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汉大学校史新编:基础建设及发展历程

武汉大学校史新编:基础建设及发展历程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武汉水利学院校址原定设在喻家山南麓,名为中南水利学院,与华中工学院、中南动力学院处在同一区域。1954年底,学校成立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如屏。1957年底又建成了大操场,第5、6教学楼及福利设施,使学校粗具规模。1957年在茶港征地175.95亩,因征而未用,被市政府收回。1959年再次征购茶港土地124.79亩,退回征而未用的19亩地。1992年茶港住宅小区全部竣工,建筑面积50748平方米。以后,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得到发展。

武汉大学校史新编:基础建设及发展历程

武汉水利学院校址原定设在喻家山南麓,名为中南水利学院,与华中工学院、中南动力学院处在同一区域。后又准备将武汉大学水利学院放在郊区的伏虎山。为了保证如期开学,高教部部长杨秀峰特地进行了实地调查,经过反复研究,最后批准学院建在珞珈山北麓,与武汉大学为邻,以原武汉大学农学院院址和工农速成中学新建的几栋楼房为基础修建校舍。这一方案的好处是,工程量比较小,基本能保证8个月后开学的用房问题;同时,学校距离武大、科学院和武汉市区都较近,对教学、科研和生活都较为方便。

1954年底,学校成立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如屏。下设基建办公室,主任余恒睦。1954年刚建校时,学校校舍面积只有11571平方米,教工宿舍5094平方米,临时教工食堂614平方米,校行政办公用房5863平方米。按功能将学校规划为三个区,即东部为学生生活区(包括学生运动场),中部为教学科研区,西部为教工生活区。

1955年修建学生1~2舍,学生一食堂,教工1~4舍,1956年底修建了第4、8教学楼,学生3舍,教工5舍,基本保证建校初期1600多名学生、200多名教职工的教学、生活用房。1957年底又建成了大操场,第5、6教学楼及福利设施,使学校粗具规模。

1957年在茶港征地175.95亩,因征而未用,被市政府收回。1959年再次征购茶港土地124.79亩,退回征而未用的19亩地。1957年以后修建了第3、5教学楼,热工实验室,机械厂,图书馆,教工6~12舍,32舍,学生8舍,学生二食堂。(www.xing528.com)

1955—1965年10年间,国家下拨的基建投资为1661.85万元,校内总建筑面积达11.39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用房4.94万平方米,生活用房5.41万平方米,福利设施用房0.45万平方米,行政用房0.59万平方米。

1986年基建工作深化改革、严格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实行投资包干,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92年茶港住宅小区全部竣工,建筑面积50748平方米。1994年,对现有住房制度进行改革,售房与租房并举,走出一条“以房养房”自我发展的路子。

以后,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得到发展。到1999年学校建筑总面积达621397平方米,其中教室41178平方米、图书馆16207平方米、实验室92636平方米、体育馆12291平方米、学生宿舍98195平方米、学生食堂12838平方米、教工宿舍21645平方米、教工住宅233148平方米、教工食堂4055平方米、生活福利及附属用房72805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16399平方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