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雨果》一片分析报告及奥斯卡提名

《雨果》一片分析报告及奥斯卡提名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雨果》一片被影评人称作“给电影的情书”。《雨果》单片分析报告2012年,第84届奥斯卡颁奖礼上,电影《雨果》获得了11项提名,虽然跟《艺术家》一样捧走了5座小金人,却都是技术奖项。而在电影《雨果》里,他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2岁男孩雨果身上的奇幻故事,并通过这部电影向早期电影艺术家乔治·梅里爱致敬。《雨果》的画面是赏心悦目的,复古、细腻、精美,如同油画一般。

《雨果》一片分析报告及奥斯卡提名

雨果》影片档案

影片片名:雨果

英文片名:Hugo

制片地区:美国

类型:冒险/剧情/家庭

时长:126分钟

影片规格:35毫米遮幅宽银幕系统

投资1亿7千万美元

制作公司:

GK Films

Infinitum Nihil Production

派拉蒙影业公司

发行公司:

派拉蒙影业公司(美国)

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中国)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中国)

主创人员:

导演: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

编剧:约翰·洛根(John Logan)、布莱恩·瑟兹尼克(Brian Selznick)

原创音乐霍华德·肖(Howard Shore)

摄影罗伯特·理查德森(Robert Richardson)

剪辑:塞尔玛·斯昆梅克(Thelma Schoonmaker)

选角导演:艾伦·刘易斯(Ellen Lewis)

艺术指导:丹特·费雷蒂(Dante Ferretti)

美术设计:Alastair Bullock、Dimitri Capuani、Steve Carter、Stéphane Cressend等

布景师:Francesca Lo Schiavo

服装设计:桑迪·鲍威尔

视觉特效:Craig Barron、David Burton、马修·格拉泽纳、罗伯特·莱加等

演员:阿沙·巴特菲尔德、科洛·莫瑞兹、本·金斯利、萨莎·拜伦·科恩、裘德·洛、雷·温斯顿、艾米莉·莫迪默、克里斯托弗·李、海伦·麦克洛瑞、迈克尔·斯图巴、弗朗西斯·德·拉·图瓦、理查德·格雷弗斯等

上映时间:2012年5月31日(中国大陆)

上映天数:18天(中国大陆)

上映票房:1979.14万人民币(中国大陆)

观影人次:33888(中国大陆)

影片简介:

《雨果》是由马丁·斯科塞斯执导,根据布莱恩·瑟兹尼克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故事讲述一名天生机械控的小男孩雨果(阿沙·巴特菲尔德饰)寄宿在巴黎火车钟楼,他偶尔会去玩具店偷些零件,用来修补父亲(裘德·洛饰)留下的机器人。一次行窃,他被店主乔治·梅里爱(本·金斯利饰)当场抓获,因忌惮带猎狗的巡警(萨莎·拜伦·科恩饰)只得就范。乔治拿走了雨果父亲的遗物——一本机械手册,令雨果心急如焚,他尾随至乔治家中,结识了乔治的养女伊莎贝拉(科洛·莫瑞兹饰)。雨果恳求伊莎贝拉帮自己保住手册。而伊莎贝拉则觉得此事蹊跷,于是两人结伴探秘,同时继续修理着机器人。伊莎贝拉胸前的钥匙成了启动机器人的关键,但修好的机器人作画的落款却显示出乔治的名字,这让雨果和伊莎贝拉疑心顿起。终于他们发现了乔治家中装满画作的神秘柜子,并在图书馆的电影书籍中发现了乔治的身世。原来古怪的老板就是隐姓埋名的乔治·梅里爱,而他的《月球旅行记》是雨果父亲生前最喜欢的电影。《雨果》一片耗资1亿7千万美元,是马丁·斯科塞斯的首部3D力作,也是一部向电影致敬的电影。国家评论协会的主席安妮·舒胡弗(Annie Schulhof)表示:“马丁·斯科塞斯的《雨果·卡布里特》是一部非常个人的电影,那是一部献给早期电影的礼物,通过现代的电影剪辑技术将观众带进一个完全独特的、神奇的世界,视觉上让人眼花缭乱,情绪上让人无比激动。”该片由GK Films、Infinitum Nihil Production和派拉蒙影业公司联合制作,并由派拉蒙影业公司在美国发行,中国大陆地区则由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联合发行。后期视觉特效制作由Pixomondo团队完成,该公司是一家在柏林、法兰克福、慕尼黑、斯图加特、伦敦洛杉矶上海、北京有全球联网工作室的国际视觉特效公司。其卓越的视觉特效为影片赢取了包括第84届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在内的多个奖项。同时,该片的音乐也为人称道,其原创音乐斩获第69届美国金球奖最佳电影配乐等奖项。《雨果》一片被影评人称作“给电影的情书”。

