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方以智的全均理想与人生哲学

方以智的全均理想与人生哲学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术界曾有人指出,方以智的“三教合一”论主要表现为“三教归易”论。就第二种观点而言,方以智在“三教合一”的时代思潮里,其所坚持的“一”究竟是儒、是道、是释,还是他理想中的儒家,语焉不详。本节不欲论方以智一生的思想归宿,仅以其中年的重要哲学著作《东西均》一书为例,揭示其三教归儒的思想宗旨,以期深化人们对方以智思想的认识。本节是在理想型儒家的意义上论述方以智“三教归儒”论的思想。

方以智的全均理想与人生哲学

三教归儒的实际思想史历程,开始于北宋新儒家出现之时。然而,两宋新儒家虽然均从佛教道家道教思想中吸取了思想资源,却要努力坚持自己的儒家立场,公开斥责佛教与道家、道教思想。这一争正统的思想路线斗争,一直延续到晚明。清王朝建立之后,理学又被官方奉为正宗学说,而乾嘉时期虽有反理学的思想,然被官方当作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仍然被奉为儒学的正统。政治化的儒学作为正统的意识形态一直延续到清王朝的灭亡为止。作为晚明遗老的方以智,其“三教归儒”论的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他所处时代里不言而喻的文化背景,而且他也常常批评佛教与道家、道教的思想。只是方以智理想中的儒家与政治化的儒家终有一定的区别,仅以《东西均》一书来看,其“三教归儒”的思想主要表现为一种终极价值的认同,而对佛教、道家、道教的批评主要表现在对其终极价值的否定和思想方法的否定方面。换句话说,在《东西均》一书中,方以智主要立足于哲学理论的高度来批评佛教、道家、道教思想的。而他所崇尚的儒家则是一理想型的儒家,并非秦汉以后经学化、逐渐僵固化的儒家。学术界曾有人指出,方以智的“三教合一”论主要表现为“三教归易”论。(65) 另外,也有学者从明清学术发展的内在脉络出发,判定方以智的学术思想主要表现为“由博返约,由道问学以上达乎尊德性,而无显背于其理学之家风也”,并认定方以智晚年的思想仍表现“儒与释之一贯,且于理学转入考证”的特征。(66) 这些说法当然都能言之成理,且持之有故,但若是针对《东西均》一书所表现出的思想倾向而言则并不准确,也不是很清晰。就第一种观点而言,《易》是儒家的经典之一,而方以智的思想也不局限于《易》,虽然,他在《易》方面有家学传统,他本人对《易》也有极深的造诣,且在易学方面做出了别开生面的哲学解释。然而,如果就“三教合一”的思想归宿来看,至少,从《东西均》一书来看,其“三教合一”论,更准确地说主要表现为“三教归儒”论。就第二种观点而言,方以智在“三教合一”的时代思潮里,其所坚持的“一”究竟是儒、是道、是释,还是他理想中的儒家,语焉不详。仅说方以智论学“出入三教,而胸中自有主宰,绝非一味炫奇逞博者之比”(67) ,而未能向人们展示方氏哲学思想“主宰”的具体内容究竟为何。本节不欲论方以智一生的思想归宿,仅以其中年的重要哲学著作《东西均》一书为例,揭示其三教归儒的思想宗旨,以期深化人们对方以智思想的认识。而有关方以智哲学思想的系统论述,可参见蒋国保的相关论著。(68)

要而言之,方以智的学术气象虽然表现为淹博,然而其在《东西均》一书中所表现出的学术宗旨还是十分明晰的,那就是合佛、道思想,甚至是扬榷宋明理学心学而归宗理想中的原始儒家。不过,此处所说的“儒”必需稍加辨证,因为方以智在《神迹》篇明确地说过:“今而后儒之、释之、老之,皆不任受也,皆不阂(碍)受也”(69) 。或有人据此文献为证,说方以智并不认同儒家,亦不可靠。依我们的理解,此处所说的“儒”并非原始儒家,尤非方以智理想中的儒家,而是概指汉以后政治化和教条化的儒者。本节所说“三教归儒”之“儒”,主要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家,包括孟子等人,并非秦汉以后的儒者及其思想,而原始儒家则是方以智心目中理想型的儒家。庞朴曾经说:“中道之教,为著者(70) 所理解的儒学。”(71) 庞氏此处所说的“中道之教”,即是理想型的儒家。本节是在理想型儒家的意义上论述方以智“三教归儒”论的思想。下面从四个方面揭示《东西均》一书中“三教归儒”的思想倾向。(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