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太宗悔责诤臣王珪,二十四史故事中的政治卷

唐太宗悔责诤臣王珪,二十四史故事中的政治卷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太宗悔责诤臣王珪,字叔阶,清心寡欲,品行端正,刚直不阿。贞观元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一次,太常少卿祖孝孙因为教授宫人声乐不合太宗的心意,太宗大发脾气,狠狠地责骂了祖孝孙一顿。太宗听了,没说话。

唐太宗悔责诤臣王珪,二十四史故事中的政治卷

唐太宗悔责诤臣

王珪,字叔阶,清心寡欲,品行端正,刚直不阿。隋末,因被人举荐,唐高祖任其为世子府咨议参军。世子李建成被立为东宫太子时,王珪出任太子中舍人,很快又转任中允。玄武门之变后,王珪由于与李建成的关系而受株连,被流放到隽州。

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他早知王珪很有才干,就不计前嫌,召回王珪,拜为谏议大夫。一次,太宗临朝,对侍臣们说道:“正直的君主而任用奸邪的臣子,是无法使天下大治的;正直的臣子侍奉奸邪的君主,同样也无法使天下大治。只有君臣相遇,如同鱼水一般和谐,海内才可安定,天下才能大治。从前汉高祖不过是个乡下佬,提三尺剑夺得天下后,却经营有方,规模远大,流惠于子孙。探其原由,大概就在于他善于招揽和任用贤臣。我虽不敏,还望诸公多加匡正,以便凭借诸公的佳谋良策,使天下升平。”王珪当即答道:“臣听说,木材按照绳墨割锯才会正直,君王采纳臣下谏言才会圣明。所以,古代的圣主身旁必有七位诤臣,他们言而不从,则继续以死相谏。陛下开明圣哲,欲纳草民的意见,为臣身处广开贤路之朝,当然愿意竭诚尽忠。”

太宗觉得受用匪浅,就规定三品以上的显官入朝时必须有谏官在侧。他也确实多次从谏如流,王珪更是有过必规,见缺必劝。(www.xing528.com)

然而,并不是每次劝谏听起来都像歌功颂德那样入耳。一次,太常少卿祖孝孙因为教授宫人声乐不合太宗的心意,太宗大发脾气,狠狠地责骂了祖孝孙一顿。王珪、温彦博认为责任不在祖孝孙,便劝谏太宗道:“祖孝孙精通音律,教授时也并非不尽心。只怕陛下询问的那个人欺骗了陛下。况且祖孝孙是位雅士,陛下忽略了这一点,让他教授女乐,而且还怪罪他,臣等担心天下人都会为此感到惊怕。”太宗一听,火上心头,呵斥道:“你们都是我的心腹,本当进忠献直,怎么竟附下罔上,替祖孝孙说起话来!”温彦博赶忙拜伏谢罪,而王珪偏偏不拜,说道:“臣前侍奉东宫太子,罪已当死,陛下宽恕了为臣,并让为臣处在显要职位,要求臣尽忠职守。今天臣所进言不是为了自身,不料陛下陡起疑心,讥诮为臣。这是陛下对不起臣,不是臣对不起陛下。”太宗听了,没说话。

第二天,太宗对房玄龄说道:“自古以来,帝王是很难做到采纳谏言的。周武王尚且不用伯夷、叔齐之言,宣王是位贤主,可术伯竟无罪被杀。我一直希望则法从前的圣主,只恨自己不能达到古人的水平。昨天,我责备了王珪和温彦博,对此我颇感后悔。希望你们不要因此而不进直言哪!”

旧唐书•王珪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