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汉时期董仲舒对阴阳五行观念的吸收发展

秦汉时期董仲舒对阴阳五行观念的吸收发展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易传以阴阳二气交变而生化万物的宇宙论中,还没有五行观念,并缺乏严密的演绎和逻辑,秦汉之际《吕氏春秋》与《淮南子》也有类似观念,直到西汉董仲舒出,才建构了儒家成熟的宇宙论。董仲舒的宇宙论吸收前人成果,将阴阳、四时、五行同时纳入参合交变的宇宙万物生化过程: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阴阳四时五行与宇宙万物的各种暖寒、生杀、善恶、美丑、祸福等紧密相关,其作用机制乃为同类相互感应。

秦汉时期董仲舒对阴阳五行观念的吸收发展

宇宙论董仲舒之前早已有之。冯达文认为,中国古典宇宙论,是以阴阳四时五行说为框架,描述天地万物,乃至人类社会演化的过程与规则,借揭示宇宙的终极本源及其化生过程,来为人类现时的生存与交往方式提供正当性说明或做出反省的一种哲学理论。(16) 古代最原始的宇宙论,是“天生烝民”(《诗经·大雅·烝民》)、“惟天地,万物之母”(《尚书·泰誓》)关于“天(上帝)”“天地”创生万物的思想。而第一个建立其宇宙论体系的,据冯达文研究,是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一生二”可能是浑然一体之道分化为阴阳二气,“二生三”可能是阴阳和合而生“和气”,万物都是阴、阳、和三气交合变化产生的。最早引入阴阳概念的是西周末年之伯阳父,把地震的原因归结为“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国语·周语》)最早出现五行观念的是《尚书·洪范》。而把阴阳、五行、四时等观念结合在一起的,有《太一生水》《管子》(《四时》《五行》《内业》)和《礼记·月令》等文献,其宇宙论思想以阴阳为基础,由阴阳引出四时(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再由四时摄合五行,又以五行统摄万物,并开始为现实政治的运作与社会日常生活的秩序提供正当性依据。自《易传》出,儒家吸收宇宙论思想真正有属于自己的系统的宇宙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传·系辞上》)易传以阴阳二气交变而生化万物的宇宙论中,还没有五行观念,并缺乏严密的演绎和逻辑,秦汉之际《吕氏春秋》与《淮南子》也有类似观念,直到西汉董仲舒出,才建构了儒家成熟的宇宙论。

董仲舒的宇宙论吸收前人成果,将阴阳、四时、五行同时纳入参合交变的宇宙万物生化过程:

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固谓之五行。五行者,五官也,比相生而间相胜也。(17)

天地之气,即为阴阳二气,阳盛阴息则为夏,主长,阴盛阳衰则为冬,主藏,阴阳交会则为春秋,主生与收。春夏秋冬与东南西北方位对应,而五行与主理东南中西北五方:(www.xing528.com)

五行之随,各如其序,五行之官,各致其能。是故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居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是故木主生而金主杀,火主暑而谁主寒。使人必以其序,官人必比其能,天之数也。土居中央为之天润。土者,天股肱也。其德茂美,不可名以一时之事,故五行而四时者,土兼之也。(18)

阴阳四时五行与宇宙万物的各种暖寒、生杀、善恶、美丑、祸福等紧密相关,其作用机制乃为同类相互感应。“百物去其所与异,而从其所与同。故气同则会,声比则应,其验皦然也。”“美事招美类,恶事招恶类,类之相应而起也。”(19) 不仅自然无情之物,人事也不例外。“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物故以类相召也,故以龙致雨,以扇逐暑,军之所处,以棘楚,美恶皆有从来以为命,莫知其处所。”(20) “类”的感通性和应动性,遍布宇宙天人每个方面,因而有天人感应、美祥妖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