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宽似海,宽容成就天下

心宽似海,宽容成就天下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5章心宽似海,有容乃大 ——宽容可成天下事做人,要有容人的气度和雅量。以容养量,以忍养气,以恕养性,以忘养心,这样做很少有不能达到宽容境界的。宽容具有丰富的内涵,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代表了心灵的充盈和思想的成熟。林肯总统曾经以对竞争对手宽容著称,但这一修养引起了议员的不满。宽容是对人不苟求,对事不苟求。常用宽容的态度对待事业、家庭和朋友,这些关系才会长久。

心宽似海,宽容成就天下

第5章 心宽似海,有容乃大 ——宽容可成天下事

做人,要有容人的气度和雅量。有一分器量,便有一分气质;人有一分气质,便多一分人缘;人有一分人缘,必多一分事业成功的可能。

古人云:人若无恕,人所不亲。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向来都是将心比心。要知道敬人就是敬己,只有以豁达的心胸接纳、尊敬他人,他人才会以同样的心态对待你。如果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为人多点宽恕,那么世上的矛盾就会减少很多。

有容,德乃大

做人,要有容人的气度,包括一个人的雅量、容量与气量。

修养气度的方法,在于戒除忌妒、怨恨之心,对人能容忍、宽恕。戒除了忌妒、怨恨之心,对人能容忍、宽恕,自己便能心胸开阔、不计得失。自古英雄豪杰、圣贤志士皆如此。

在中国,有“逆鳞”之说。据说在龙的喉部以下有逆鳞,如果不小心触摸到,必定会被激怒的龙所杀。不论高贵如领导者,低贱如乞丐者,都有“逆鳞”存在。关键在于如何对待别人触犯“逆鳞”的行为,它反映了一个人气量的大小。

裴遐是晋代地方长官,他与东平将军周馥是十分要好的朋发。有一次,裴遐到周馥家中做客,周馥立即吩咐下人沏茶。落座不久,裴遐和人下起围棋来。周馥的家人前来敬酒,裴遐正玩在兴头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棋盘上,所以,他将递过来的酒搁在一旁,没有及时喝下去。这可气坏了周馥,他有意地用力推了裴遐一下,裴遐一个没注意,硬生生地从椅子上跌下来倒在地上。随后,裴遐若无其事地爬起来,仍旧回到座位上继续下棋,举止不变,神态安详,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王衍后来问裴遐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为什么没有反应,裴遐回答说:“因为当时我很糊涂。”

“大人不计小人过”,领导者要时时向人们显示自己的大度,尽可能原谅别人的过失,这也是一种重要的笼络技巧。可是有的领导在这些方面就做得有些过火,显得刻薄寡恩,没有容人之量。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扯起反秦大旗后,陈胜被义军推举为张楚王,设都在陈县。陈胜未起义之前,在家乡耕田种地,给地主当雇工,结交了不少穷苦朋友。那时,大家在一起不分彼此,有说有笑。自陈胜称王后,这些穷朋友陆续到陈县来找他。见到阔别多年的老友,陈胜十分高兴,热情地招待他们,并让他们坐自己的辇车一同回宫。走进宫殿,这群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总算长了见识,他们东摸摸墙壁,西动动帷幕,都异口同声地说:“陈胜,你做了大王,真了不起,好气派!”接着,大家都随便起来,谈的话题都是陈胜种田雇工的旧事。这时,有人附在陈胜耳边说:“这班穷鬼愚昧无知,狗胆包天,竟然侮辱大王。”陈胜本就不高兴,现在听了谗言,更加生气,一怒之下将这些过去在一起吃喝谈笑的朋友处以极刑。这之后,由于陈胜缺少容人之量,许多老友纷纷退去,注定他最后无法成功。

《尚书》中说:“有容,德乃大。”做人只有容人之所不能容,忍人之所不能忍,恕人之所不能恕,忘人之所不能忘,才能理人之所不能理,为人之所不能为,成人之所不能成,达人之所不能达。