主要获奖情况:

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

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艺术指导

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音响效果

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音效剪辑

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视觉效果

第69届美国金球奖最佳导演

第69届美国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

第69届美国金球奖最佳电影配乐

第65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音效

第65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艺术指导

第38届土星奖最佳艺术指导

(更多获奖及提名见附录)

注:资料综合整理自时光网、IMBD、维基百科、百度百科、艺恩咨询(http://www.entgroup.cn/)等电影垂直网站或网页。上映票房数据由中国电影博物馆提供,上映天数及观影人次数据来自艺恩咨询。

《雨果》单片分析报告

2012年,第84届奥斯卡颁奖礼上,电影《雨果》获得了11项提名,虽然跟《艺术家》一样捧走了5座小金人,却都是技术奖项。无可否认,这部影片从技术上来讲无懈可击。许多影评人都将这部3D电影列为“视觉上最出色的电影”。[339]为了拍出近乎完美的视觉效果,影片不惜投入1.7亿美元,在伦敦郊外搭建出神似20世纪30年代法国蒙帕纳斯车站的场景,使人宛如来到魔幻世界。这部电影的导演马丁·斯科塞斯,一个向来贴着黑色、暴力、血腥标签的人,在此之前,其为人所知的电影几乎没有一部适合儿童观看,如《出租汽车司机》《穷街陋巷》《愤怒的公牛》《纽约黑帮》《无间道风云》等。而在电影《雨果》里,他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2岁男孩雨果身上的奇幻故事,并通过这部电影向早期电影艺术家乔治·梅里爱致敬。但也正是这样一部被3D之父卡梅隆高度肯定——“这是我见过的电影,包括我自己的作品中3D运用最好的”[340]影片,在其以“真3D”包揽2012年各类技术奖项的同时,在票房上却一直未见发力,最终以“高口碑,低票房”画上影院放映的句号。

一、视听语言分析

《雨果》的导演马丁·斯科塞斯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完成了这部3D电影,这也是斯科塞斯首次接触有如此多技术含量的电影,五项奥斯卡奖(最佳视觉效果、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音响效果、最佳音效剪辑)收归囊中,便是对其的最大褒奖。《雨果》的画面是赏心悦目的,复古、细腻、精美,如同油画一般。在如此美妙的画面背后,功臣便是本片的艺术总监丹特·费雷蒂、视效总监罗伯特·莱加托、摄影师罗伯特·理查德森,以及他们所率领的团队:负责CG特效的Pixomondo和负责模型特效的New Deal Studio。而音效配合和音乐更是为影片增色。以下依次分析:

(一)摄影

摄影师罗伯特·理查德森,曾凭借《刺杀肯尼迪》获第64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凭借《飞行者》获第77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并在第84届奥斯卡上,凭借《雨果》一片再次斩获最佳摄影奖项。这次的获奖,是他与斯科塞斯共同的胜利,因为对于理查德森和斯科塞斯这两位老搭档来说,《雨果》的拍摄可以说是他们从零开始学习3D摄影技术的作品展示。当制片人格拉汉姆·金在2007年带着《雨果》的提案找到斯科塞斯时,斯科塞斯直截了当地告诉他,“我想拍3D,哪怕预算得提高15%。”[341]马丁·斯科塞斯说,自己的3D是真正的3D,而非卡梅隆的复制。“在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发现需要有广度和深度来表现,这就需要用3D技术来创造平时看不出来的东西。就像我也痴迷看3D电影一样,跟着镜头飞来飞去,我也希望能把观众带进我看到过的那样的世界。我们没有怎么准备,因为我们一直生活在3D的世界里。当我最终决定开拍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女儿和她的朋友都问:‘这部电影会拍成3D的吧?’我意识到或许现在的年轻人会期待这个,美国很多20到50多岁的观众都看了两三遍。我本想把它拍成伪3D,但尝试了各种不同的3D技术之后,摄影师理查德森很快就意识到为了达到最佳效果,我们必须用真正的3D摄像机拍摄。而我恰好对3D电影很着迷。”[342]有评论者认为,影片从根本上颠覆了经典的3D拍摄方法。以往的3D电影制造出来的视觉效果往往是为观众呈现一个立体化的场景,观众会真实地感受到画面的纵深感,有如观摩一个微缩景观的真实再现。影片中的物体,如石块、奔跑的动物等影像的运动方向是从画面迎向观众,画面中的影像运动和观众是面对面的,这和传统的舞台表演没有区别,角色是表演者,观众是旁观者。但《雨果》则展现了一个全新的拍摄概念。通过使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字摄影机,带领观众不停地穿梭于火车站的站台、候车室,穿梭于运动中的各种精巧复杂的齿轮机械零件中,娴熟的镜头运动如行云流水。摄像机带领观众的视线,此时的观众已经不再是一个画面之外的旁观者,而是成为故事中的亲历者参与其中,这种类似“角色电影”的观影体验,比简单的3D逼真效果显得更为神奇和美妙。[343]

