级或所在学校,其研究必须得到学校领导与同行的支持。

对多数教师来讲,受个体时间、精力与研究基础和研究条件的局限,无法开展长周期与大范围的研究。研究周期多为几个星期、一个月、三个月、半年或一年。相对于长周期的两年、三年或五年的研究,经常会被教师的日常工作所中断。当然这里也不排除有教师进行长周期的甚至利用几十年的时间来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或者从另一个角度理解,教师如果研究相对大的研究主题,其研究内容依然是由若干个小的研究主题构成,那么针对每个小问题开展的依然是短周期的研究。

2 微技术与微方法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研究提供很多便利,比如很多教师想进行教学调查,却对SPSS软件无法掌握,而各种流行的统计软件为教师开展调查提供了可能,可以满足教师的研究需求。问卷星、微信、创客大数据等信息平台以及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设备为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提供了可能,也为其从事各种小实证研究提供了可能。在线技术可以进行快速而准确的学情监控,教师可以据此选择相对最优教学策略。(www.xing528.com)

当然,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可能以研究方法的合理使用为前提。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对规范研究方法的掌握是教师研究面临的一个难题。对比专家研究,教师研究的研究方法不求严谨全面,但求真实有效。文献研究、调查研究中的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法,都是教师微实证研究中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怎样引导教师掌握这些研究方法呢?一方面,降低对方法使用的范围与严格性的要求,如文献研究中文献的数量要求,不是对同一主题所有文献的详尽收集和分析,但是要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文献,把握主要的信息;在问卷的设计与使用中不要求严格的问卷信度与效度;观察法运用中以参与式观察为主等。另一方面,开发教育教学中灵活运用调查研究的场景案例,引导教师更多地开展各种质和量相结合的小调查。教师研究不求研究方法尽善尽美,而是根据教师研究水平简便、快捷、直击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引导教师逐渐掌握必要的研究方法,既解决问题、改善教育教学,又提升教师的研究水平。

3 微表达与微分享

教师在研究中可以遵循这样的微实证研究框架:研究的问题是什么,解决问题的假设是什么(可以是积累的经验,也可以是解决问题的行动计划);行动后问题是否得到解决、解决的程度和解决的过程资料、资料整理后形成支持假设(经验或行动计划)的证据;再一轮的行动,资料与证据的收集;对假设的分析,证据支持下的有效性和对不足的分析,对经验或假设进行适当的修正。教师微实证研究的表达可以是按照实证研究报告体例[53]的问题与假设、研究的资料与证据、研究的结果与讨论整理研究资料,形成相对系统的研究报告,也可以是整体研究中针对某个小问题的研究呈现。观察报告、教育教学案例等都是教师微实证研究结果的呈现。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微实证研究结果的呈现形式如何,都必须具备一以贯之的主题、明确的研究问题、研究过程与研究结果,把调查的事实和资料作为支撑研究结果的证据。在不拘一格的表达中,通过现代多媒体实现与同行的分享,不必强调研究成果一定在期刊或书籍中公开发表,而强调教师在研究的共同体中通过研究成果的微表达和微分享,实现思想碰撞与经验共享,在基于证据的反思和行动中实现个人实践性知识的表达和更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