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罗姓:姓氏的起源及变迁的分析

罗姓:姓氏的起源及变迁的分析

时间:2023-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罗姓的来源:一,源于妘姓,是颛顼帝之孙祝融的后裔。江西为罗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罗姓总人口的38.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四川、湖南,这三省罗姓大约占罗姓总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福建、浙江、陕西、广东、甘肃五省,又集中了33%的罗姓人口。湖北宜城是罗姓的发源地。汉朝至宋朝,罗姓为江西的大姓。

罗姓:姓氏的起源及变迁的分析

文章简介: 罗姓的来源:一,源于妘姓,是颛顼帝之孙祝融的后裔。先秦时期,罗氏一直活跃在湖北、河南、甘肃地区。到楚文王时,罗姓族人向南进入湖南的汨罗县。


  罗:源自于史书称为“祝融八姓”的后裔。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到了周朝的时候,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称为罗国(又称罗子国)。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逐渐南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长江沿岸的枝江县),至周末又南迁至湖南汩罗地区,遂以国名“罗”为氏。

  罗姓的来源:一,源于妘姓,是颛顼帝之孙祝融的后裔。祝融的后裔分为八个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史称为“祝融八姓”。周朝时,祝融的妘姓后代被封在宜城(今湖北宜城),称为罗国。罗国被楚国灭后,其遗民南迁,在枝江(今湖北枝江一带)定居,开始以罗为姓。二,源于官位。周朝有一种官职叫“罗氏”,专门掌管天下鸟、禽的捕捉与饲养,以供王公贵族欣赏和食用。“罗氏”子孙后代以罗为姓,世代相传至今。三,源于兄弟民族改姓。如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将鲜卑多罗氏、叱罗氏皆改为罗姓。如成吉思汗三弟合赤温的后裔有改姓罗者,这一支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

  满族苗族布依族彝族土家族瑶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都有罗姓。

  湖北宜城是罗姓的发源地。先秦时期,罗姓在湖北、河南、甘肃地区活动。楚文王时,罗姓进入湖南。秦汉时,罗姓在江西出现。汉朝宋朝,罗姓为江西的大姓。宋以后,罗姓从江西向南进入两广地区,向西进入湘南。明朝时,罗姓已分布大江南北。清初,罗姓进入台湾

  如今,罗姓人口在全国姓氏中排行第22位,约有1237万人,主要分布在四川、广东、湖南,其次分布在江西、云南、贵州、湖北、广西、重庆。


  “卫懿公好鹤而亡”的典故和罗姓的来源有关。《周礼·夏官·罗氏》记载:“罗氏掌罗乌鸟。”周朝诸侯国中,亦设置罗氏之官职。卫懿公姬赤特别喜欢仙鹤,在很多地方建了大型养鹤场,由卫国“罗氏”专门饲养和照料仙鹤。卫懿公的仙鹤有品级俸禄。他外出时必带仙鹤,而且让鹤站在车前,称“鹤将军”。卫懿公好鹤成瘾,不理朝政,漠视民疾,民怨载道,国势衰弱。公元前660年,北狄入侵卫国,卫军惨败,卫懿公被杀。


  罗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一千三百三十八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左右。

  湖北宜城为罗氏之发源地,后再往南迁,先由湖北襄阳迁至枝江,再迁至长沙,最后于汉景帝时在江西南昌繁衍成当地望族。

  先秦时期,罗氏一直活跃在湖北、河南、甘肃地区。到楚文王时,罗姓族人向南进入湖南的汨罗县。秦汉时,罗姓已

  罗氏宗祠

  经播迁到江西南昌地区,一直到宋朝,罗姓在江西发展很繁荣,为江西的大姓。随后罗姓从湖南和江西向南进入两广地区,向西进入湘西和湘南,再向西进入川东、贵州、云南。到了唐朝以后,尤其在明朝,罗姓已经分布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在广东、福建、四川等地得到了稳定的发展,清初罗姓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罗姓大约有3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4%,排在第五十二位。江西为罗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罗姓总人口的38.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四川、安徽、湖南四省,占罗姓总人口的70%,其次分布于河南、福建、山西、广西四省,又集中了19%。全国形成了以赣皖湘、四川为中心的两个罗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罗姓大约有7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5%,为明朝第二十四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罗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由于罗姓主体早在秦汉时期已迁离北方进入江南地区,中国北方几次战乱对罗姓的伤害相对要轻。江西仍为罗姓第一大省,约占罗姓总人口的29.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四川、湖南,这三省罗姓大约占罗姓总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福建、浙江、陕西、广东、甘肃五省,又集中了33%的罗姓人口。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其中向西北的移民也很明显。全国重新形成了湘赣浙、四川两大块罗姓人口聚集地区。