除了3D摄影的使用,大量长镜头的使用也为影片增色不少。影片开头镜头从飘着雪花的高空俯冲直下,由铁路上空扎进站台,顺着两列火车之间穿行而过,两边都是形形色色的乘客,在钻出一股蒸汽后,镜头来到熙熙攘攘的候车大厅,继续前行到一座大钟前,上移停在透过钟面镂空数字向外观望的雨果脸上,引出主人公,快速移动的镜头画面使影片有种怀旧的复古神秘感。从俯瞰巴黎到雨果的面容,从大全景到特写,一气呵成,相当惊艳出彩,开头就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同时也奠定了影片绝佳的视觉效果。流畅长镜头的实现,是大量移动摄影设备的使用和整体调度的高度统一。影片中多次出现雨果生活环境的长镜头,镜头跟着主人公穿过长长的暗窄通道,穿过层层的钟表齿轮,穿过腾腾的蒸汽。为了实现这类镜头,替身演员的使用、场景转换处的镜头处理(遮镜转场等),以及改变运动主体——从镜头的运动变成大型道具的运动——雨果滑下的滑梯进行旋转。而为了使道具的整体运动看起来真实,灯光也要配合其一起“运动”起来。在拍摄这个场景时,多组灯光被安排在滑梯旁,并配合滑梯以及主人公的运动而不断开启和关闭。另外,在一些细节上,不同拍摄手法的运用也为影片整体风格的塑造添色。如在梅里爱玩具店柜台上跑动的小机械老鼠,就是通过逐格拍摄完成的。一方面避免了真正机械道具的不易控制,也同时很好地展现了小老鼠的机械感。

“真3D”摄影的使用,配合摄影师本身娴熟的镜头技巧,以及对影像从整体风格到每处细节的把握,《雨果》斩获奥斯卡摄影大奖的确是实至名归。

(二)视觉特效 [344]

在84届奥斯卡颁奖礼上《雨果》击败《猩球崛起》《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变形金刚》等强劲对手,赢得金像奖最佳视觉效果奖。就连缔造《阿凡达》3D神话詹姆斯·卡梅隆也曾公开褒奖《雨果》3D技术的成功运用。“最佳视觉”不仅是对3D呈现的肯定,也是对于斯科塞斯大量精湛的数字背景制作,以及传统特效和CG完美结合的综合肯定。

在《雨果》中,斯科塞斯用CG技术再现了20世纪初曼妙恢宏的巴黎都市景观,也感人至深地在银幕上重现了百年前的经典电影片段。其中,雨果从巴黎火车站的钟楼里面爬出来的段落的制作令人印象尤为深刻。这场戏的实拍是在摄影棚当中,通过搭建的布景拍摄完成的,钟楼外面的巴黎和钟楼玻璃窗反射出的整个巴黎夜景,以及钟楼内部的三维结构、钟表指针上的积雪和空中飞舞的雪花等都需要通过后期视效合成的手段完成,这不仅要求他们的制作团队在技术层面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更要求在艺术创造力上能够达到导演艺术创作的诉求。同时,CG技术也被应用于长镜头场景转换中。通过后期在绿幕中的创造,让场面的切换变得更加流畅。而CG技术的运用,在“雨果的梦境”一段里,更是出神入化。通过动作捕捉和CG合成,演员的动作数据被记录,影片中雨果的腿、手直到最后的面部,都变成了机器人的模样。正是通过CG技术,雨果内心的情感和由这种情感衍生出的梦境才得以以真实的画面展现出来。

