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酶促反应的特点和机制,酶的结构、功能和调节

酶促反应的特点和机制,酶的结构、功能和调节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专科生的要求专科层次的学生对第四节酶促反应动力学和第三节酶促反应的特点及机制第二节酶的命名等作一般了解即可;并且能够熟悉第一节酶的结构与功能和第五节酶的调节等。以后陆续证实已发现的数千余种酶都是蛋白质,因此人们认为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许多药物也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及含量发挥其治疗作用的。

酶促反应的特点和机制,酶的结构、功能和调节

导学

内容及要求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酶的概念、酶的结构与功能、分子组成、酶的活性中心、同工酶、酶的命名与分类、酶促反应的特点、机制、酶促反应动力学(底物浓度、酶浓度、pH、温度、抑制剂等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酶的调节(变构调节、化学修饰、酶原的激活、酶含量的调节等)、酶与医学等。

学习中,应掌握酶的基本概念、化学本质、酶的活性中心和必需基团等;熟悉酶的分子组成及相关概念,如酶蛋白、辅助因子(辅酶、辅基)、全酶、辅酶的功能及其与维生素的关系、Km、Vmax的求取等;掌握影响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几种因素(底物、酶浓度、pH、温度、抑制剂、激活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可逆抑制和不可逆抑制的概念和区别及动力学特点、米氏方程和Km的意义;掌握酶的调节、酶活性调节(变构调节、化学修饰、酶原与酶原的激活的概念)原理及特点,以及同工酶的概念及意义;了解酶的命名与分类原则、酶促反应特点与机制、酶含量的调节、酶与医学的关系。

重点、难点(www.xing528.com)

本章的重点是第一节酶的结构与功能、第四节酶促反应动力学及第五节酶的调节。其难点是第三节酶促反应的特点及机制、第四节酶促反应动力学及第五节酶的调节等。

专科生的要求

专科层次的学生对第四节酶促反应动力学和第三节酶促反应的特点及机制第二节酶的命名等作一般了解即可;并且能够熟悉第一节酶的结构与功能和第五节酶的调节等。

早在18世纪人们就注意到胃液能消化肉类,唾液能将淀粉变成糖。1857年法国著名科学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认为发酵是酵母细胞中酵素(ferments)催化作用的结果。1878年Wilhelm Kühne提出enzyme一词,中文译作酶。1897年德国科学家Buchner兄弟首次成功地用不含细胞的酵母提取液催化发酵,证明发酵过程并不需要完整的细胞。1926年美国科学家James Sumner首次从刀豆中得到脲酶结晶,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因此,酶是活细胞合成的、对其特异底物(被酶作用的物质,亦称作用物)具有高度催化效率和高度特异性的生物催化剂,绝大部分是蛋白质。生物体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各种不同的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几乎都是由酶催化的。如果没有酶,生命也就不复存在。以后陆续证实已发现的数千余种酶都是蛋白质,因此人们认为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近来发现某些RNA也有催化活性,打破了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的传统观念。许多先天性遗传疾病是由于体内某种酶的缺陷或酶活性改变造成的。许多药物也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及含量发挥其治疗作用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