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彼得·雨果的当代摄影研究

彼得·雨果的当代摄影研究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雨果的作品受到南非摄影师大卫·戈德布拉特的影响,将纪实摄影和艺术表达相结合,以非洲人为拍摄对象,表现了在非洲,南非的社会经济体制下,人们遇到的社会问题和精神状态。雨果在这组作品里主要拍摄的是南非患有白化病的黑人。雨果的另一组作品《鬣狗及人》。彼得·雨果以肖像的方式,把目光停留在非洲的社会、历史、文化、政治等问题上。

彼得·雨果的当代摄影研究

彼得·雨果1976年出生于南非约翰内斯堡,曾在开普敦的电影行业工作了两年,之后,来到意大利特雷维索市的法布瑞卡研究中心,学习摄影与传媒。雨果的作品受到南非摄影师大卫·戈德布拉特(David Goldblatt)的影响,将纪实摄影和艺术表达相结合,以非洲人为拍摄对象,表现了在非洲,南非的社会经济体制下,人们遇到的社会问题和精神状态。

雨果最初的一组系列作品《南非肖像》(2003-2006)表现的是有关南非的种族问题。他所拍摄的这些人物中,有白化病人、盲人和老年人。他所选择的这些模特,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以南非的社会问题为基点,通过拍摄这些人的肖像表达了对南非社会问题的关注。白化病是一种因遗传导致的黑色素缺乏,而使皮肤、眼睛、眉毛、头发都会变白的疾病。雨果在这组作品里主要拍摄的是南非患有白化病的黑人(图2-8)。

在南非,长期以来就有白人与黑人之间的种族与肤色的社会问题存在。白人先天就有着种族的优越感,无论是在就业,还是社会地位方面均如此。黑人则处于社会的底层,受到歧视与社会不公的对待。雨果关注这些患有白化病的南非黑人,从肤色的角度来探讨肤色所带来的社会身份问题。例如,当一位黑人的肤色由先天的黑色因病而转化为白色后,我们的社会该如何看待他们呢?

图2-8 南非肖像 2003-2006

图2-9 鬣狗及人 2005-2007(www.xing528.com)

他们处于一种模棱两可的尴尬境地,既不被白人接受,也不被黑人看作是他们的一员。很多黑人认为这些患白化病的黑人是被诅咒的,邪魔附体才导致他们这样的肤色特征。雨果以这些白化病人、盲人和老人为模特,以正面肖像的角度、简单的布光及没有经过化妆或服饰上的装扮,只以他们自然的面貌出现在镜头里。这种自然的肖像力量,就已经使作品充满了现实的力量。他关注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南非整个患有白化病的这样的特殊人群。雨果没有用一种悲天悯人的或是人性关怀的角度去表现这样一个特殊群体,而使用直接的摄影方式,体现了这一肤色和种族社会问题的存在。

雨果的另一组作品《鬣狗及人》(2005-2007)。这组作品表现的是尼日利亚游走于大街小巷的边缘表演者与他们的鬣狗的故事(图2-9)。雨果很早就听说这些表演者通过在野外捕获鬣狗,将其驯化,从而和人在一起表演赚钱的传闻,但他一直没有机会接触到这些边缘团体。经过努力,他最终在尼日利亚的乡村街头找到了这些表演者。这些表演者以家庭或朋友为群体,分散在乡村或城乡接合部,赚取低廉的表演费。

最初,这些表演团体对雨果的介入怀有一定的戒备心理,因为从来不会有人关注他们,他们就是一群社会的底层人,有着很强的防范心理。一段时间下来,雨果与他们相处得越来越融洽,这些表演者也已经习惯了雨果的存在。可以从雨果的照片里看到,表演者最初的眼神多少都有些生疏的感觉,而慢慢地照片里的眼神开始显得柔和而放松。这些驯兽者在驯化的过程中,经常被鬣狗抓伤和咬伤。通过雨果的作品,我们看到,人与兽的关系,或是以人与鬣狗、人与狒狒的方式,或是以群像的方式拍摄下来。他以乡村、立交桥,或是空旷的野外作为人物的背景。这样一群特殊的表演团体,游走在社会的底层与边缘。雨果以肖像的方式记录下在现代社会中还有着这样的生存形式,揭示出非洲社会中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除了这两组作品,雨果还拍摄了多部其他作品。《卢旺达2004种族灭绝遗迹》(2004)表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非洲卢旺达种族大屠杀的残忍场景;《葬礼》(2005)表现的是因艾滋病而死亡的黑人肖像;《法官》(2005)拍摄的是黑人法官戴着白色的发套、穿着大红色衣袍的肖像,以此来看待南非在白人殖民统治下所遗留下来的法律系统;《Messina/Musina》(2006)以南非这一特定的地区为表现对象,拍摄了在南非历史上这一曾经的金矿被开发后遗留下的人们——黑人与白人的生活状态。彼得·雨果以肖像的方式,把目光停留在非洲的社会、历史、文化、政治等问题上。虽然关注的是社会现实,但他并非以新闻纪实的方式表现这些主题,而是利用传统的肖像摄影,并结合了当代摄影的表现形式,用鲜活的、具有强烈真实感的影像拍摄了非洲大地上人们的生存与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