除了CG的使用,微速摄影(time -lapse),也在影片环境塑造和气氛营造上大有作用。所谓的微速摄影,简单地说就是让摄影机按比标准速度慢得多的时间间隔连续拍摄多张照片,然后再用这些照片制作成影片,以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表达摄影对象在相当长时间内的变化过程。[345]影片开场巴黎全景的展示,从夜晚的车水马龙到阴云中的白雪纷飞,时间在画面中飞逝,从而把大环境从火树银花的巴黎都市过渡到一个冷色调的车站。另一处对微速摄影的使用,则是在重现梅里爱的电影工厂时。云朵的运动、天气的骤变、季节的变化,都在短时间内在以梅里爱电影工厂为主体的画面中体现出来。时间加速流逝,更让人唏嘘电影工厂的变迁。传统特效也服务于影片。拍摄中,斯科塞斯运用了大量的微缩模型来还原巴黎车站。而通过参考拍摄模型的运动,CG制作也更为生动且真实。

当然,对于《雨果》获得最佳视觉效果奖,也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此奖项的斩获,其实是有些出乎意料的。有评论者认为,如果就技术含量来说,《雨果》却是奥斯卡视效奖五部提名电影中技术含量最低的一部。[346]

(三)音响效果与音乐

《雨果》一片斩获多项音效大奖,包括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音响效果、最佳音效剪辑、第65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音效等,整部影片的音响效果都在为影片本身的叙事服务。

为了还原那个年代的巴黎,一个充满机械金属感的城市,影片从一开始就用火车的声响填充观众的耳朵。随着镜头的推进,火车站里的人声嘈杂,尖锐的金属摩擦声逐渐丰富起来。在追逐段落中,车站的群杂声、蒸汽的喷出声、机械的运转声,还有狗吠的加入,都将情节刻画得更加紧张,节奏也更为紧凑。与此同时,在表达人物内心的时候,温柔而细小的金属撞击声、齿轮咬合发出的声音,都变得极其温柔,似乎饱含温度。雨果与父亲共同修理机器人的过程中,精细的零件运转声就如同是人物内心的轻声细语。影片中,钟表的滴答声、齿轮咔嚓转动声,以及电影放映机上的胶片声,都是影片的“钥匙”,也都成为了影片音乐作曲家霍华德·肖的素材灵感。

同时,作为《伍德斯托克》一片的副导演和剪辑,马丁·斯科塞斯拍摄过滚石乐队、鲍勃·迪伦等人传记片,也为迈克尔·杰克逊拍过畅销专辑的MV。斯科塞斯在采访中曾表示:“音乐对于我与其说是一部电影的配乐,不如说是我在人生中听到的乐曲。对我来说,音乐是一部电影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我的生命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我长大的租屋中,每个家庭、每两三个房间里都有不同的收音机,我们能听到各种不同的音乐,爵士、摇摆乐、流行音乐歌剧等等。这让我对音乐产生一种很开放的心态。”[347]

影片中的音乐都来自作曲家霍华德·肖。而导演马丁·斯科塞斯认为影片中必须要使用能体现那个时代的音乐,那就是法国的缪扎克音乐(Muzak Music)。影片中,音乐风格随着故事的展开而变化。在火车站的追逐段落中,弦乐组合营造出跳跃的节奏感,加上钢琴变奏和打击乐器的加入,故事情节的紧张性被展现了出来。在飘雪的场景中,音乐变得更加绵长悠远。小调的加入和管乐音色,渲染出了如雪花一样带有寒冷温度的场面。吉他和风铃以及八音盒音色,则被用于烘托带有回忆气质的段落。

二、影片引进及宣发放映分析

(一)引进与营销分析

从确认引进到放映,《雨果》在中国放映的消息,只在2012年5月期间出现在新闻上。一方面,作为引进片,在审查和确定放映过程中确实存在不确定的因素,这种因素的出现,无疑会影响国内宣传的进行;另一方面,影片本身的内容也让宣传的着力点不稳。

自第84届奥斯卡奖落下帷幕,热门获奖和提名影片何时引进内地就成了人们关注的话题。在2012年2月,《雨果》一片送审的消息就出现在新闻中。但比起影迷的热情,国内一些批片公司在面对奥斯卡系电影时却显得颇为冷静,因为存在审查慢、选档难、商业难等问题。国内业界运作过批片的人士表示,虽然2012年奥斯卡的热门影片在理论上基本不存在审查的问题,但商业运作价值也相对较差。更有批片公司坦言,不太看好奥斯卡系影片的国内票房,且运作起来也麻烦重重。“得买完了再做引进,另外国内对于买断片有个空间,指标也是个问题。”[348]一般来说,引进片批片审查环节周期都较长,不仅过审时有一定被毙风险,即便获得“龙标”,挤入档期也相当困难。很多影片在国际放映很长时间之后才得以引进。而国内的盗版早已在网络流传开来,比起同步上映的分账大片,批片往往难以获得较高票房。在2012年5月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雨果》再次亮相。这次则是确定在中国内地影院全线上映的消息,但这也是在2012年进口大片配额增加14部的背景下引进的。[349]

