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做好新闻采访前的准备

做好新闻采访前的准备

时间:2023-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特别在采访战争、犯罪、灾难方面的新闻时,新闻记者更要做好采前谋划,充分研判风险,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制定应对策略。另外,还要了解战场的常见病,特别是传染病,提前注射疫苗,并做好其他防护准备。这件事情提醒笔者新闻工作是一项充满危险与挑战的工作,新闻工作者时刻都要具备安全意识,还要充分利用新闻现场的安全设施和装备,这样才能有做好采写工作的基础。

做好新闻采访前的准备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从保护新闻记者人身安全的角度讲,这句话可以化用为“凡采访预则安,不预则危”。具体讲,新闻记者特别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风险预判。新闻记者要对将要进入的新闻现场以及采访的新闻事件进行预判,预测将会遭遇哪些危险和困难,从而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工作。例如新闻记者要考虑进入现场的路线哪一条比较安全,是采用隐性采访还是普通采访的方式,进入现场后有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和危险,有可能遇到哪些采访对象,准备什么话题才不会露出马脚等等。特别在采访战争、犯罪、灾难方面的新闻时,新闻记者更要做好采前谋划,充分研判风险,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制定应对策略。

英国BBC著名调查记者马克·达理(Mark Daly)在到警察系统卧底采访之前接受了公司的角色训练。他的上司假设了很多他有可能遇到的险情,考验他的应对能力。例如,如果他目睹警察对黑人出言不逊,种族歧视,他该怎么办?是去阻止还是任其发生,只是把整个经过拍摄下来等等。[3]这些训练使马克·达理获益匪浅,他在警察系统潜伏了将近7个月,搜集到英国警察系统存在大量种族歧视的证据,拍摄了一部名为《秘密警察》的纪录片,凭借这部纪录片,他获得了当年英国皇家电视协会的“最佳年轻记者奖”。

2.知识准备。知识准备不仅是采访成功的通行证,也是保护记者生命安全的免死金牌。因为你只有对采访的事件、人物、地点有了充分了解,才能更好地对危险进行判断,才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管控风险。有一个战地记者曾说:“对于你所报道的东西和内容要有一定的了解。作为一个战地记者,光有一腔热情和进取心是不够的。比如说要对伊拉克问题进行报道的话,必须对这个问题的历史背景、来龙去脉以及现状和各方的态度都有个很透彻的了解,这样才能很准确地报道。而且对于一个做新闻报道的记者来讲,对新闻事件的知识有一个积累的过程,是平常工作中日积月累的结果。”[4]

新华社军事记者徐壮志也认为战地记者应该学习多种知识,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这些知识主要有:

一是防核生化知识。比如,如何利用地形地物在核爆中减少冲击波核辐射的危害,如何从水、气、动植物状况判断环境是否安全,以及几种主要生、化武器的防护知识。

二是战伤救助知识。枪弹无眼。懂得一些常规战伤处置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三是战斗知识。久经战斗的老兵能根据炮弹的破空声判断自己的位置是否安全。战场的不同区域,安全性不同。现代战争是非接触、非线性的,没有前线后方,每一点都可能受到攻击,记者要学会选择不易受攻击的安全位置。另外,低姿态奔跑、卧倒、隐蔽这些基本的战术动作,会减少中弹的危险。不要在战斗要点处长时间逗留。谨慎使用手中的相机,尽快拍完,立即更换立足点,以免被狙击手误盯上。(www.xing528.com)

四是其他防护知识。如何在野外寻找水源,简单的饮水知识。学会依靠自然判断方向、时间。还有防晒、防暑、防冻、防蛇虫等知识。另外,还要了解战场的常见病,特别是传染病,提前注射疫苗,并做好其他防护准备。[5]

这些知识都是十分实用的战场知识,可以帮助战地记者有效降低意外伤害风险。

3.物品准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物品方面的准备也可以为新闻记者的采访提供有力保障。

首先是设备准备,指新闻记者通过巧妙伪装设备不至于暴露真实身份,从而保障自己的安全,这一点在隐性采访时非常重要。记者曾华国有次在海南一个摩托车走私市场录音暗访,“我们看到忙碌的走私场景,激动得忘记了害怕。捂着采访机,装出一副大款的样子有条有理地向当地老板了解情况。在采访就要结束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装在口袋里的录音机转完了磁带,发出了‘咔嚓’的一声。老板警觉地看了笔者一眼。眼看天就要塌下来了,笔者急巾生智,故意让口袋里的手机掉下来,发出更大的响声,借着捡手机弯腰的工夫,把采访机弄好,侥幸过关。”[6]

记者的物品准备既包括录音机、摄像机、照相机等相关设备,又包括汽车、急救包、记者证等其他物品,记者需要根据采访实际灵活选取。例如现在隐形摄像机的种类五花八门,有领夹式、眼镜式、皮包式、钢笔式、手机式等等,采访选用时既要考虑被采访事件的性质、环境,被采访人的特点,还要顾及采访人所扮演的角色等等。另外,新闻记者还要认真检查设备性能,不能让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因为出现问题而让记者处于险地。

新闻采访时,记者还要准备相应的应急保障物品,为采访工作提供安全保障。中央电视台第一次派记者前往战乱地区采访是1995年波黑战争时期,记者出发前专门购置了5套防弹背心和钢盔以及急救包,还费尽周折购置了战争地区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给记者采访提供了安全保障。

新闻工作者在没有携带相关的保障物品时应该因地制宜、灵活应对。有一年,河南省新乡市的周边县市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作为记者的笔者参加了相关报道。一天下午,时任河南省长李克强要到封丘县一个被洪水围困的村落慰问群众,当地驻军为随行人员准备了冲锋舟。笔者上船后看到有为大家提供的救生衣后就立刻穿了一件,但是有些记者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即使看到有闲置的救生衣也没有穿。冲锋舟穿越波浪很快就接近了村子,当地电视台的记者为了抢拍镜头,船还没有停稳就跳了下去,原以为已经到了浅滩的他没有料到那个地方是一个很深的大坑,一跳下去水就没过了头,摄像机也不见了踪影,附近几个眼疾手快的群众立刻把他拉了上来。虽然这个记者躲过了一劫,但是那架电视台里刚刚购置的最新型摄像机却不见了踪影。这件事情提醒笔者新闻工作是一项充满危险与挑战的工作,新闻工作者时刻都要具备安全意识,还要充分利用新闻现场的安全设施和装备,这样才能有做好采写工作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