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桓公沟运河:挖掘中国运河的重要作用与不足

桓公沟运河:挖掘中国运河的重要作用与不足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桓公沟在历史上之所以颇有名气,主要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桓公沟由于不能经常保持畅通,制约了它应有的交通纽带作用。由此可以证明,开通于东晋时代的桓公沟运河,虽然存在时间不长,在当年所起到的交通作用也并不显著,但是为后世在山东境内开通的一段京杭大运河,却起到了先导、启迪的作用,在中国运河史上具有不可抹煞的历史意义。

桓公沟运河:挖掘中国运河的重要作用与不足

桓公沟在历史上之所以颇有名气,主要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沟通泗、汶、济三水,是从淮河至黄河的必由之路,起到南北水运的纽带作用。东晋南朝的历次北伐战争,一般多动用水军运粮,凡取道淮泗路线北上的,都少不了利用桓公沟,因此桓公沟成为当时北伐的重要途径。桓温北伐如此,在桓温以后的北伐也如此。如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太尉刘裕兵分几路西征后秦,自率水军由淮、泗入清河(即济水),至碻磝城(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西北),因其附近即四渎口,为南北水运交通的咽喉,故碻磝城是一向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军事重镇。当时割据今山东地区的南燕国,已在几年前被东晋攻灭,碻磝城是在东晋控制范围内,所以刘裕选择从碻磝城附近的四渎口进入黄河,再溯黄河西上。为此,他派遣“冀州刺史王仲德督前锋诸军开巨野入河”[58]

这里说的“开巨野入河”是指什么呢?据胡三省注:“桓温于太和四年,率众北入,掘渠通济。义熙十三年,刘武帝西入长安,又广其功。自洪口以上又谓桓公渎,济自是北注也。”[59]由此可知,所谓“开巨野入河”,是对已经存在于当地的桓公沟进行整治疏浚。桓公沟开凿距当时已有47年,可能已经淤浅不能通行船只,所以需要加以修治疏通。这是因为桓公沟所流经的路线,地势比较复杂,中段地势高而南北两头低,水流从中段高处向南北两头分流,在这种地形条件下的运河,如果没有渠化工程设施,是很难使运河中保持足够水量和水位的,因此淤浅、水少是常有的事,这里可举一例加以说明。南朝刘宋元嘉七年(430年),宋将到彦之率军北伐,取道淮、泗和桓公沟。因水道不畅通而遇到了预想不到的麻烦。据《南史》卷二十五《到彦之传》记载:

元嘉七年,遣彦之制督王仲德、竺灵秀、尹冲、段宏、赵伯符、竺灵真、庾俊之、朱修之等北侵,自淮入泗,泗水渗,日裁行十里,自四月至七月,始至东平须昌县。

须昌县是当时东平郡的治所,在今山东省东平县西北。四月从徐州出发,到七月才抵达须昌县。之所以如此缓慢,无非是泗水逆流行舟和桓公沟水浅迟滞,以致每天船行仅十里。(www.xing528.com)

桓公沟由于不能经常保持畅通,制约了它应有的交通纽带作用。当后来隋代开凿通济渠,有了沟通淮河与黄河新的渠道后,桓公沟也就被历史所淘汰了。

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到了元、明、清三朝代时,因都城的位置,从过去陕西境内的长安或河南境内的洛阳开封,向东北方向转移至北京,遂使原来起交通骨干作用、呈东西走向的通济渠(北宋时称为汴渠)逐渐失去作用乃至湮废,代之而起的是呈南北走向的京杭大运河。其中在今山东省境内的一段京杭大运河,即元朝时开通的济州河与会通河,其路线走向的设计,正是沿袭东晋时桓公沟的路线走向的。不仅如此,在利用大汶河作为山东运河的水源设计,也是借鉴桓公沟的经验而完成的。由此可以证明,开通于东晋时代的桓公沟运河,虽然存在时间不长,在当年所起到的交通作用也并不显著,但是为后世在山东境内开通的一段京杭大运河,却起到了先导、启迪的作用,在中国运河史上具有不可抹煞的历史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