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中国历史阶段划分的意义

新中国历史阶段划分的意义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至今已经经历了60多年的历程,在这样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时段之内,民族关系不断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各个民族的生产生活状况较为恶劣,而随着各项民族政策的有效实施,其经济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生活生产状况大为改观,对民族关系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作为现代多民族国家的中国,国家必须致力于找到两者的相互作用的规律,适时地调整民族政策的内容和任务。

新中国历史阶段划分的意义

一、划分历史阶段的意义

研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互动,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必须要置于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中进行,民族政策并非是单一化的政策,而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内容的动态发展的政策体系。在民族关系对民族政策的决定性逻辑之下,民族政策的复杂程度是由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和多元化来决定的,而民族关系对民族政策的决定性可以体现在两个层面上:第一个层面是静态层面,这是由民族关系本身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相对稳定的特点来决定民族政策的层面。具体而言,当民族关系比较单一时,民族政策所需要涉及的方面、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也就相对单一;当民族关系比较复杂、族际关系比较多元、民族问题比较突出时,民族政策所需要考虑的方面、所必须涉及的问题和矛盾就相对比较复杂而多元。第二个层面是动态的层面,这是由民族关系在发展的过程中族际关系和民族问题发生变化时的特点来决定民族政策的层面。具体而言,除了受到来自国家权力的整合和导向以外,民族关系还要遵循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民族关系发展的过程中,围绕着利益展开的民族发展问题始终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占据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资源,才能实现民族的发展和壮大。在这样的规律下,尽管现代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能力很强大,但是在民族发展过程中所滋生的民族矛盾和民族问题层出不穷,有些民族矛盾和民族问题甚至是多民族国家始料不及的,这样,民族关系呈现出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也决定了民族政策的动态发展性和复杂性。

具体而言,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的互动并不是停留在一个静态的发展阶段,而是随着民族关系自身的发展和一系列民族政策的不断出台,民族政策形成一个体系之后,彼此之间出现了不相适应的地方,或者说主要是民族政策实施一定时期以后,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使得原来制定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的新特点和新变化之间产生了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为了能够继续促进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民族政策必然要进行调整,以适应民族关系新特点和新形势的要求。进行历史阶段的划分,就是为了考察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发展的动态层面的互动过程,从不断变化的历史阶段中来分析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从而概括总结出二者互动的特点和规律。(www.xing528.com)

新中国成立至今已经经历了60多年的历程,在这样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时段之内,民族关系不断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各个民族的生产生活状况较为恶劣,而随着各项民族政策的有效实施,其经济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生活生产状况大为改观,对民族关系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如果说,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民族关系比较复杂,消除民族之间历史上遗留的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问题、进行少数民族确认和巩固国家政权是当时的民族政策所急需考虑的方面,那么,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民族关系就更加复杂化和多元化。随着国家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民族发展问题比较突出——此时的民族发展已非彼时单纯的民族经济发展问题。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各个民族要求发展的领域更广、程度更深,从原来比较偏重于经济发展逐渐走向偏重于争取更多的政治权利、分享更多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成果、获得更多的民族文化发展的机会等。可以说,民族政策在当代中国的国家进步与发展的过程中更加多元化,更加复杂化,更加国际化。

综上所述,民族关系在社会进步的新时期不断地发展,国家制定的民族政策在实施一段时期以后,可能会出现不适应民族关系发展要求的地方,甚至阻滞民族关系的正常发展。这样,民族政策就需要重新审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滞后性,重新进行调整,以适应和促进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之间的互动永不停滞,不断相互影响。作为现代多民族国家的中国,国家必须致力于找到两者的相互作用的规律,适时地调整民族政策的内容和任务。因此,研究不同历史阶段中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互动,对当前的民族关系基本状况作出总结,能够作为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的重要依据,从而提供具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