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冯达文文集(第4卷):道家哲学形成与演变

冯达文文集(第4卷):道家哲学形成与演变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魏晋玄学作为新道家,是如何发生与发展出来的呢?迄至正始,务欲守文。次及宋岱、郭象,锐思于几神之区;夷甫、裴,交辨于有无之域;并独步当时,流声后代。然滞有者,全系于形用;贵无者,专守于寂寥。刘勰这段话,对玄学的变迁及其指归已作略述。本文有鉴于此,将玄学的开展区分为以王弼为代表的“正始”时期,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竹林”时期,以裴、郭象为代表的“元康”时期,逐一予以探寻。

冯达文文集(第4卷):道家哲学形成与演变

魏晋玄学作为新道家,是如何发生与发展出来的呢?回答这一问题,还是要回到汉末魏晋六朝社会历史背景中去。那是中国古典社会又一次陷入长期大动荡的年代。社会的动荡,引发于三大矛盾:一是由土地的不断兼并造成的社会统治阶级与贫苦农民的矛盾,这一矛盾冲突的加剧引发了东汉末年规模巨大的黄巾起义,这一起义虽然失败,但却直接把统一的国家推向了分裂;二是在统治阶级内部以王室、外戚、宦官为一方,以士族与“清流”为另一方的矛盾,这一矛盾冲突的表现则引发了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1],这一祸乱虽以“清流”中多人被捕杀结束,但却再一次激发起“士”阶层的独立批判精神;三是在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之后,士族内部也因把儒学工具化与功利化而带出了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种种矛盾,这类矛盾冲突则直接导致了儒学的衰落[2],以及名理家、名法家与道家等各家的重新崛起,更导致了道家于魏晋南朝长期主导士阶层的精神生命的格局。

关于思想史的这种变迁,南朝时期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从“文论”的角度做过精彩的评价:

魏之初霸,术兼名法。傅嘏、王粲,校练名理。迄至正始,务欲守文。何晏之徒,始盛玄论。于是聃、周当路,与尼父争途矣。详观兰石之。(《才性》,仲宣之《去代》,叔夜之《辨声》,太初之《本玄》,辅嗣之“两例”,平叔之“二论”,并师心独见,锋颖精密,盖人伦之英也。……次及宋岱、郭象,锐思于几神之区;夷甫、裴,交辨于有无之域;并独步当时,流声后代。然滞有者,全系于形用;贵无者,专守于寂寥。徒锐偏解,莫诣正理;动极神源,其般若之绝境乎?逮江左群谈,惟玄是务,虽有日新,而多抽前绪矣。《文心雕龙·论说》)(www.xing528.com)

依刘勰所说,曹魏称霸之初,推重法家、名家。傅嘏所撰《才性论》,王粲所撰《去代(伐)论》,都以名理之辩见长。及至魏齐王芳的“正始”年间,转向文治,以何晏为首的玄学派开始盛行,老庄之学当道而孔子(尼父)之学受到排挤。夏侯玄的《本玄论》,王弼的“两例”(或指《老子略论》、《周易略例》),何晏的“二论”(据传何晏曾撰有《无为论》与《无名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都有独到的见解而可称“论”中精华。及至于宋岱(撰有《周易论》)、郭象(撰有《庄子注》),敏捷的思考达到了神妙的地步;王衍(字夷甫)与裴(撰有《崇有论》)有关“有”、“无”之争辩,也独步当时,影响深远。在刘勰看来,“崇有”论者过分滞着于“形用”,而“贵无”论者又过分高蹈于“寂寥”,各有偏颇。降及晋室东渡,虽然更热衷于谈玄说虚,却已无新意了。

刘勰这段话,对玄学的变迁及其指归已作略述。本文有鉴于此,将玄学的开展区分为以王弼为代表的“正始”时期,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竹林”时期,以裴、郭象为代表的“元康”时期,逐一予以探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