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模制成型法解析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模制成型法解析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龙泉哥窑采用模制成型法最多,除小碗采用轮制成型法外,其他器形也基本都采用模制成型法。龙泉青瓷模制成型常用的模具从材质上区分主要有2种:陶模和石膏模。陶模是传统模具,用于印坯成型。图3.10注浆成型石膏模图3.11湿压、旋坯、滚压成型石膏模图3.12注浆图3.13放浆图3.14开模注浆成型是基于石膏模子能迅速吸收水分的特性。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模制成型法解析

五、模制成型法

龙泉窑至迟在北宋中晚期就开始采用模制成型,如印花炉、方瓶、印花瓜棱炉等。龙泉哥窑(黑胎开片瓷)采用模制成型法最多,除小碗采用轮制成型法外,其他器形也基本都采用模制成型法。元、明的印花模、八卦模、鱼模等都为在高温下与瓷器一起烧成的露胎单瓷模。

龙泉青瓷模制成型常用的模具从材质上区分主要有2种:陶模和石膏模。陶模是传统模具,用于印坯成型。印坯成型法是用可塑软泥在模型中翻印制品的方法,通常适用于精度要求不高的制品,如图3.9所示。若制品表里均有固定形状或两面均有凹凸花纹,则采用阴阳模型压制成型,或者采用两片模型压制后,将两个坯体用泥浆黏结起来。印坯所用的模型多为石膏模。其具体方法是:先取泥块打成薄片,然后放入石膏模内,用软牛皮或绒布捆紧。如果成型的器物为小件,那么可用手指逐渐捏接,使泥片各个部分都与模型紧密结合,然后把坯边修平、对齐。如果坯体是几块接合,那么接口的地方,应该涂抹泥浆,用力捶拍,使之紧密接合,否则很容易开裂。[2]

img98

图3.9 底部采用印坯成型

石膏模用于可塑成型(湿压、旋坯、滚压等方法)及注浆成型,如图3.10和图3.11所示。

注浆是目前生产中的主要方法,如壶类、瓶类以及其他器形较复杂的制品,均采用此法。在注浆用的石膏模型上也翻印着各种花纹,从而节省了不少工序。注浆成型方法的步骤包括清模、合摸、立模、注浆、放浆、开模,如图3.12至图3.14所示。

img99

图3.10 注浆成型石膏模

img100

图3.11 湿压、旋坯、滚压成型石膏模(www.xing528.com)

img101

图3.12 注浆

img102

图3.13 放浆

img103

图3.14 开模

注浆成型是基于石膏模子能迅速吸收水分的特性。其成型过程基本上可分成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模子吸水开始到形成薄泥层为止。这个阶段能成型的原因是模子的毛细管力,即模型由于毛细管力的作用开始吸水,使靠近模壁的泥浆中的水、溶于水的溶质质点及小于微米级的坯料颗粒被吸入模子内的毛细管中。由于水分被吸走,泥浆中的颗粒互相靠近,靠模型对颗粒、颗粒对颗粒的吸附力而使泥贴近模壁,从而形成最初的薄泥层。在薄泥层形成后,泥层逐渐增厚直至形成注件,为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模子的毛细管力继续吸水,薄泥层继续脱水,同时,泥浆内水分向薄泥层扩散,通过薄泥层被吸入模子的毛细管中。其扩散动力为水分的浓度差和压力差,泥层犹如一个滤网,随着泥层逐渐增厚,水分扩散的阻力也逐渐增大。当泥层增加到所要求的注件厚度时,把余浆倒出,就形成了雏坯。从雏坯形成后到脱模为第三阶段,即收缩脱模阶段。雏坯形成后,由于模子继续吸水和雏坯的表面水分开始蒸发,雏坯开始收缩,与模型脱离形成生坯,有了一定强度后就可脱模了。

旋压成型是日用陶瓷的主要成型方法之一,现在也用来制作陶瓷器物,如图3.15所示。它主要利用旋转的石膏模型与样板刀来成型。旋坯时,样板刀应拿稳,用力轻重要一致,防止振动跳刀和厚薄不均,起刀不能过快,否则内部会出现迹印。旋压成型一般要求泥料水分均匀、结构一致,并有较好的可塑性。其是目前生产如盘、豌、杯、碟等产品的主要方法。为了既保持传统风格,又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所用的石膏模型大多翻印有各种花纹,并在辘轳机上进行压坯。

img104

图3.15 旋压成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