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恐惧体验的世界性和人类内心的阈值

恐惧体验的世界性和人类内心的阈值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恐惧体验的确是世界性的。有的人事后还会出现选择性遗忘,这是对恐惧体验的一种无意识压抑,只有在催眠状态下才能唤起回忆。动物界就存在这种假死状况,旨在回避危险与恐惧。当然,每个人内心的恐惧激发都有一定的阈值,这个阈值还可能随年龄的不同、心境的不同而改变。人有恐惧感是福,因为害怕而敬畏,因为害怕而追求政局稳定、制度完善与社会安全。

恐惧体验的世界性和人类内心的阈值

“我很爱看恐怖片,但每次看完后都要害怕好几天,可还是控制不住地想看,我是不是很胆小?”

恐怖是潜意识中的快感体验,你对恐怖片的感觉几乎是一种世界性的人类经验。对恐怖又爱又怕是真正享受恐怖艺术心灵源泉和情绪状态,这也是为什么恐怖片的市场票房经久不衰的原因。

日本的心理恐怖片我也挺喜欢看的,《午夜凶铃》刚看完时,家中的电话真的响了,一家三口谁也不敢去接,嘴里不说,心里都在想:“会不会是凶兆?”我的女儿更是一反常态,拔掉她好不容易才争取到手的、自己房间里的电视电源天线,怕会有贞子之类的东西从屏幕中爬出来。这倒省得我们担心她在学习时间偷偷地看电视。

恐惧体验的确是世界性的。还在一百年前,著名的生物进化论学家达尔文就发现,哺乳动物的恐惧表情与人类的恐惧表情几乎一样。在恐惧的瞬间表现为:“眉梢上扬、瞳孔扩大、眼光发直、嘴张大、无意识地惊声尖叫或呼吸暂停、憋气、脸色苍白、表情呆若木鸡。”更大的恐惧会伴有肌肉的紧张发硬、不由自主地震颤、毛发竖立、起鸡皮疙瘩、毛孔张开、冷汗直流,同时,内脏器官功能亢进、肾上腺素分泌、血压升高、思维变慢或停滞,这就是我们俗称的被“吓傻了”。体弱的人还可能出现短暂晕厥,其心理机制是对恐怖情景的一种快速逃避反应,什么都不知道了,恐惧也就不存在了。有的人事后还会出现选择性遗忘,这是对恐惧体验的一种无意识压抑,只有在催眠状态下才能唤起回忆。动物界就存在这种假死状况,旨在回避危险与恐惧。

恐惧过后,人会有一种解脱的快感,全身的肌肉、骨骼乃至精神、情绪的松弛、放松,长长地呼吸,内心洋溢着一种绵绵不断的舒适、平和与惬意,对自我处境的安全感、幸福感、满足感接踵而来。这种惊吓过后的舒服、失落后的重获、痛苦过后的快感、死后的再生都是人类共有的最深层的内心感觉模式和最原始的文化与精神的原型。

心理学认为每个人在潜意识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未解决的恐惧冲突,比如对衰老和死亡的恐惧、对危险的恐惧、对失控或精神错乱的恐惧、对暴露自我的恐惧、对失去或改变的恐惧,等等。这些未解决的恐惧感或多或少会影响我们内心的和谐,使我们下意识地做一些本不愿意做的事。而观看恐怖片可以帮助我们体验到内心潜藏着的恐惧意识,并尽可能地释放它,由此获得内心的补偿与平衡。(www.xing528.com)

中国文化认为,人有七情六欲,恐惧正是人类的意识与感觉要素。生活在安全感中的人,恐惧感和恐惧的表达被压抑,需要找一些恐怖的情景来感觉它和释放它。正如生活在幸福、富足中的人喜好看悲剧片,看似在为男女主角掬一把同情泪,实则在畅心舒怀,顺肠通气;而生活贫困的人们喜欢喜剧片大团圆,以此来满足他们对成功与幸运的联想

临床心理学有一种艺术治疗,让一些有焦虑、恐惧的神经症患者观看恐怖电影、聆听惊悸的音乐,或在家中悬挂沉船火灾、地震等恐怖或悲伤的画卷,通过他们的日日面对来释放内心的恐惧感,使之不能积聚到某种可能导致当事人失去正常生活能力的强度。痴迷恐怖片的人,会因为被刺激过多而对恐惧感觉难受。当他们对恐惧已经不再那么害怕的时候,去看恐怖片就有点儿味如嚼蜡,甚至有点儿麻木不仁。美国电影《惊声尖叫》系列的确创造了许多胆大、不再害怕的人。由于所有的足以引发恐惧的电影手法都使用过了,现今的恐怖片导演已经黔驴技穷,留给人们的只是一种滑稽的重复和平淡而虚假的造作感。所以,我个人以为,看恐怖片切不可接二连三,最好有一个相当的时间间隔。

当然,每个人内心的恐惧激发都有一定的阈值,这个阈值还可能随年龄的不同、心境的不同而改变。一般说来,恐怖情景有描述上的等级,从小到大排列是吃惊、惊愕、恐怖、惊恐、震骇。有的人在很低等的恐怖中也会体验到很强的恐惧情绪,这是阈值低;另一些人在很高的恐惧等级中也无害怕感受,这是阈值高。不害怕的人会让人害怕,易于害怕的人让人感觉安全。有犯罪基因的人从不害怕,疼痛感也不强,因此难以与人共情,伤害别人的时候内心也没有不适感。俗话说:胆小的怕胆大的,胆大的怕不要命的。人有恐惧感是福,因为害怕而敬畏,因为害怕而追求政局稳定、制度完善与社会安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