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徐国历史与徐偃王:中国运河的重要追溯

徐国历史与徐偃王:中国运河的重要追溯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前面所引史料记载中,提到主导开挖陈蔡运河的是古徐国君主徐偃王,因而有必要在这里简略地追溯一下古徐国的历史与徐偃王其人其事的一些传说轶闻。古代徐人部落,为嬴姓,史书上称为徐夷。说徐偃王是卵生,完全违背了人是胎生动物的基本常识,属于无稽之谈。对于徐偃王这一次突如其来的武力抗争,周穆王虽然事先毫无思想准备,但是他的反应非常镇定,得到报告后下令迅速从西征途中赶回

徐国历史与徐偃王:中国运河的重要追溯

由于前面所引史料记载中,提到主导开挖陈蔡运河的是古徐国君主徐偃王,因而有必要在这里简略地追溯一下古徐国的历史与徐偃王其人其事的一些传说轶闻。

古代徐人部落,为嬴姓,史书上称为徐夷。“夷”“戎”“蛮”“狄”是我国古代中原地区的华夏族统治者对于周边地区非华夏族人民的不友好贬称。按所在方位,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徐夷就是东夷的一个部落,最早居住在今山东省南部一带。相传尧舜时期协助大禹治水并发明凿井技术的伯益,就是一个徐夷首领。至商殷时期,徐夷逐渐南下并沿着淮河向西迁徙。当时在淮河流域居住着东夷的另外一些部落,史书上称为淮夷。周武王灭商后,徐夷的地域约在今洪泽湖(笔者按:当时不是湖泊,而是地势低洼的陆地)及泗洪县、泗县一带[1]。徐夷虽为外来的移民,但和淮夷毗邻相处而间有杂居,彼此关系十分密切融洽。淮夷原是偃姓的部落,因徐夷和淮夷不仅生活在同一地方,而且相互通婚,血缘加亲情,所以在历史上嬴、偃两字读音相近、姓氏相通,传说中的徐偃王,其名称的来历很可能与此有关(徐是国号,偃是族姓)。由于徐夷在淮夷中最强势,而且经常惹事,史书上和青铜器铭文里经常提到的“淮夷”,实际上往往是指徐夷。因此,《左传·昭公元年》的记载:“周有徐、奄”。杜预注云:“成王伐淮夷,遂践奄。徐即淮夷。”这一点,已经说得很清楚。

古徐国十分强悍,在周初成王时,曾参与武庚和管叔、蔡叔的叛乱活动,第二年又联合东夷中的淮夷族群和薄姑、奄等几个国家出兵反抗周朝的东扩,一度深入到达邶(今河南省汤阴县东南,曾为武庚封地)的地方。[2]

徐偃王是一位传说中的传奇人物,在我国古代历史上颇为知名,这是因为他的出生、长相和经历,充满着神话色彩。据《荀子·非相篇》记载:“徐偃王之状,目可瞻焉”。就是说,他的眼睛向上可看到自己的前额,说明徐偃王的前额特别大而且向前突出。又据裴骃《史记集解》引《尸子》云:“徐偃王有筋而无骨”。这当然属于荒诞之言不可信,但可理解为徐偃王的身躯特别柔韧,有如今天杂技演员那样能够弯腰成弓,曲身成环。而晋代张华博物志》一书中则有如下记载:“徐君宫人娠而生卵,以为不祥,弃之水滨。独孤母有犬名鹄苍,猎于水滨得所弃卵,衔以来归……遂孵成儿,生时正偃,故以为名”。说徐偃王是卵生,完全违背了人是胎生动物的基本常识,属于无稽之谈。但是这一记载,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徐人当是一个以鸟为图腾的部族。[3]