从确认上映到最终放映,不足一个月的时间,让国内的宣传无从发力。而就影片本身而言,其故事对于观众来说是有门槛的。

从图1所示用户关注度变化中不难看出,本片在获得奥斯卡期间的用户关注度达到一个峰值。而第二个峰值的出现则是在影片过年上映之前的时间。而与峰值相对应的新闻则是对奥斯卡获奖的报道和解析,以及放映前对影片技术亮点的再次分析和对“六一”儿童节档期的宣传。但事实上,本片叙事上的门槛,不仅仅对于儿童,对于部分成人也造成了欣赏和产生观影兴趣的难度。作为一部定位为“家庭”的影片(国内为“儿童片”),其本身讲述的故事就和这个定位并不完全契合。如果说主角是孩子以及大团圆的结局就可以为影片贴上标签,那对于影片本身的故事而言,这个标签无疑是有所偏差的。定位的偏差也必然造成宣传展开的困难。于是,能看到的,无非是围绕“3D技术”展开的一系列讨论。但从票房成绩上看,这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成为吸引观众持续进入影院的原因。

图1 2011年11月至2012年6月 关键词“雨果”百度指数变化

(二)发行放映分析

与影片在各类大奖上的丰收不同,《雨果》一片的票房成绩并不理想。本片在美国的最终票房收益为73864507美元,相较于其1亿7千万美元的投资,最终全球累积票房仅1亿8千多万美元的成绩也并不能算做成功。[350]

影片在美国本土的发行放映就并不理想,甚至被称作“雨果事件”。[351]影片上映的美国本土周末票房为1100万美元,达到美国本土总票房收益的15.4%,首周周末放映影院为1277家。在12月初,派拉蒙扩大影院至1840家放映,但周末票房仍然下跌了50%。因为美国本土票房的失利,海外票房对于《雨果》和制片公司GK Films而言就更为重要。但事实则是,当本土票房表现不理想时,海外的发行商也就没有信心对发行进行更多的投资了。[352]《雨果》一片在美国从11月加入感恩节档期开始,持续放映至次年4月,共计142天,但长线的放映仍未能挽救其最终票房。而本片中国的票房似乎更受档期和排片的影响。

首先,档期的选择。《雨果》选择了“儿童节档期”。虽说定位为“家庭”“儿童”的影片,放在儿童节档期似乎无可厚非,且儿童片牵引全家观影似乎也是一个促使票房增加的因素。但这部根据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的电影,在试片之后观众的反馈却是“片中太多向前辈致敬的成分,不熟悉电影史的孩子或许很难深入其中”。[353]而中国发行方或许也清楚该片并非传统儿童题材电影,于是打出“‘真3D’不伤儿童眼睛”的招牌,中方发行方称,“伪3D”的画质会对儿童造成伤害,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雨果》则不会让观众有这方面的担心,“电影的色调很温暖,戴上眼镜和现实生活中的视觉体验没有任何差别,看着一点都不累”。[354]但“看着不累”真的是能吸引儿童观影,或者吸引成人带领孩子进入影院的理由么?影片放映首周的票房表现,《雨果》还跻身前10(图2)。

但随后放映的两周,票房就一路下滑。最终中国内地以三周放映时间,票房收入1979.14万元人民币,累积观影人数33888人收官(图3)。相较于中国大陆选择在儿童节档期放映该片,日本市场在3月的放映则明显受到了奥斯卡效应的影响。因为奥斯卡颁奖结果揭晓,3月1日起《雨果》就在全日本455块大银幕大规模上映,周六周日两天观影人次达到117872人,取得票房收入达175645500日元。上映四天观影人数达203028人,取得票房收入为280966200日元,其中3D的场次占到了65%左右。[355]

但这一奥斯卡效应却未能在美国本土市场得以体现。奥斯卡前一周,《雨果》票房还增加了14.5%,但奥斯卡之后却跌落19.4%,周末再跌14%。尽管票房上没有转机,但《雨果》在DVD和音像制品的销售上却有所收获。奥斯卡之后,本片成为iTunes下载榜的第一名,并且在Amazon的销售榜排名前五。[356]

图2 2012年第22周(5.28-6.3)票房前15名影片信息(数据来源:《中国电影报》)(www.xing528.com)

