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汉大学校史新编:大学科建设开辟学科发展新格局

武汉大学校史新编:大学科建设开辟学科发展新格局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贯彻落实“大学科建设”理念,学校出台了《武汉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的意见》。在大学科建设过程中,学校按照“有重点才有突破,有突破才有快速发展”的思想,坚持“有

武汉大学校史新编:大学科建设开辟学科发展新格局

2000年11月至2001年5月,学校组织对186个学科进行了深入调研、规划和论证,初步确定了学科建设的原则、目标和基本思路。学校计划投资10亿元,用于重点学科建设,希望通过扶持一批优势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提升学科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2002年9月,学校召开合校后首次学科建设工作大会,提出“优化资源、突出重点、鼓励交叉、开拓创新、重在绩效”的思路,开始系统推进10个左右的学科群建设和若干个学位点建设,努力形成具有武大特色的学科结构,构建多学科协调发展,学科群、学科点、学科方向相互促进的学科创新体系。2006年和2010年,学校分别制定了学科建设“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从凝练学科方向、优化学科结构、加快推进学术队伍与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基础学科振兴行动计划”等方面,对学科建设进行整体规划,明确了世纪之初学科发展的战略布局。合校以来,学校坚持“强化基础、拓展应用、聚焦前沿、引领发展”的原则,按照“分类指导、分层建设、分步推进”的思路,加快文科现代化建设、理科国际化建设、工科战略化发展、医科集成化发展,着力构建由世界一流学科(群)、国际知名学科(群)、基础学科、特色学科、新兴交叉学科组成的学科体系;按照“长期规划,分段实施”的工作步骤,通过积累优势,提升引领学科发展的能力与水平,努力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学科,实现文、理、工、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大学科建设思路的提出和确立

2002年9月12—13日,在合校后第一次学科建设工作大会上,学校提出了“大学科建设”的全新理念。“大学科建设”,改变了过去单纯的学科点建设模式,将学科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一方面,强调学科建设的全局性和在学校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将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学位点建设、平台基地建设等要素均纳入其中,统筹协调发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来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另一方面,强调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构建以学科群落为基础的发展平台,形成学科发展的综合优势,增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带动学校各项工作,形成跨越式发展的整体建设格局。

为贯彻落实“大学科建设”理念,学校出台了《武汉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龙头”,要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参与学科建设,不断增强学科的发展合力,以学科建设为抓手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意见》还明确,要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进一步整合和优化学科资源,形成与21世纪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相适应、符合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需要、具有武大特色的学科结构,形成优势学科与特色学科相统一、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相结合、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相促进的学科整体优势。目标任务有:第一,加强学科群建设,建立和完善10个左右优势突出、特色明显、覆盖面广并对学校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的学科群;建立一批有利于学科相互交叉、融合、渗透的创新平台,不断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第二,加强学科点建设,力争40~50个学科达到国家级重点学科水平(含已有的20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其中6~8个学科具有较高的国际知名度;培育10个左右的新兴交叉学科。第三,凝练学科方向,大力支持对学科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三级学科建设,瞄准学科前沿,鼓励学术创新,通过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工程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的重点建设,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重点支持,引导学科形成稳定的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方向。第四,本着精选项目、突出特色、确保质量的指导思想,积极申报并建设新一轮“211工程”和“985”工程,积极争取国家各类纵向重点重大科研项目,大力开展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横向课题研究,不断提高科研水平,提升学校学术地位;积极推进教育创新,显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大学科理念推动了学科建设创新(www.xing528.com)

大学科建设,促进了全校资源整合,推动了学校在以学科群为基础的发展平台上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由于改变了过去单纯的学科点建设模式,按照“突出重点、优化结构、促进融合、加强统筹”的原则,推行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学位点、研究基地等要素捆绑式的学科建设,在合校初期,学校迅速整合和合理配置各种教育资源,有效聚集多学科力量,构建了一批学科发展创新平台。在“985工程”二期的支持下,学校搭建起地球空间信息、软件工程、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病毒学、先进功能材料化学、植物动物发育生物学等6个科技创新平台,组织了哲学社会科学、信息资源研究、社会保障研究、国际法与国际新秩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中国经济发展与国际竞争力、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等8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带动了一批领域相关学科的发展。

按照大学校建设的思路,学校统筹规划各学科的相互促进和共同繁荣,坚持统筹兼顾与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好文理并重的关系、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关系,保持传统学科与发展新兴学科的关系,构建起具有武汉大学特色的学科体系。合校初期,学校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出发,实施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课题联合攻关计划,仅2004年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投入就达到2000万元。在“985工程”二期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投入达1.8亿元,组建起高水平的文科方阵与创新平台,促进了基础理论研究水平全面提升。以优化学科布局、增强研究水平为目标,学校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国防科技等方面进行战略部署,优先发展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等学科的前沿性、前瞻性基础研究,大力发展生命科学、地球空间信息科学、水利电力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在电子信息材料科学、医药工程、卫星导航等领域,通过联合攻克关键技术和制定行业标准,推动技术创新。积极推进文理工医交叉渗透、多学科联合,整合和集成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学术思想和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联合攻关,积极探索跨地区、跨专业、跨部门的创新体制与机制,有意识地打破院系壁垒,支持和组建了一批文理交叉的研究机构。

在大学科建设过程中,学校按照“有重点才有突破,有突破才有快速发展”的思想,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学校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施重点投入,并对建设重点给予特殊配套政策,建立起重点学科与一般学科相互竞争的进退机制。确立重点建设的学科,学校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是符合科技发展趋势,代表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前沿的学科;其次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具有强烈社会需求的学科;再次是有较好的建设基础,以国家、省级重点学科和高水平研究基地为支撑和依托的学科;最后是通过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学科方向和特色,能够发挥辐射作用、带动相关学科发展的学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