容得下几个小人,耐得住几桩逆事,过后感到心胸开阔,神清气爽,有如咀嚼橄榄,虽然当时觉得酸涩,在回味时却满口清凉。

范仲淹曾经担任过副宰相,心地仁厚。他曾说:“我一生所学唯‘忠恕’二字,但受用无穷,以至于在朝廷之中辅佐君主,招待幕僚、朋友、亲戚、家人等从不曾有一刻离开过这两个字。”范仲淹曾经告诫他的子弟们说:“人哪怕十分愚笨,指责别人时就会变得十分聪明;哪怕十分聪明,宽容自己时就会变得十分糊涂。你们只要常常用责备别人的思想来责备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意来宽恕别人,不怕成不了圣贤。”

以容养量,以忍养气,以恕养性,以忘养心,这样做很少有不能达到宽容境界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

“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容。”宽容具有丰富的内涵,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代表了心灵的充盈和思想的成熟。越是有智慧的人胸怀越宽广,因为他明白:宽一分是福,让一步为高。

“宽容”二字说起来是那样轻而易举,做起来却需要勇气与决心。谁都懂得宽容这个道理,难的是如何学会宽容。

宽容需要不断反省自己,提升自己,宽容是淡化矛盾,解决问题的良策,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宽容是心平气和围着桌子,微笑握手,太平安然,不斤斤计较细节、私仇,大踏步跨过情感的沟沟坎坎,欣欣然面有喜气前行。以爱人爱世界的大度赢得别人的敬仰尊重,因为敬人者,人恒敬之。

宽容是要能够时时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而不是戴着有色眼镜对周围的人事妄下结论、咬住不放。

林肯总统曾经以对竞争对手宽容著称,但这一修养引起了议员的不满。议员说:“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不是正在消灭我的敌人吗?”

林肯总统的话一语中的,多一些宽容,公开的对手或许就是我们潜在的朋友。

人们总是对自己的痛苦念念不忘,目的是防止同样的事再度发生,但如果一直将过去的伤痛累加起来回味,那就永远走不出阴影,久而久之,人就会生活在眼泪淹没的日子里,心理也会日益狭隘起来。而一旦放下那些不愉快的往事,和过去干杯,打开心灵这扇大门,宽容一切,得饶人处且饶人,生活就会焕发出新的生机。所以,宽容是爱过之后的感激、理解,宽容是心境开阔之后的释怀、珍重。

宽容是对人不苟求,对事不苟求。常用宽容的态度对待事业、家庭和朋友,这些关系才会长久。在工作中,宽容能带来成长,使人壮大;如果朋友之间没有宽容,友谊就不会存在;夫妻间更是如此,总是为小事计较,爱情渐渐消失,又岂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真正的宽容是真诚的,自然的,没有丝毫强迫的意味,因此,没有人比宽容的人更强大更自豪。俗话说:“吃亏是福”,其实这里面蕴涵的真正的含义是宽容,用博大的态度对待他人,就等于给自己送上一份价值不菲的礼物。生活里多一点宽容,生命就会多一份空间和爱心,生活也就会多一份温暖和阳光。

请学会宽容。站在云端,俯视尘世,人不会贫穷到无机会表达宽容的地步。不要吝啬这高尚的财富,把宽容这束鲜花撒向人间!

心胸豁达是成功必备的素养

心胸豁达,宽宏大量,是成就大事业必备的素养。

我们阅读历史,多少名人圣贤,人们评论他们时,有时不赞其功业,而赞其器量。器量对人生的功名事业至关重要,有器量的人在为人处世上的表现就是豁达大度。

豁达的人,常常是乐观的人。而所谓乐观,按照某位哲人的说法,就是乐观的人与悲观的人相比,仅仅是因为后者选择了悲观。

豁达的人在遇到困境时,除了承认事实、摆脱自我纠缠之外,他还有一种趋利避害的思维习惯。这种趋利避害,不是为了功利,而是为了保持情绪与心境的明亮与稳定。这也恰似哲人所言:“所谓幸福的人,是只记得自己一生中满足之处的人;而所谓不幸的人,是只记得与此相反的内容的人。”每个人的满足与不满足,并没有太多的区别差异,幸福与不幸福相差的程度,却相当巨大。