图3 《雨果》内地周票房统计(数据来源:艺恩网)

影片对于真3D技术的探索和大规模资金投入,似乎并没有给观众足够的理由走进影院。这也让影片本身的艺术和技术成就与其最终票房收益成为让人唏嘘的一点。

《雨果》艺术评析

由马丁·斯科塞斯导演的3D影片《雨果》,获得了第84届奥斯卡最佳视觉、最佳音响、最佳艺术指导等五个奖项,被誉为继《阿凡达》后最好的3D电影,其以绝佳的视觉体验效果、奇观的影像场面,展示了导演高超的空间叙事能力。影片以20世纪30年代法国蒙帕纳斯火车站为背景,讲述了孤儿雨果·卡布莱特与老电影人乔治·梅里爱、乔治的养女伊莎贝拉以及火车站巡警加斯达夫之间的一段故事。其以感性的情怀带领观众回味了默片时代,表达了对老电影人和老电影时代的敬意。

(一)奇观场面的展现

电影以巴黎车站巨大时钟后透出的一双湛蓝色眼睛为视角,透过这双眼睛将一个电影的梦想和传奇拉开了序幕。首先,电影的场面奇观,从影片一开始的长镜头就展开了。由巨大齿轮转动淡化转入以巴黎凯旋门为中心四通八达的道路,接着不断推进至故事发生的主场地——1930年代的法国蒙帕纳斯车站。影片高度还原了车站昔日的景致,包括对细节的打造都精细至极,充满法国浪漫主义的情调。蒸汽造成的空气透视、色彩缤纷的鲜花、舞蹈的人们和咖啡馆中的琴声,影片的3D视角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357]“奇观电影的另一个特征就在于‘奇观’本身。”[358]雨果梦境中,自己化身机器人的场面就体现出了电影的超现实艺术。在电影之中讲述电影,就如同把两面镜子相互对照起来,在镜子反复的反射中,梦幻被叠加上梦幻。影片还原黑白默片时代也是另一奇观的展现。其展现的内容就是初期电影的造梦奇观。凡是对电影史有所涉猎的人,都很难不对影片的后半部分感到会心。先跳出电影来看,梅里爱的传奇经历要远比他那些异想天开的电影曲折。梅里爱前半生的辉煌成功与晚境的凄凉总是让电影史爱好者们唏嘘不已。于是,“只好靠在巴黎火车站贩卖玩具为生”几乎成为电影史中梅里爱相关章节中必有的一句。但本片却以此做起了文章。在电影史中,这句话成为了梅里爱传奇的终点,但在斯科塞斯的《雨果》里,造梦就从这里开始。

片中致敬默片时代的细节比比皆是,在揭示玩具店老板真实身份之前,雨果和伊莎贝拉偷偷跑去看电影,而他们所看的,正是哈罗德·劳埃德的影片。劳埃德在当时与基顿、卓别林齐名,他在片中扮演一位商场职员,偶然发现好友擅长爬楼,突发奇想,告知老板可以以此来吸引路人。不料当天朋友突然出了状况,不能施展绝技,劳埃德只好亲自上阵,苦状可想而知。在一路攀爬的过程中,噱头层出不穷,在电影还无法讲述更加复杂的故事的时代,新媒介的探索者们把纯粹的肢体语言和视觉奇观开发到了相当高的程度。[359]从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到卓别林的《寻子遇仙记》,以及贯穿影片的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360]随着一部部经典影片以新的姿态出现在当代观众面前,不论是致敬怀缅还是感动,都足以让人铭记。时隔百年,这样的画面充分展现出了电影在其发展过程中无穷的魅力。另一方面,影片对于机械之美的展现也令人称赞。不同于人们在生活里所见的机械,影片中的机械充满着圆润与美感。如巴黎火车站的总体设计就是一部钢铁的艺术品,坚毅的屋顶、圆滑的立柱、几何图案的扶手都具有坚固和美观的特质,火车进站时所造成的烟雾和轻微的震动使它更具有迷幻感,仿佛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城堡。特别是雨果穿行于齿轮组成的森林里的镜头,用“圆润”两字来形容再合适不过。尽管车站钟楼内部的机械构造那么复杂,但当雨果熟练而快速地穿行于这齿轮与管道的迷宫中时,让人感受到的却是机械与雨果是一体的,它们之间已经契合到没有缝隙的程度。《雨果》一片正是运用一幅幅机械画面的结构、布局、角度、色泽向观众展示着全然不同的机械印象,享受着由机械的色与型所产生的美感。同时,正如梅里爱当年用他非凡的创造力推动了电影技法的发展那样,今天的马丁·斯科塞斯也用非凡的3D手段创造了电影前所未有的“艺术感”。[361]