文章简介: 罗姓的来源:一,源于妘姓,是颛顼帝之孙祝融的后裔。先秦时期,罗氏一直活跃在湖北、河南、甘肃地区。到楚文王时,罗姓族人向南进入湖南的汨罗县。


  罗:源自于史书称为“祝融八姓”的后裔。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到了周朝的时候,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称为罗国(又称罗子国)。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逐渐南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长江沿岸的枝江县),至周末又南迁至湖南汩罗地区,遂以国名“罗”为氏。

  罗姓的来源:一,源于妘姓,是颛顼帝之孙祝融的后裔。祝融的后裔分为八个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史称为“祝融八姓”。周朝时,祝融的妘姓后代被封在宜城(今湖北宜城),称为罗国。罗国被楚国灭后,其遗民南迁,在枝江(今湖北枝江一带)定居,开始以罗为姓。二,源于官位。周朝有一种官职叫“罗氏”,专门掌管天下鸟、禽的捕捉与饲养,以供王公贵族欣赏和食用。“罗氏”子孙后代以罗为姓,世代相传至今。三,源于兄弟民族改姓。如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将鲜卑多罗氏、叱罗氏皆改为罗姓。如成吉思汗三弟合赤温的后裔有改姓罗者,这一支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

  满族、苗族、布依族、彝族、土家族、瑶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都有罗姓。

  湖北宜城是罗姓的发源地。先秦时期,罗姓在湖北、河南、甘肃地区活动。楚文王时,罗姓进入湖南。秦汉时,罗姓在江西出现。汉朝至宋朝,罗姓为江西的大姓。宋以后,罗姓从江西向南进入两广地区,向西进入湘南。明朝时,罗姓已分布大江南北。清初,罗姓进入台湾。

  如今,罗姓人口在全国姓氏中排行第22位,约有1237万人,主要分布在四川、广东、湖南,其次分布在江西、云南、贵州、湖北、广西、重庆。


  “卫懿公好鹤而亡”的典故和罗姓的来源有关。《周礼·夏官·罗氏》记载:“罗氏掌罗乌鸟。”周朝诸侯国中,亦设置罗氏之官职。卫懿公姬赤特别喜欢仙鹤,在很多地方建了大型养鹤场,由卫国“罗氏”专门饲养和照料仙鹤。卫懿公的仙鹤有品级俸禄。他外出时必带仙鹤,而且让鹤站在车前,称“鹤将军”。卫懿公好鹤成瘾,不理朝政,漠视民疾,民怨载道,国势衰弱。公元前660年,北狄入侵卫国,卫军惨败,卫懿公被杀。(www.xing528.com)


  罗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一千三百三十八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左右。

  湖北宜城为罗氏之发源地,后再往南迁,先由湖北襄阳迁至枝江,再迁至长沙,最后于汉景帝时在江西南昌繁衍成当地望族。

  先秦时期,罗氏一直活跃在湖北、河南、甘肃地区。到楚文王时,罗姓族人向南进入湖南的汨罗县。秦汉时,罗姓已

  罗氏宗祠

  经播迁到江西南昌地区,一直到宋朝,罗姓在江西发展很繁荣,为江西的大姓。随后罗姓从湖南和江西向南进入两广地区,向西进入湘西和湘南,再向西进入川东、贵州、云南。到了唐朝以后,尤其在明朝,罗姓已经分布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在广东、福建、四川等地得到了稳定的发展,清初罗姓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罗姓大约有3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4%,排在第五十二位。江西为罗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罗姓总人口的38.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四川、安徽、湖南四省,占罗姓总人口的70%,其次分布于河南、福建、山西、广西四省,又集中了19%。全国形成了以赣皖湘、四川为中心的两个罗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罗姓大约有7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5%,为明朝第二十四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罗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由于罗姓主体早在秦汉时期已迁离北方进入江南地区,中国北方几次战乱对罗姓的伤害相对要轻。江西仍为罗姓第一大省,约占罗姓总人口的29.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四川、湖南,这三省罗姓大约占罗姓总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福建、浙江、陕西、广东、甘肃五省,又集中了33%的罗姓人口。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其中向西北的移民也很明显。全国重新形成了湘赣浙、四川两大块罗姓人口聚集地区。