豁达也有程度的区别,有些人对容忍范围之内的事,会很豁达,但一旦超出某种限度,他就会突然改变,表现出完全相异的两种反应方式。最豁达的人,则具有一种游戏精神,将容忍限度扩大。

美国总统林肯在组织内阁时,所选任的阁员各有不同的个性:有勇于任事、屡建功勋的军人史坦顿,有严厉的西华德,有冷静善思的蔡斯,有坚定不移的卡梅隆,但林肯却能使各个性格绝对不同的阁员互相友好合作。正因为林肯有宽宏的度量,能舍己从人,乐于与人为善。尤其是史坦顿,那种倔强的态度,如在常人,几乎不能容忍,唯林肯有过人的心胸,使得他驾驭阁员指挥自如,使每个阁员都能为国效忠。

成功的上司总是豁达大度,决不会因下属的礼貌不周或偶有冒犯而滥用权威。所以作为上司,应该有宽恕下属的大度,这样才更能赢得下属的拥戴。

有一次,柏林空军军官俱乐部举行盛宴招待有名的空战英雄乌戴特将军,一名年轻士兵被派替将军斟酒。由于过于紧张,士兵竟将酒淋到将军那光秃秃的头上去了。周围的人顿时都怔住了,那闯祸的士兵则僵直地立正,准备接受将军的责罚。但是,将军没有拍案大怒,他用餐巾抹了抹头,幽默地说:“老弟,你以为这种疗法有效吗?”这样,全场人的紧张气氛在一片笑声中被一扫而光。

每个人身边都有各种各样性格的人,这些人的处世方式、待人方式都不相同,这就需要你有宽宏大量的心胸。

雨果曾说:“比海洋更广阔的是人的心胸。”但并非每个人的心胸都能像大海一样广阔。相反,人们最欠缺的就是一份豁达大度。如果人的心胸能够包容万物,还有什么能够牵绊他呢?

能容人者,众皆归之

人有一分器量,便有一分气质;人有一分气质,便多一分人缘;人有一分人缘,必多一分事业成功的可能。

成功的人有很多种:有的人可以在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运筹帷幄;有的人可以在跨国企业的领导岗位上指挥若定、谈笑风生;有的人能够用十年磨一剑的执著精神探索未知的科学世界;有的人则甘愿在书香琴韵的天地里品味自然与艺术的恬淡、幽远……但无论是哪一种人,我们只要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他们的成功和宽广的胸怀、坦荡的气度形影相随、寸步不离。

麦金利做美国总统时,特派某人为税务主任,但为许多政客所反对。他们派遣代表进谒总统,要求总统说出派那个人为税务主任的理由。为首的是一个国会议员,那人身材矮小,脾气暴躁,说话粗声恶气,开口就给总统一顿难堪的讥骂。如果当时换成别人,也许早已气得暴跳如雷,但是麦金利却视若无睹,不吭一声,任凭他骂得声嘶力竭,然后才用极温和的口气说:“你现在怒气应该可以平和了吧?照理你是没有权利这样责骂我的,但是,现在我仍愿详细解释给你听。”

这几句话把那位议员说得羞惭万分,但是总统不等他道歉,便和颜悦色地说:“其实我也不能怪你。因为我想任何不明究竟的人,都会大怒若狂。”接着他把任命理由解释清楚了。

不等麦金利总统解释完,那位议员已被他的大度折服了。他私下懊悔刚才不该用这样恶劣的态度责备一位和善的总统。他满脑子都在想自己的错了,因此,当他回去报告咨询的经过时,他只摇摇头说:“我记不清总统的全盘解释,但只有一点可以报告,那就是——总统并没有错。”

胸宽则能容,能容则众归,众归则才聚,才聚则业兴——这样的道理其实并不难懂,但真要落实起来就不容易了。

甘地是20世纪印度民族独立运动最有权威的领导者,印度国民大会党的主要领导人,人称“圣雄”。甘地不仅是出色的领袖,也是杰出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和主张对整个印度半岛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907年,甘地因为所采取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遭到部分激进分子的抵制,同时,英国当局又用尽全部手段迫使他屈服。有一天,甘地在大街上被一群暴徒无情地攻击和毒打,这群人打到以为他断气了才离开。以后,甘地又被捕入狱、判刑后做了苦役。在那段非常时期里,甘地仍然以他那无比的度量,最大地包容暂时的或永久的政敌。他继续为鞭打他的人奋斗,继续走自己认定的光明道路。