(二)空间叙事的内涵

空间作为叙事的对象和内容,在电影叙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字技术的运用使得这种影响更加深刻。电影叙事中的空间成为了具有意指性的元素,人物活动的空间和人物心理的空间以及和影片意义形成某种对称的关系。叙事场面的作用,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力。

影片《雨果》中,空间作为时间标识物的用意是明显的。最有代表性的便是火车站的空间设置。为使影片呈现出20世纪30年代的风格效果,导演和美术指导在摄影棚做了精密的布置。为了影片中火车出轨情节的拍摄,他们专门制作了仿古的火车头。影片中一切空间设计都成为特定时间的标识物,并引发人们更多的想象。同时,空间的变异也是故事情节推动的主要手段。电影中,单纯地理、物理学上的空间被赋予主观性和隐喻性之后,便成为一个巨大的隐喻场,使电影空间带上了文化的影子。在《雨果》中,空间的隐喻性深化了本片的主题。作为一部以怀旧为主题的电影,时间概念是导演贯穿始终的着力点。蒙帕纳斯火车站的27座钟,时不时出现以强化影片的时间概念。影片伊始就将镜头最终定格在塔钟上,躲在塔钟的表盘后面窥视外界的雨果,仿佛是时间的使者,用来揭示一段旧的时间,也打开了一扇新的时间之门。

影片的主题除了追忆之外还有追梦。影片反复强调梦想实现的可能性。片中塔巴在描述梅里爱时,这样描述:“电影大师乔治·梅里爱,第一个认识到电影可以捕获梦想的人。”格里菲斯让电影承载起更加复杂的故事和思想内涵,从《一个国家的诞生》之后,电影的叙事性就愈发凸显出其重要性。也正是因此,在当下电影中C GI特效和视觉奇观泛滥的时代,如同快餐般被端上观众餐桌的商业大片并不能使人满足。因此,电影学者汤姆·古宁才会提出“吸引力电影”(cinema of attraction)的概念,与叙事电影对应,被描述的对象是早期(1906年以前)电影。“这些电影通过一系列奇观获得观众的注意。如果电影中有故事的话,这个故事仅仅提供一个框架,在这个框架中展示一系列的电影魔幻可能性:奇观展示控制着叙事的并入,一味强调震惊或偶然的感官刺激,牺牲了对故事情节的展开。吸引力电影几乎不会花什么气力来创造人物的心理动机或者个人性格。”那些早期电影“不是被组织成一种讲故事的方式,而是一种为观众展现一系列风景的方式,它们的吸引力是在于它们产生幻象的能力和异国风情”。[362]直到1906年之后,电影故事的叙事性持续上升并占据主导,电影与观众的关系才发生了变化,但“吸引力电影”并没有消失,而是片断地闪现在叙事性电影之中,某些电影类型格外青睐这种超越叙事性的表达。

《雨果》的巧妙之处在于,马丁·斯科塞斯利用当下最接近早年吸引力电影的形式:C GI技术+奇幻类型,完成了对于梅里爱和“吸引力电影”的致敬,而梅里爱正是奇幻电影类型的鼻祖。从梅里爱到《雨果》如同一番轮回,时光流转、世事变幻,唯一没变的是电影的魅力和人们对它的热爱。马丁·斯科塞斯在电影中送给梅里爱的展映,圆了这位电影魔术师的未竟之梦。这也是斯科塞斯对自己的告慰,对于电影人,纵然青春不再、繁华落尽,银幕上的光影是永恒的。《雨果》中无数次出现钟表的意象正是在讲述:电影是雕刻时光的工具,让美好的光阴和人生凝驻。在细节上,片中一些场景重现着默片时代特有的风韵。如火车站里的追逐和雨果悬在大钟上的惊险场面,将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最古老的风格糅合在一起,而后观众会发现属于电影本性的特质是经久不衰的。正如片中梅里爱翻动雨果的笔记本,图画连缀在一起形成的动态,正是电影缘起的原理:视觉暂留产生的视觉幻象,自那以后,人们追随着这幻象直到今天。

影片《雨果》的结尾处,饰演法国传奇电影制片人的本·金斯利,向观众道出“和我寻梦吧”。简单几语却紧扣该片的思想主题——这场由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导演的个人首部3D影片。片中穿插着饱满的视觉冲击,通过小男孩那满是荆棘的寻梦之路将影片娓娓道来,诠释出电影的影响力与奇迹。[363]作为一封写给电影的情书,《雨果》一片看似松散的叙事,从雨果的机械梦,到梅里爱的电影梦,却以最曼妙的音乐、完美的3D视觉效果和精细的场面制作绘制出一场真正的电影梦。

