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九十年代文论研究的功能缺失及其转型视角

九十年代文论研究的功能缺失及其转型视角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认为90年代文论存在的问题并不是所谓的“失语” ,而是文学理论功能的部分缺失。这是文学理论的“份”内功能缺失。与前二者形成对照的是90年代文学理论的学科功能获得空前的扩张。

九十年代文论研究的功能缺失及其转型视角

二、90年代文论的功能缺失

文论“失语症”的命题包含两个判断:新时期以来的当代文论因大量借用西方文论话语(上溯至“五四”)而在世界文化/文论交流中失去了自己的声音;中国古代文论在当代文论中的失语。这两个判断是事实判断还是虚假判断、这一命题是真命题还是伪命题似乎不必匆忙下结论,暂且称之为有待论证的命题。这一有待论证的命题的唯一意义是它带出了当代文论,特别是90年代文论中存在的一些真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不是“失语”一词可以概括的。我认为90年代文论存在的问题并不是所谓的“失语” ,而是文学理论功能的部分缺失。

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从不同的角度和要求对90年代的文论现状表示不满,学理论(包括文学批评)对文学的解释和认知功能的萎缩或乏力是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似乎越来越远离当代中国的文学实践,成为与文学创作、大众的文学接受无关的行当。“文学理论的危机”或“文学理论的终结”之声时有耳闻。其实,造成当下文学理论的落魄并不全是因为文学理论自身的不思进取。90年代的社会和文化转型、文学内部的格局重组、审美型的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中的大众审美要求的矛盾等因素,使文学理论酝酿着类似科学领域的“范式”转型。[51]而完成文学理论的转型,或一种新的文论范式的生成必须要经过所谓的前范式阶段——话语多元的时期,甚至是话语混乱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我们如何能期望一种获得高度认同的文学解释和认知的诞生?这是文学理论的“份”内功能缺失。(www.xing528.com)

商业意识形态和商业消费主义的兴起是90年代社会和文化转型的标志之一,它们强烈冲击了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观念。在90年代的商业环境中,文学理论与其他人文科学一样都经历了一个边缘化的过程,文学理论等人文科学的自身存在遭遇合法性危机。在文化的构架内,文学理论无法提出和回答社会文化生活的重大问题,其对社会的价值和思想的建构功能面临萎缩甚至丧失。这是文学理论的“份”外功能缺失。

与前二者形成对照的是90年代文学理论的学科功能获得空前的扩张。在中国的大学学科体制内,文艺学学科培养了一支庞大的专业队伍,建立了完备的三级学位授予机制。文学理论的学科化知识的生产也达到数量上的繁荣。在图书在版编目( CIP)中,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类的图书不计其数。文学理论教材是学科化的文学理论的主要知识形式之一。据统计,新时期以来国内翻译出版了众多的外国文学理论教材,由我国学者自行编撰的各种文学理论教材超过130种,其中大部分出版于90年代。[52]在这些众多的教材中,虽然在编写模式和观念设定上不够多样化,但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90年代以来学科化的文学理论的发展实绩。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学科化的文学理论的发展和繁荣是以文学理论的阐释功能和价值功能的缺失为代价的。90年代以后,文学理论界迫于外部环境的压力,从价值和思想层面后撤,专心于文学理论的学科建设,甚至把文学理论的功能仅仅理解为文学理论的系统化的理论建构。这种对文学理论功能不正确的理解一定程度上造成文学理论的虚假繁荣,结果是文学理论更重要的功能的遗失和近年来文学理论的危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