甘地曾经和泰戈尔在观念上产生了矛盾,两个人之间的友谊出现了微小的裂痕,可是甘地不想做任何文字、口头上的理论和辩解。当有人在他面前攻击泰戈尔时,甘地就想办法阻止他们说下去,并毫不客气地命令他们不要散布流言,破坏他和泰戈尔之间的交情。另外,他还发表声明,表示自己应该感谢泰戈尔。甘地就是依靠宽恕赢得了他的人民乃至敌人的信任和尊重的。(www.xing528.com)

做人的关键在于胸怀。有一位老师曾经说:“今天,在大学中,同学或同事由于所谓的‘竞争’而成为对手或敌人的事例屡见不鲜。在那些缺乏度量的人眼中,别人身上哪怕很小的一点优于自己的地方都会打翻自己心理上的‘醋坛子’。一旦看到别人遭到了挫折,他们就会因为幸灾乐祸而手舞足蹈。有人说人品是做人的第一位,但我进一步认为,好的人品其实是开阔的心胸造就的。作为老师,我想学校应该首先教学生做人,然后再教学生做学问。做学问的境界最终取决于做人的境界,而做人的境界就取决于一个人的心胸和器量。”

这位老师说得不错。中华民族向来重视胸襟开阔、雍容大度的优良传统,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只要有一种看透一切的胸怀,就能做到豁达大度;把一切都看做“没什么”,才能在慌乱时从容自如。忧愁时,增添几许欢乐;艰难时,顽强拼搏;得意时,言行如常;胜利时,不醉不昏,有新的突破。只有如此放得开的人,才是豁达大度之人。而那些事事工于心计、器量狭小,处处流露出小家子气的人,不但不会取得真正的成功,也不会体验到任何属于自己的满足和快乐。

气度决定格局,宽恕可成天下事

在事业上建功立业、取得成就的,绝非是那些胸襟狭窄、小肚鸡肠、谨小慎微之人,而是那些襟怀坦荡、宽宏大量、豁达大度者。

什么是大成,什么是小成?尽管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但是最有可能达成共识的就是:眼光看长远点,不要被眼前的蝇头小利蒙住双眼。许多人平时可能前呼后拥,威风八面,但在关键时刻却遇不上几个帮忙的,甚至还有“反水”的,此为小处得人;而像清朝重臣曾国藩那样,手下不仅人才济济,而且个个都是死心塌地真心效力的,此乃大处得人也。曾国藩以文人治军,其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善于制人,以抚心妙术于大处得人。

一般来说,施惠于明显的有用之人容易做到,但施惠于那些潜在的有用之人或者看不出对你有什么帮助的人就比较难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例子很多。

赵简子有两头白骡,他非常珍爱。任广门长官的胥渠派人在夜间来敲门,对赵简子的守门人说:“您的臣子胥渠有病,医生说,只有白骡的肝才能医治,否则就会死。”

守门人向赵简子通报了,这时,站在赵简子身边的官员董安说:“胥渠这人竟敢要君王珍爱的白骡来治病,应该处以极刑。”

赵简子不同意,说:“杀人以活畜,这是不仁义的行为;杀畜以活人,这才是仁义的行为。”

赵简子于是招来厨师,把白骡杀了,取出肝送给了胥渠。

过了不久,赵国起兵攻翟,胥渠为了报答赵简子杀骡治病之恩,率领部属兵分两路,左边七百人,右边七百人,奋勇攻城杀敌,终于登上敌城,并俘虏了守城的敌军将官。

是杀人活骡还是杀骡活人?这确是暴和仁的分界线,人民对暴和仁的统治者的态度肯定不会一样。残暴的统治者对人民任意掠夺、无恶不作,但人民如稍动其一草一木、一畜一物,就格杀勿论,视人贱过草木畜物,人民当然恨之入骨。如东汉时外戚梁冀,擅权作恶,他在河南城西建一巨大的兔苑,下令犯者判死罪。一商人不知其禁忌,误杀其一兔,竟辗转相连被杀死了十多人,十多条人命才抵梁家一只兔子。

