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层公务员手记:读书之学问

基层公务员手记:读书之学问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读书的学问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报刊、网络、电视上的海量信息所包围,身处其中,应接不暇,泥沙俱下,难辨真假优劣。学而不思则罔,如何读好书,看好报,采取科学的方法来学习,达到理想的目的和效果,就成了一门学问。读书应当博而精。“临渴掘井”,绝非读书治学之道。

基层公务员手记:读书之学问

读书的学问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报刊、网络、电视上的海量信息所包围,身处其中,应接不暇,泥沙俱下,难辨真假优劣。人生短暂,犹如白驹过隙,用“一瞬”形容并不为过。人的能力也极为有限,只不过有大小区分而已。人生有限,知识无涯,如何在有限的人生里,汲取到有用的知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学而不思则罔,如何读好书,看好报,采取科学的方法来学习,达到理想的目的和效果,就成了一门学问。

读书应当博而精。人们形容一些人读书看报是“读书读个皮,看报看个题”,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其实,这也是获取知识的捷径和方法。有句行话叫“题好一半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标题就决定了这篇文章成功的一半。试想,一个标题都起不好的文章,能有好的内容吗?对于一篇文章,从头至尾,一字不落地浏览一遍,即为通读,又谓全读。有目的,有选择,有重点地去读,叫选读。认真反复地读,叫精读。选读和精读,是获取知识的捷径。通常情况下,随用急读,也不乏急用先读。学习有如吃饭,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要比吃得多的人更健康,所谓“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同样,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学习很多的人,而是读了有用书的人。就如培根所说:“有些书可供一尝,有的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也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它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的几部不多的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于自己工作和学习有帮助的,要有针对性、有重点地选读,而无关紧要的内容,了解一下,当“知道分子”即可。

读书要善于思考置疑。辛弃疾在《西江月·遣兴》中写道:“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尽信书不如无书。置疑不是目的,置疑不是盲目地怀疑一切,而是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一个过程。每个作者的见识阅历和好恶不同,加之受时代的局限,看待问题难免有失偏颇,这就需要我们用心思考,用正确的思维和方法,去筛选精华还是糟粕,判断真实还是粉饰,甄别正确还是错误。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悟。”对书报中提供的信息,如果不假思索地全盘接收,就丧失了自己的思想与判断力,比不读更为有害。比如,手中一份报纸又厚又沉,拥有很大的信息量,如何去判断取舍?这就需要一双慧眼。对时事新闻,要透过现象去辨别本质;对社会新闻,要透过事件去思考当事人背后所折射的不同人生以及不同的人文环境;对娱乐新闻,大可用娱乐的眼光一笑置之。有如乾隆江南时见千帆竞发,笑问身边人:“江面人行着几艘船?”有智者答:“两艘,一为名来,一为利往。天下事莫不如此。”这就是人生的智慧。只有善于思考,勇于置疑,书本上的知识才能为我所用,用他人的知识,丰富自己的人生。(www.xing528.com)

读书要勤于笔记。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在我们身边,有些人确实读了不少书,但如过眼云烟,读过即忘,不甚了了,真正应用起来,捉襟见肘,苦思冥想而不可得。“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读书笔记,有利于纠正急于求成,一目十行,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式的读书陋习,迫使自己慢读,细读,精读,帮助思考,加深理解,促进消化吸收;有利于“积学以储宝”,增强记忆和积累资料,录以备忘,逐步增加知识;有利于日后查找,温习与使用,免除“踏破铁鞋无觅处”之苦;还有利于提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和本领。有了各种各样的笔记,便于治学,开展研究,做到需要资料时呼之即出,招之即来,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没有“养兵千日”的充分准备,就不可能有“用兵一时”取得胜利的绝对把握。“临渴掘井”,绝非读书治学之道。

书海无涯,精力有限。立直轩,终无曲形。选择适合自己的书,运用最佳的读书方法,则读书必然成为获取知识的捷径,助你踏上成功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