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善者似犹畏邻居,得道之表现为似进非进、似退非退的状态

善者似犹畏邻居,得道之表现为似进非进、似退非退的状态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15章“古之善为道者……犹呵其若畏四邻”是说,古代那些善于为道的人,就像犹那样似进非进,似退非退,好像害怕邻居一样。唯其如此,才能与“道”相合,才能称得上是“善为道者”。庄子所说的“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那种似进非进、似退非退、在进退之间来回游移的状态,而这正是得“道”的表现。

善者似犹畏邻居,得道之表现为似进非进、似退非退的状态

在“尤”字条中,我们提到“肬”“疣”“优”等字,这些字都带“尤”旁,其中的“尤”都是既表声音,又表示意义,有“不同”“奇异”“祸患”的意思。

“犹”字也带“尤”旁,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意思?对不起,这个还真没有。“犹”的繁体字作“猶”,而以“猶”为“犹”也是汉字简化以后的结果,和“尤”一点儿关系也没有。

古文中的“犹”

“猶”,《说文》解释说:“玃属,从犬,酋声。一曰陇西谓犬子为猷。”《尔雅·释兽》中说:“犹如麂,善登木。”

总之,“猶”带“犭”字旁,其义是应该和猴子、狗有关系的;至于“酋”,正如《说文》所说,那是纯粹的声符了,与字义没有关系。

猴子也罢,狗也罢,有什么特点呢?胆小,或者说机警。见了陌生人,一副怯生生、警惕的样子。拿根香肠在它眼前晃悠,它想吃,不住地往前凑凑;但又弄不清你的意图,又害怕地往后退缩。总是这样小心谨慎地、迟疑地、试探性地进一步、退两步,似进非进,似退非退,在进、退之间来回游移。

“犹”在《老子》中出现6次,都可以理解为名词状语,其义都由“犹”这种动物本身的特点而来,“像狗(猴子)似进非进,似退非退”的意思,颇具画面感,很生动,很形象!

第15章“古之善为道者……犹呵其若畏四邻”是说,古代那些善于为道的人,就像犹那样似进非进,似退非退,好像害怕邻居一样。“善为道者”为什么要这样呢?(www.xing528.com)

因为“道”也是这样的。如第4章说“道盅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第40章说“明道如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类……”,其中的“似”“象”“如”所表达的状态和“犹”是一样的。

既然说某种东西是“象”“似”,那就还有不象、不似的地方,是介于此与彼、是与非等两极中间的一种状态。“道”是这样,那么“为道者”也应该这样。唯其如此,才能与“道”相合,才能称得上是“善为道者”。

庄子·山木》中记载: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长得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动手去砍伐。问他们是什么原因,伐木人说:“这棵树没有什么用处。”庄子因此感叹道:“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啊!”

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以款待庄子。童仆问主人:“有两只鹅,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该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

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天遇见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家的鹅,却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先生,要是换作你,你将成材还是不成材呢?”

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乎大道却并非真正与大道相合,因此仍然不能免于拘束与劳累。至于能顺应自然而自由自在畅游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既没有赞誉,也没有诋毁,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蜇伏,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而不偏执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却,以顺应自然为法则,悠然自得地生活在万物的初始状态,役使万物而不被万物所役使。这样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和劳累呢?”

庄子所说的“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那种似进非进、似退非退、在进退之间来回游移的状态,而这正是得“道”的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