赵简子与梁冀这类恶棍的根本区别在于:他视人贵过畜。尽管他对白骡是这么珍爱,其属下董安也因此认为胥渠竟敢要国君的白骡而主张处以极刑,但他立即驳斥了这种杀人活骡的不仁行为,认为杀骡活人是仁者应做的事,便毫不犹豫地把心爱的白骡杀了,送给胥渠治病。这也使胥渠感恩戴德,于是奋战以报答赵简子救命之恩。

宽恕可成天下事,可转祸为功。古人云:“人若无恕,人所不亲。”因此,不可在高官与权势中争强斗胜,浪费心机。人在得意之时,要多想想失意时的心情,如果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为人多点宽恕,那么,世上的矛盾就会减少了。否则你争我斗,到最后总以两败俱伤而告终。

唐朝李德裕是个有作为的宰相,但度量不宽,二十余年间,他和牛僧孺等相互排斥。唐武宗会昌年间,李德裕执掌相印,负责用事,牛僧孺和李宗闵都被贬到岭南。

会昌六年(公元846年),武宗死,宣宗即位,德裕罢相为东都留守,牛党白敏中、崔铉等一向与李德裕不和,便趁机压制李德裕。不久,李德裕又被贬为潮州司马,再贬崖州司户。而牛党中的李宗闵天质聪颖,年轻时在京中有当世美名,后来逐渐显赫,贪爱权势。当初,李宗闵为裴度赏识提携,后来裴度推荐李德裕为相,他便深为怨恨,李宗闵大搞结党营私,气焰熏灼朝廷内外,最终因此而失败。

这就是心中少“恕”,结果误人误己又使朝政混乱,如果人人都讲恕道,相互宽容,减少摩擦,就可协调工作,政局稳定。

人生天地间,何事足萦怀?在纷繁的世事面前,在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中,在略显残酷的竞争氛围里,为什么不能表现出几分超然、几分大度,为什么不能将自己的心胸置于眼前的利害得失之外呢?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一步海阔天空;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是利己的根基。”为人如果心中无恕,一味地争强好胜,你争我斗,势必导致失败。

克己忍让,彰显自己的心胸

宽容忍让是一种风范,一种胸襟。人生中,智慧的艺术就是懂得该宽容什么的艺术。

达尔文在其著作《物种起源》即将出版的时候,接到来自好朋友华莱士的一封信,信中华莱士请达尔文为自己写的一篇论文做个审定。达尔文在看了朋友的稿子之后觉得异常为难,因为这个文稿的研究结论与自己的《物种起源》一书实在是太接近了。两人有着多年的交情,而这两部稿子无论是谁先发表都会对另一个人造成伤害。一边是多年的友谊,一边是倾注了二十多年心血的稿子,达尔文不知该如何是好。有人劝达尔文,赶紧把自己的书出了。但是达尔文却不愿争夺名利,便打算把自己的书稿毁了。后来华莱士知道了这件事,深受感动,坚决阻止了达尔文毁书的行动,最终这部有名的稿子才得以问世。

此事一经传出,大家纷纷为达尔文和华莱士的大度所赞叹,达尔文以及他的《物种起源》也因此名声大噪。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最让人难以忍受的便是无休止的争斗。老子的哲学“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智慧,并不能为人轻易领悟,争强好胜之心也就成了人际矛盾产生的根源。如果人人都像达尔文和华莱士一样有颗大度包容之心,人际关系就会变得和谐;若人们都能学会以不争之心来看待事物,对人处处忍让,他的人际关系一定少有挫折。

宽容待人,这是一种境界。宽容并非一种消极的不作为,而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一种力求与人为善的待人处事态度。

江南有一个大家族,老爷子年轻时是个风流种子,养了一大群妻妾,生下一大堆儿子。眼看自己一天比一天老了,他心想:这么大一个家当总得交给一个儿子来管吧。可是,管家的钥匙只有一把,儿子却有一大群。于是,儿子们斗得你死我活,不亦乐乎。这时,只有一个儿子默默地站在一边,只帮老爷子干事,从不参与争斗。争来斗去,老爷子终于想明白了,这把钥匙交给这群争吵的儿子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明智。最后,老爷子将钥匙交给了不争的那个儿子。

