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吕正操的生平与张学良的历史照片

吕正操的生平与张学良的历史照片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吕彤岩指着她精心布置的“照片墙”,向我介绍吕正操的生平。“照片墙”之一,挂着吕正操与张学良的诸多历史照片。在西安事变时,吕正操奉张学良之命,负责接待周恩来所率的中共代表团。吕正操是不二人选。在“照片墙”上,我看到张学良1989年3月赠吕正操诗的手迹:白发催年老,虚名误人深。吕正操将军的读书笔记我从“照片墙”上读到吕正操将军书写的两句心中的话,可以说是他百岁人生的写照,感人至深。

吕正操的生平与张学良的历史照片

言归正传。吕彤岩指着她精心布置的“照片墙”,向我介绍吕正操的生平。吕彤岩说,“照片墙”选用哪些照片,放多大,都是她决定的,连镜框也是自己做的。

“照片墙”之一,挂着吕正操与张学良的诸多历史照片。吕彤岩说,父亲吕正操17岁参加东北军,是张学良的老部下,曾经担任张学良的副官、秘书。张学良对他有知遇之恩。在西安事变时,吕正操奉张学良之命,负责接待周恩来所率的中共代表团。在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陪同蒋介石飞往南京,从此遭到软禁,而对蒋介石背信弃义极度愤怒的吕正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红色之路。

时光飞逝,沧桑巨变。1991年3月,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终于挣脱罗网,得以赴美。中共中央决定派代表前往美国纽约看望张学良夫妇,并邀请他们回大陆观光。吕正操是不二人选。1991年5月23日,吕正操在女儿吕彤岩等陪同下飞往纽约,与张学良终于久别重逢。吕正操带去周恩来夫人邓颖超的亲笔信,而张学良把亲笔复函交吕正操带回,称“寄居台湾,遐首云天,无日不有怀乡之感,一有机缘,定当踏上故土”。可惜好事多磨,张学良竟然未能圆返梓之梦。

在“照片墙”上,我看到张学良1989年3月赠吕正操诗的手迹:

白发催年老,虚名误人深。

主恩天高厚,世事如浮云。

另外,还有一首张学良赠吕正操诗的手迹:

孽子孤臣一穉儒,填膺大义抗强胡。

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

谒延平祠旧作,书寄正操学弟正

此处提及的延平祠在台南,供有郑成功塑像。

我还看到当时美国报纸刊登的张学良与吕正操在纽约的照片以及报道。(www.xing528.com)

“照片墙”之二,交错挂着吕正操与张学良、黄敬、叶企孙、杜聿明的合影。吕彤岩认为这4人与吕正操的人生有着密切关系——黄敬是吕正操的挚友与同志,叶企孙是高级知识分子、清华大学教务长,杜聿明则是国民党中将、后来成为共产党的战俘,透过吕正操与他们这4个不同身份的人的交往,能反映出吕正操的品格、历史和命运。这是吕彤岩对父亲漫长的106岁的人生道路进行长期思索之后理出来的“头绪”。她说,如果把吕正操与张学良、黄敬、叶企孙、杜聿明交错的命运写成一部纪实长篇或者拍摄成一部电视剧,将折射出20世纪中国的一段闪光的历史。

吕彤岩告诉我,父亲吕正操从1945年起开始记日记,现在家中总共保存了他的65本日记。她拿出了吕正操日记给我看。我发现,吕正操日记字迹端正,很容易辨认。他的日记是鲁迅式的,即记录每天的工作、活动,不写思想、政治见解。这可能是考虑到中国“阶级斗争”岁月错综复杂的国情,所以用“中性”的笔调来写,以免因日记惹是生非。由于吕正操将军身居高位,而他的日记又相当详尽,所以具备历史价值。我建议她把日记全文扫描,先做成手迹电子版,然后再整理交付出版;也可以选择重要篇章,如访问美国、与张学良会晤的日记,先交杂志发表。

除了写日记之外,吕正操还记读书笔记。吕彤岩说,父亲吕正操是一个喜爱读书之人。她带领我来到将军的书房,那里“书天书地”,三面墙从地板到天花板全是书柜。下半部是现代书,上半部是线装古书,书的总数在万册之上。

吕正操将军的读书笔记

我从“照片墙”上读到吕正操将军书写的两句心中的话,可以说是他百岁人生的写照,感人至深。其中一句写于2005年7月26日,时年101岁:“人民永远是靠山。”

另一句写于2008年5月18日,时年104岁:“人生下来有一个任务,活着就一直向前走下去。”

————————————————————

(1) 《邓榕同志致本报编辑部的一封信》,《作家文摘》1997年6月20日。

(2) 《邓榕同志致本报编辑部的一封信》,《作家文摘》1997年6月20日。

(3) 邓榕:《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52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