到了徐偃王执政后,徐国的国势更加强盛。因他治国有方,一面施行仁义,一面强化武备,对外则搞好睦邻关系。在他内外兼施、文武并举的治理下,徐国成为鹤立鸡群式的东方强国。由于他施行仁义,周围的小国无不敬仰他、信任他;由于他具备强大实力,周围的小国无不害怕他、听从他。其时,正值周穆王即位没有几年,面对徐国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之势,不无忧心。但因当时周穆王正全力关注着西部边境地区不安宁状况,并计划西征,考量到要改变徐国眼前的既成事实已很困难,不如索性采取笼络政策,承认徐国的既得利益和现状,以换取徐国君主对周朝的忠诚和臣服。当时还可能想进一步利用徐偃王在东夷诸国所享有的崇高威望,借以消除并改善东夷诸国与周朝之间,存在的由来已久的彼此冷战、怨恨、很不和谐的邻居关系。这样,就可绥靖东夷诸国,使周朝东部边境得以保障持久和平和安定,从而腾出全力对付西戎骚扰西部边境之事。于是出现了《后汉书·东夷传》记载的“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侯,命徐偃王主之”;以及《今本竹书纪年疏证》记载的“(穆王)六年春,徐子诞来朝,锡命为伯”[4]等情况。所提到的徐子诞,就是周穆王时代的徐国君主,名诞,因曾得到周朝赐封为子爵,故史称徐子诞(笔者经长期研究、考证:徐子诞,即历史传说中的徐偃王。详见本章第二节)。周穆王这次召他来朝,又给他晋级伯爵,显然这与“分东方诸侯,命徐偃王主之”给他加官一事有关。由于周穆王给他加官晋爵,并授权他分管东方诸侯国,他成为一个握有实权的地区首领。(www.xing528.com)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说的《今本竹书纪年疏证》一书,是本节行文时作为立论依据的重要史料来源之一,该书不仅为后世提供了周穆王时代的徐国君主之名为徐子诞,而且还提供了有关徐子诞的其他珍稀史料。虽然该书曾被前人贬称为伪书,但经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的审核鉴定,认为前人之所以将它称为伪书,乃是指该书所记史料内容,均系抄袭、摘录各种古书的记载,用以冒充已经失传的《古本竹书纪年》而言。实际上该书是仿照《古本竹书纪年》按年代先后的格式,依据多种古书记载的史事进行摘要,其来源则均有所本,并非凭空捏造或来路不正,因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例如,该书记载:“穆王六年春,徐子诞来朝,锡命为伯”,与《后汉书·东夷传》:“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侯,命徐偃王主之”的记载,与《徐州地理志》:“偃王欲舟行上国,乃通沟陈蔡之间”的记载;与《史记》关于徐偃王趁周穆王外出西征之机,率众造反的记载等,均能相互契合、彼此呼应。而且,这些分散于各书的零星记载,均具有来龙去脉互为因果的关系。联系起来看,实为徐子诞一生经历中所留下的一些重要足迹。可见,《今本竹书纪年疏证》的记载是可信的(王国维先生对《今本竹书纪年》的鉴定说明,详见上页脚注②中的“笔者重要按语”)。

周穆王是个忙于东征西伐、巡游天下的君主。当时徐国国君徐子诞已经成为东方诸侯国地区首领,其管辖下的东夷国家官民普遍不满和怨恨西周王朝,于是一致拥戴徐子诞,要求领导他们进行武力抗争,向西周王朝讨还无端抹煞东夷国家为伐纣灭商所立大功的公道,并反抗西周以宗主国自居,不平等、不公正地对待东夷国家的行为。机会终于来了,“周穆王十三年,西征,至于青鸟之所憩”[5](意思是说,周穆王西征到达青鸟通常栖息的三危山地区,即今甘肃省河西走廊的敦煌市东南一带)。徐子诞(按:以下徐子诞统称徐偃王)乘周穆王远出西征、国内兵力空虚之机,“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6]。兵锋深入到达洛阳以东的黄河南岸。因而也有历史文献记载说:“徐戎侵洛”[7]。对于徐偃王这一次突如其来的武力抗争,周穆王虽然事先毫无思想准备,但是他的反应非常镇定,得到报告后下令迅速从西征途中赶回朝廷,部署反击,徐夷之乱得以很快平定。

发生这次徐偃王之乱,有其多方面的原因(将在本章第三节中进行分析、详述),但是周穆王也应负有很大责任。周穆王系因周昭王突然溺死于汉水后匆忙接班的,在用人方面还缺乏政治经验,只注重才干而忽视了政治背景。周穆王被当时徐偃王的治国能力、国际威望等所迷惑,破格又破例地任命一个东夷外族人担任分管东方诸侯国的重要职务,成为淮河中、下游地区的首领。这以现代话语来说,就是用人严重失察和不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