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龙泉青瓷数字保护研究:传统烧制技艺现状

龙泉青瓷数字保护研究:传统烧制技艺现状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日本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较快,并有广泛应用。欧美国家主要是通过高速宽带网络来及时传播和展示已被保存的文化遗产。对大型文化活动、手工艺技艺、表演技艺的保护和展示,已成为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主要关心的问题。与国外相比,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过程还存在很多不足。

龙泉青瓷数字保护研究:传统烧制技艺现状

第三节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保护工作的研究现状

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始得较早。一开始是对艺术品进行数字化保存。艺术品是无形文化和技艺重要的物质载体,包含了物质和非物质两种性质。法国和意大利在利用新数字技术与信息技术开发本国文化资源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早在1986年,法国奥尔塞美术馆就成功地将3.5万张珍藏品进行了数字化再现。20世纪90年代,法国美术馆联盟(RMN)已经利用数字化技术收藏了50万件美术作品。1991年,英国国家美术馆也将2000件珍贵的珍藏品制作成了光盘。

日本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较快,并有广泛应用。通过虚拟现实、3D等技术将日本国内所有的国画家油画家的全部作品予以数字化,复原京都古时的街市风貌,复现、保存鉴真和尚和唐招提寺等都在日本产生了重大影响。

欧美国家主要是通过高速宽带网络来及时传播和展示已被保存的文化遗产。早在1994年9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就公布了一项为期4年的“数字图书馆首创计划”,并领导协调全国的公共图书馆、研究图书馆,将其收藏的图书、绘画、手稿、照片等转换成高清晰度的数字化图像并存储起来,通过互联网供公众利用。目前欧洲各国的博物馆、美术馆基本上已完成了珍藏品的数字化前期工程以及音频和视频制品的编辑工作。

近阶段,欧美国家的文化科技保护工作者着重对文化空间和文化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复原与展示,并朝着ISDN和宽带网络传播的方向迅速发展。对大型文化活动、手工艺技艺、表演技艺的保护和展示,已成为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主要关心的问题。意大利的科学家着手复原了古罗马的竞技场和竞技场中成千上万的观众,使人们可以看到2000年前世界上最宏大的竞技表演。一些历史文化活动的场景宏大且人物众多,如何同时保证计算机处理的高速性和文化活动场景的真实性,是该研究领域面临的普遍问题。(www.xing528.com)

我国的文化遗产数字保护技术,早期主要停留在对有形文化遗产的保护。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各文物管理部门和单位都加强了使用计算机进行文物信息保护的研究和探索。1987年,煤炭部航测遥感公司对陕西省的两处重点文物单位:西安东岳庙和耀县药王山的近500平方米古代壁画进行摄影成像,并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部分壁画进行边缘增强试验;陕西秦兵马俑博物馆对出土文物编制包括实物图形在内的文物资料计算机档案,其中包括对修复保护工作的记录。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使得对高容量、复杂的图像数据进行快速处理成为可能,并为计算机在文物领域的普及推广奠定了基础。1998年,湖北大学和敦煌研究院合作进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敦煌壁画多媒体复原”项目,其中的一项主要内容是敦煌莫高窟壁画虚拟漫游和国际互联网动漫游技术的实现。1998年底,敦煌研究院与美国西北大学共同开展“数字化敦煌壁画合作研究”项目,这是敦煌研究院对其进行的有关敦煌壁画计算机数字化研究的进一步拓展。新近一些著名的文物景点如山东曲阜孔庙和北京故宫等相继开发出若干虚拟实景漫游模型等。

2004年,湖北省开展了编钟乐舞的数字保护研究,对古代楚国的编钟音乐和舞蹈做了系统的数字化再现和展示工作。2006年,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中国民艺研究所与浙江大学数字化艺术实验室合作开展的“剪纸计算机辅助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在民间艺术数字化研究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该项目通过对剪纸的图形符号、题材内容、风格样式等特征进行数字化的归纳,开发相应的软件及图形库,形成颇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图形语言系统,并将其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去。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过程还存在很多不足。特别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对于数字化意义的理解上还不够充分。技术优势与深层次文化内涵的深度结合仍然是数字化过程中的焦点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