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陈政均史学文集:古代仁、义、礼、智的解读

陈政均史学文集:古代仁、义、礼、智的解读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仁、义、礼、智”皆德也。此为从时间上说明“仁”字来源。“义”字出现亦早。如《荀子·强国》篇“分义则明”是也。而孟子所言之“仁义”,则本应作“仁谊”解,而作“仁义”者,只是通假作用。繁体字作“禮”,其右旁之“豊”,是释义兼注音。古代礼仪最重祭祀,故以“豊”为释义。今简体字作“礼”,其实是古“礼”字的本义。古代为封建政治,诸侯国甚多,所行者皆邦国之礼。及《曲礼》“礼从宜”。

陈政均史学文集:古代仁、义、礼、智的解读

所谓“仁、义、礼、智”皆德也。其名久立,而领会其意者,随时代而不同。今举所知者,提出而论之。

“仁”字之出现似甚早。《尚书·仲虺之诰》有“克宽克仁”之句,乃歌颂成汤之德也(言汤爱民也)。按楷书“仁”字系从古文”字演变而来。人死则为“尸”,“尸”下二横,像祭器也。此为从时间上说明“仁”字来源。为书写求简便,则将“尸”改为“”,或为“亻”,而“二”仍在,则无论隶书或楷书,皆成“仁”字矣。古文“仁”字又有一种写法,作“忎”,盖言能得千人之心。此从空间说明问题也。赵孟頫书六体千字文,于大篆栏用“忎”,于其他五栏用“仁”。

“义”字出现亦早。义谓事之宜也。如《荀子·强国》篇“分义则明”是也。孙诒让周礼正义》曰:“古凡威仪字正作义,仁义字正作谊。而仪别为仪度字。”《说文解字》云:“义,己之威仪也”,则是此“义”字作威仪解。而孟子所言之“仁义”,则本应作“仁谊”解,而作“仁义”者,只是通假作用。

“礼”字出现亦甚早。繁体字作“禮”,其右旁之“豊”,是释义兼注音。按“豊”为祭器而音“里”。古代礼仪最重祭祀,故以“豊”为释义。今简体字作“礼”,其实是古“礼”字的本义。其右旁的“乚”,乃古之“隐”字,以说明此“礼”字并不一定用于祭祀,而是指出行礼者应有祭祀时之虔诚也。古代为封建政治,诸侯国甚多,所行者皆邦国之礼。所谓“吉、凶、宾、军、嘉”者,皆邦国之礼,为春官大宗伯所掌,原意欲以维持封建政治,其实毫无用处,徒然费时耗财,而诸侯间互相吞并,愈演愈烈。故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曰:“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春秋战国时,各强国往往趁行礼的机会进行侵略,故老子厌之)。孔子亦甚厌之,故《论语·阳货》篇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邦国之礼,始有玉帛钟鼓。)而士大夫及民间互助往来之礼节反而缺未订立,孔子及其弟子等作《礼记》四十余篇以补之,汉儒称为《小戴记》者是也,乃儒家所定之礼也。后世言礼者皆据此。

“智”之原字作“知”。“知”,《说文解字》曰:“词也,从口从矢。”徐曰:“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是言敏于应对也。但应对之速未足为“知”,“知”应以合理为旨归。并且“知”为动词,古代强用之亦为名词,终嫌别扭,于是作一个“智”字为名词,以形容其有光辉如日之明也。按《论语·颜渊》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应作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者,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樊迟问知(智),孔子答以知人。知人是难事。《尚书·皋陶谟》曰:“知人则哲,能官人。”樊迟虽贤,未必能达此标准。故孔子又提“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之训以辅助之,子夏所释是也。在《论语》中,弟子问知者只有樊迟一则。但孔子教人学智之训,几乎全书皆是。宋赵普为相,每逢休息日回家,取枕箱中所藏《论语》读之,翌日决事如流。有益也。

明代末季,罗马教廷派遣多名有积学的神父来华传教。他们都是中国通,除传教及将西方科学书籍译成汉文之外,又取中国儒家要籍译成法文流传国外(因当时欧洲各国注重法文),中西文化交流从此开始。

西欧学者对于儒学要点曾作如下解释,以《汉法字汇简编》所载者为依据。(www.xing528.com)

“仁”译为Humanite(今称人道),可参考《孟子·尽心》篇:“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义”译为Juste(今称公正),可参考《荀子·大略》篇:“义,理也,故行。”

“礼”译为Ceremonie(今称礼节),可参考《荀子·大略》篇:“礼,节也,故成。”及《曲礼》“礼从宜”。

“智”译为Sagesse(今称贤智),法文对于贤人君子皆称为Sage,则Sagesse犹言贤者之智。这一见解与《孟子·尽心》篇“智之于贤者也”之说相合。

“孔子”则被译为Confucius(也有译为Koun-Fou-Tse者,则系音译),用此字,字首必须大写,以表示尊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