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禅宗的基本范畴:人自性与佛性

禅宗的基本范畴:人自性与佛性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迷与悟、自性与佛性诸类禅宗的基本范畴,我们在《坛经》里随处可见。禅宗认为,虽然人人心中都具有佛性,但这佛性并非一切凡人天生就能自觉到,人们由于“心迷”,不能悟到佛性:善知识!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禅宗认为,只要“悟”到了“空”,便是觉悟到了“常清净”的佛性,这就是人真实的本性即自性。

禅宗的基本范畴:人自性与佛性

作为禅宗的“宗经”,《坛经》的主旨就是阐明禅宗的基本教义。所以,迷与悟、自性与佛性诸类禅宗的基本范畴,我们在《坛经》里随处可见。在禅宗看来,生活在尘世中的人有所处地理位置、民族等诸多差别,但作为佛性,却是人人平等、人人心中所共具的。

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第8页)

“獦獠”是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侮称。人有南北的差别,但人所具有的佛性却是没有差别的。

禅宗认为,虽然人人心中都具有佛性,但这佛性并非一切凡人天生就能自觉到,人们由于“心迷”,不能悟到佛性:

善知识!菩提般若之知,世人本自有之,即缘心迷,不能自悟。(第24页)

这样,既然自己不能自觉到,那么就“须求大善知识示道见性”(第24页),“先觉觉后觉”了。

那么,究竟什么算“迷”?什么是“悟”?从“迷”如何过渡到“悟”?这正是禅宗的根本旨趣与重心所在,也是禅宗的本质特性所在。

“《坛经》的中心思想是注重净性,强调自悟,提倡顿教。”[37]所以,在《坛经》中,禅宗的真正创始人慧能开门见山地说:

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名无相?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不念;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第31-32页)

“相”,就是事相;“离”,远离,不计较、不执着;“于相而离相”,接触千万种事物而不执着它们,面对万花筒般光怪陆离的尘世而毫不动心、不在意,这就是“无相”。“但能离相,性体清净”(第32页),故以“无相为体”。“念”,心念,“于念而不念”,虽知觉体悟到各种杂念、邪念、妄念,但却不使它们留于心中,做到“于一切境上不染”(第32页),这就是“无念”。时时保持“无念”,就守住了人的本性,这便是“无住”。

即缘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念,从此而生。(第32页)(www.xing528.com)

“有念”便会起“邪见”,只有“无念”,才能悟空。所以禅宗以“无念为宗”。“住”,静滞、执着;“为人本性,念念不住”,执守人的本有佛性,不使一切俗念滞留于心中。俗世的一切,都是迁流变异,生灭无常的,因此不能执着它们,这就是“无住”。只有“无住”才能“无缚”,出入自由,故以“无住为本”。

“无念”“无相”“无住”,阐明了禅宗以至所有佛教的基本宗旨,这便是“一切皆空”的思想。

“空”,就是佛教费尽心机智慧笔墨所要阐明的思想。所有佛教,包括禅宗,它们所要告诉人们的就是这一个“空”字。而“空”也就是佛性。在佛教看来,世界上所有的一切,日月星辰、花鸟草木、人事善恶,诸如此类,都是虚无,都是“空”。

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第49页)

引申出来可以说,人生在世,贫富贵贱,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因此对世上的这些东西,不能看成是真的、实的、有的,而应看成是假的、虚的、空的。懂得了这一切,便算是“悟”了,否则便是“迷”。显然,这里说明了一个问题:迷与悟的界限关键在于是否体认了“空”。

禅宗认为,只要“悟”到了“空”,便是觉悟到了“常清净”的佛性,这就是人真实的本性即自性。这里显然值得注意的是,禅宗主张自性就是佛性。人是“本来无一物”赤条条来赤条条去的,人世间的一切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所以“空”就是人以及人世间的真实本性。

这样,悟了空,便是悟了佛性,而悟到了佛性,凡人众生便立地成佛了。可见,凡人和佛的差别与迷和悟的差别是相一致的,更直接地可以说,人与佛的差别就是迷与悟的差别,都只在于是否体认了空。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看到,佛并不神秘,而是亲切而可及的,佛与众生的距离仅仅在于一念之差。这一点,《坛经》也很明白地告诉我们:

即烦恼是菩提,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第51页)

故知不悟,即是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第58页)

凡人的烦恼都是在于执迷不悟,没有悟到人及人世间“空”的真实本性。凡人与佛的区别只在于一念之“悟”,悟到了“空”,众生便立地成佛。但如何才能悟?凡人众生如何从迷到悟且通过悟而成佛?这便是禅宗之所以区别于佛教其他宗派而成为“教外别传”的原因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