文章简介: 罗姓的来源:一,源于妘姓,是颛顼帝之孙祝融的后裔。先秦时期,罗氏一直活跃在湖北、河南、甘肃地区。到楚文王时,罗姓族人向南进入湖南的汨罗县。


  罗:源自于史书称为“祝融八姓”的后裔。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到了周朝的时候,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称为罗国(又称罗子国)。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逐渐南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长江沿岸的枝江县),至周末又南迁至湖南汩罗地区,遂以国名“罗”为氏。

  罗姓的来源:一,源于妘姓,是颛顼帝之孙祝融的后裔。祝融的后裔分为八个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史称为“祝融八姓”。周朝时,祝融的妘姓后代被封在宜城(今湖北宜城),称为罗国。罗国被楚国灭后,其遗民南迁,在枝江(今湖北枝江一带)定居,开始以罗为姓。二,源于官位。周朝有一种官职叫“罗氏”,专门掌管天下鸟、禽的捕捉与饲养,以供王公贵族欣赏和食用。“罗氏”子孙后代以罗为姓,世代相传至今。三,源于兄弟民族改姓。如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将鲜卑多罗氏、叱罗氏皆改为罗姓。如成吉思汗三弟合赤温的后裔有改姓罗者,这一支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

  满族、苗族、布依族、彝族、土家族、瑶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都有罗姓。

  湖北宜城是罗姓的发源地。先秦时期,罗姓在湖北、河南、甘肃地区活动。楚文王时,罗姓进入湖南。秦汉时,罗姓在江西出现。汉朝至宋朝,罗姓为江西的大姓。宋以后,罗姓从江西向南进入两广地区,向西进入湘南。明朝时,罗姓已分布大江南北。清初,罗姓进入台湾。

  如今,罗姓人口在全国姓氏中排行第22位,约有1237万人,主要分布在四川、广东、湖南,其次分布在江西、云南、贵州、湖北、广西、重庆。


  “卫懿公好鹤而亡”的典故和罗姓的来源有关。《周礼·夏官·罗氏》记载:“罗氏掌罗乌鸟。”周朝诸侯国中,亦设置罗氏之官职。卫懿公姬赤特别喜欢仙鹤,在很多地方建了大型养鹤场,由卫国“罗氏”专门饲养和照料仙鹤。卫懿公的仙鹤有品级俸禄。他外出时必带仙鹤,而且让鹤站在车前,称“鹤将军”。卫懿公好鹤成瘾,不理朝政,漠视民疾,民怨载道,国势衰弱。公元前660年,北狄入侵卫国,卫军惨败,卫懿公被杀。


  罗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一千三百三十八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左右。

  湖北宜城为罗氏之发源地,后再往南迁,先由湖北襄阳迁至枝江,再迁至长沙,最后于汉景帝时在江西南昌繁衍成当地望族。

  先秦时期,罗氏一直活跃在湖北、河南、甘肃地区。到楚文王时,罗姓族人向南进入湖南的汨罗县。秦汉时,罗姓已

  罗氏宗祠

  经播迁到江西南昌地区,一直到宋朝,罗姓在江西发展很繁荣,为江西的大姓。随后罗姓从湖南和江西向南进入两广地区,向西进入湘西和湘南,再向西进入川东、贵州、云南。到了唐朝以后,尤其在明朝,罗姓已经分布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在广东、福建、四川等地得到了稳定的发展,清初罗姓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罗姓大约有3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4%,排在第五十二位。江西为罗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罗姓总人口的38.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四川、安徽、湖南四省,占罗姓总人口的70%,其次分布于河南、福建、山西、广西四省,又集中了19%。全国形成了以赣皖湘、四川为中心的两个罗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罗姓大约有7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5%,为明朝第二十四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罗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由于罗姓主体早在秦汉时期已迁离北方进入江南地区,中国北方几次战乱对罗姓的伤害相对要轻。江西仍为罗姓第一大省,约占罗姓总人口的29.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四川、湖南,这三省罗姓大约占罗姓总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福建、浙江、陕西、广东、甘肃五省,又集中了33%的罗姓人口。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其中向西北的移民也很明显。全国重新形成了湘赣浙、四川两大块罗姓人口聚集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