撰稿:杨筱珺 2012级硕士研究生

指导老师:田卉群 教授

附录

《雨果》上映时间一览表(主要国家/地区):

(数据来源:时光网)

《雨果》提名及获奖纪录:

第84届(2012)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

最佳摄影 罗伯特·理查德森 Robert Richardson

最佳艺术指导 丹特·费雷蒂 Dante Ferretti,Francesca Lo Schiavo

最佳音响效果 Tom Fleischman,John Midgley

最佳音效剪辑 Eugene Gearty,Philip Stockton

最佳视觉效果罗伯特·莱加托Robert Legato,乔斯·威廉姆斯Joss Williams,Ben Grossmann,Alex Henning

提名:

最佳影片 格拉汉姆·金 Graham King,马丁·斯科塞斯 Martin Scorsese

最佳导演 马丁·斯科塞斯 Martin Scorsese

最佳改编剧本 约翰·洛根 John Logan

最佳服装设计 桑迪·鲍威尔 Sandy Powell

最佳电影剪辑 塞尔玛·斯昆梅克 Thelma Schoonmaker

最佳原创配乐 霍华德·肖 Howard Shore

第69届(2012)美国金球奖

获奖:

电影类-最佳导演 马丁·斯科塞斯 Martin Scorsese

提名:

电影类-剧情类最佳影片

电影类-最佳电影配乐 霍华德·肖 Howard Shore

第65届(2012)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

获奖:

电影奖-最佳音效 Philip Stockton,Tom Fleischman,Eugene Gearty,John Midgley

电影奖-最佳艺术指导 丹特·费雷蒂 Dante Ferretti,Francesca Lo Schiavo

提名:

电影奖-最佳导演 马丁·斯科塞斯 Martin Scorsese

电影奖-最佳摄影 罗伯特·理查德森 Robert Richardson

电影奖-最佳服装设计 桑迪·鲍威尔 Sandy Powell

电影奖-最佳剪辑 塞尔玛·斯昆梅克 Thelma Schoonmaker

电影奖-最佳特殊视觉效果 Alex Henning,Ben Grossmann,罗伯特·莱加托 Robert Legato,乔斯·威廉姆斯 Joss Williams

电影奖-最佳原创音乐 霍华德·肖 Howard Shore

电影奖-最佳化妆&发型 Jan Archibald,Morag Ross

第2届(2012)北京国际电影节

提名:国外展映单元

第38届(2012)土星奖

获奖:最佳艺术指导 丹特·费雷蒂 Dante Ferretti

提名:

最佳奇幻电影

最佳男主角 本·金斯利 Ben Kingsley

最佳年轻演员 阿沙·巴特菲尔德 Asa Butterfield

最佳年轻演员 科洛·莫瑞兹 Chloe Moretz

最佳导演 马丁·斯科塞斯 Martin Scorsese

最佳编剧 约翰·洛根 John Logan

最佳服装 桑迪·鲍威尔 Sandy Powell

最佳剪辑 塞尔玛·斯昆梅克 Thelma Schoonmaker

最佳配乐 霍华德·肖 Howard Shore

参考文献

杨蕾:《论〈雨果〉的空间叙事》,《影视艺术》,2012年第11期。

韩小磊:《电影导演艺术教程》,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第326—327页。

M·巴赫金,白春仁、晓河译:《小说的时间形式和时空体形式》,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乔·福德姆:《〈雨果〉的特效制作》,《视与听》,2012年第3期。

克里斯蒂安·黑尔曼,陈钰鹏译:《世界科幻电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年。

基多·阿里斯泰戈,李正伦译:《电影理论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

乔治·萨杜尔,徐昭、胡承伟译:《世界电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

周宪:《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文艺研究》,2005年第3期。

王力思:《〈雨果〉:展示机械之大美》,《电影文学》,2013年第14期。

陈晓燕:《论电影的叙事空间及其作用——以电影〈雨果〉为例》,《电影评介》,2013年第9期。

金婕:《以〈雨果的秘密〉为例解析奇观电影》,《电影评价》,2012年第13期。

李炜:《〈雨果〉——写给电影的情书》,《才智》,2012年第34期。

《雨果》美国上映周票房:

(数据来源:Box Office:www.boxofficejo.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