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本无宗的起源及异同宗派分析

本无宗的起源及异同宗派分析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无宗昙济六家七宗之第一为本无宗。竺法深所执,则为本无异宗。据此则法汰亦属本无异宗也。而支遁著述中有《释即色本无义》,则道林之学固自以为属本无宗也。此言本无与法性同实异名,则远公之学称为本无宗,固亦无不可也。法性宗典籍,当日已称浩繁。而在魏晋以来,本无性空之说,持之者多,名出异义。但昙济之《六家七宗论》中,所谓本无宗者,自不必其包举各家。今从诸说,定本无异宗指法深、法汰之说,而本无宗则属道安。

本无宗的起源及异同宗派分析

本 无 宗

昙济六家七宗之第一为本无宗。诸章疏谓此为道安或法汰之说。而慧达于此,且引及慧远之本无义。竺法深所执,则为本无异宗。(详见上表)然元康以肇公所破本无属之法汰,而吉藏谓肇公仅破本无异宗。据此则法汰亦属本无异宗也。(详见下)

但本无一义,执者甚广。广义言之,则本无几为般若学之别名。支谶《道行》第十四品,竺叔兰《放光》第十一品,均名本无。竺念佛译之第七品,亦称本无。支道林《大小品对比要钞》,一则曰:“尽群灵之本无。”再则曰:“还群灵乎本无。”而支遁著述中有《释即色本无义》,则道林之学固自以为属本无宗也。慧达《肇论疏》云:“庐(原作卢)山远法师本无义云,因缘之所有者,本无之所无。本无之所无者,谓之本无。本无与法性同实而异名也。(下略)”按慧远作《法性论》,以发挥其所见。此言本无与法性同实异名,则远公之学称为本无宗,固亦无不可也。《名僧传抄》载昙济《六家七宗论》有曰:“如来兴世,以本无弘教(弘字原文系佛字,此据慧达《肇论疏》校改)。故《方等》深经,皆备明五阴本无。本无之论,由来尚矣。”而王洽《与支道林书》(载于《广弘明集》中)有曰:

今本无之谈,旨略例坦。然每经明之,可谓众矣。然造精之言,诚难为允。理诣其极,通之未易。岂可以通之不易,因广异同之说,遂令空有之谈,纷然大殊。后学迟疑,莫之所拟。今《道行指归》,通叙色空,甚有清致。然未详经文为有明旨耶,或得之于象外,触类而长之乎?

此段所言,“本无之谈”,即谓般若性空。法性宗典籍,当日已称浩繁。故曰:“每经明之,可谓众矣。”而在魏晋以来,本无性空之说,持之者多,名出异义。故王敬和叹曰:“空有之谈,纷然大殊。后学迟疑,莫之所拟。”而支道林《道行指归》一书由即色以谈本无,则经典虽多,似未明言,故为可疑。此可见王氏盖以支公义为多数本无义中之一也。

窃思性空本无义之发达,盖与当时玄学清谈有关。实亦佛教之所以大盛之一重要原因也。盖自汉代以本无译真如,其义原取之于道家。正始以后,世人尤崇尚道德虚无之论。晋裴8因时人“无论”纷纷,乃著《崇有论》以正之。论谓当世之士:“阐贵无之议,而建贱有之论。”又谓其“深列有形之故,盛称空无之美”。但不知“形器之故有征,空无之义难检”。盖裴逸民深患时俗放荡,不尊儒术何晏阮籍,素有高名于世,口谈浮虚,不遵礼法(此引《晋书》本传),此辈所凭藉者为《老》、《庄》、《周易》,故其论有曰:(www.xing528.com)

老子既著五千之文,表摭秽杂之弊,甄举静一之义,有以令人释然自夷,合于《易》之损谦艮节之旨,而静一守本,无虚无之谓也。损艮之属,盖君子之一道,非《易》之所以为体守本无也。

夫《崇有论》中所斥之“虚无”、“空无”及“本无”,未必不兼指佛家之说。释家性空之说,适有似于《老》、《庄》之虚无。佛之涅槃寂灭,又可比于《老》、《庄》之无为。(安世高、支谦等俱以无为译涅槃)而观乎本无之各家,如道安、法汰、法深者,则尤兼善内外。如竺法深之师刘元真,孙绰谓其谈能雕饰,照足开蒙。盖亦清谈之人物。故其弟子法深,能或畅《方等》,或释《老》、《庄》。而支公盖亦兼通《老》、《庄》之人。因此而六朝之初,佛教性空本无之说,凭藉《老》、《庄》清谈,吸引一代之文人名士。于是天下学术之大柄,盖渐为释子所篡夺也。

又窃思之,晋初之格义,必亦此种学术风气中产生。而格义拟配之外书,必多为《老》、《庄》虚无之说。如远公谈实相,引《庄子》为连类(见《僧传》),是其一例也。因此而《般若》各家,盖即不受《老》、《庄》之影响,至少亦援用《老》、《庄》之名辞。读今日佚存之书卷,甚为显著,无事详例也。

本无一义,既几为《般若》各家所通用。但昙济之《六家七宗论》中,所谓本无宗者,自不必其包举各家。原论既失,吾人自不得不信唐人章疏。今从诸说,定本无异宗指法深、法汰之说,而本无宗则属道安。但道安又本以性空宗著称,如下所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