同样道理,我们在日常交际中,对人对事也要善于制怒控愠。

歌德有一天到公园散步,迎面走来了曾经对他的作品提过尖锐批评的评论家,这位评论家在歌德面前高声喊道:“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歌德却克己忍让,幽默地答道:“而我正相反!”歌德一边说,一边满脸笑容地让到一旁。

歌德的忍让避免了一场无谓的争吵,也显示了自己的心胸和气量。

容与忍往往是统一的,这不是懦弱,也不是个人做事原则的背叛,而是以退为进,在容忍中寻找事情解决的最佳方案。

常言道:“佛面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佛能如此豁达,我们为何不效法呢?

佛能,人也应该能!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最高的复仇是宽容。”宽容是一种胸怀,一种睿智,一种乐观地面对人生的勇气。它能驱散生活中的痛苦和眼泪,传播心灵的快乐和微笑。

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人有过失,特别是有伤于自己,而自己能容忍,给以原谅,这是一种“德”。

“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积累多年的精华。在人际关系方面,这句话可以这么理解:因为人际交往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之上的,所以,要以诚挚、宽容的胸襟尽量原谅别人的过错。由此,你可能会得到终生的信任和感激;反之,将别人的过错记恨在心,只会陷入关系紧张、破裂的恶性循环,最后还可能需要付出更大代价。

1863年7月1日,美国南北战争中的葛底斯堡战役拉开序幕,到了7月4日晚上,南方的李将军大败。林肯高兴极了,他意识到只要大败李将军的军队,战争很快就要结束了。于是,他满怀希望地下了一道命令给前线的米地将军,要他立刻出击。但是,米地将军违背了林肯的命令,他用尽了各种借口,拒绝攻打李将军。最后,李将军和军队越过波多络河,顺利南逃。

林肯勃然大怒,极端失望之余,他坐下来给米地写了一封信,信中表达了他内心的极端不满。其中有一段话是这么写的:

“亲爱的将军,我不相信你对李将军逃走一事会深感不安。他就在我们伸手可及之处,而且,只要他被俘虏,加上我们最近获得的胜利,战争即可结束。现在,战争势必延续下去,上星期一你不能顺利抓住李将军,如今他逃到波多络河之南,你又如何能保证成功呢?期盼你会成功是不明智的,而我也并不期盼你会做得更好。良机一去不复返,我实在深感遗憾。”

信写完了,但林肯没有急于寄出去,他望着窗外,心里思绪万千:“慢着,也许我不该这么性急。坐在安静的白宫里发号施令很容易,如果我身在葛底斯堡,像米地一样看到很多人流血,听到许多伤病员哀嚎,也许就不会急着要攻打敌人了。如果我的个性像米地一样畏缩,大概也会做同样的决定吧!无论如何,现在木已成舟,把这封信寄出,除了让我一时觉得痛快以外,没有别的用处。米地会为自己辩解,会反过来攻击我,这只会使大家都不痛快,甚至损及他的前途,或逼他离开军队而已。”

于是,林肯把信搁到一边,惨痛的经验告诉他,尖锐的批评和攻击,所得的效果都等于零。相反,努力去理解对方的用意,结局会好一些。

林肯的做法值得借鉴,当看到别人“犯错”时,我们就要这样做:

首先告诉自己,“未必如此”。别人的做法也许未必是错误的,或者,也许自己还没有理解别人的真实用意。每个人对别人的判断都会受到自己主观因素的影响,不一定完全公正,武断地得出结论很容易引起误会冲突。所以,在作出决定之前,一定要弄清楚所有事实。

其次,如果你确定对方犯了错,就告诉自己,“人难免会犯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自己应当设法宽恕对方的过错,这样才能将谈话或工作推进下去,也可以让你赢得更多的朋友。

再次,如果你为此烦恼甚至动怒,那就问问自己:值得为了别人的过失而付出让自己不快乐的代价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