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冷漠的人和呼救的挚爱:《爱用一生的心理课》的教导

冷漠的人和呼救的挚爱:《爱用一生的心理课》的教导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的确,为什么刘大妈这个活雷锋也会和围观者一样冷漠呢?所谓“旁观者效应”,是指在紧急情况下由于有他人在场而没有对受害者提供帮助的情况。凯帝小姐于1964年被一个强奸杀人犯用刀捅死。在引起一位邻居的注意后,杀人犯逃离现场,十分钟后重回现场并继续捅凯帝小姐直到她死亡。心理学启示心理学家对“旁观者效应”作出解释,并不是给我们一个冷漠的理由,而是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行为。

冷漠的人和呼救的挚爱:《爱用一生的心理课》的教导

在上个世纪,人们一提到“雷锋”二字就会竖起大拇指,并以雷锋为学习的榜样,然而,现代社会,我们发现,人们会对助人的这一行为不屑甚至是鄙夷,对此,我们是不是该彻底反思一下呢?

在邻居朋友眼里,刘大妈就是个活雷锋。平日里,看到别人需要帮助,她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然而,就在上周末,刘大妈却对助人这一行为产生了怀疑之心。

那天,刘大妈上菜市场买菜,在一个菜摊处,刘大妈看见好多人围在一起,她走过去凑热闹,她看见一个老人倒在地上,看样子是骨折了,刘大妈心想,怎么人们都这么冷漠,都不去帮帮他呢?于是,她赶紧走上前去,但此时,她停住了脚步,她看了看周围的人,大家也都和她一样,四处张望,最终,刘大妈还是没有把老人扶起来。

一路上,刘大妈心中像倒了五味瓶一样,回到家,她瘫坐在沙发上,她反思:平时的那个活雷锋去哪儿了?我怎么变得这么冷漠?

的确,为什么刘大妈这个活雷锋也会和围观者一样冷漠呢?其实,这是“旁观者效应”在起作用。所谓“旁观者效应”,是指在紧急情况下由于有他人在场而没有对受害者提供帮助的情况。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与在场旁观人数成反比,即旁观人数越多,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小。

凯帝案例一直被视为“旁观者效应”的经典案例,但是其实这个案例被过度渲染或是错误引用了。凯帝小姐于1964年被一个强奸杀人犯用刀捅死。根据报道,这个过程长达30分钟。在引起一位邻居的注意后,杀人犯逃离现场,十分钟后重回现场并继续捅凯帝小姐直到她死亡。报纸报道38位目击者目击了凶杀过程,但是没有一个人出来阻止或者打电话报警。这在当时引起了社会上很大的轰动。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那么冷漠呢?根据心理学家分析,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1.社会抑制作用(社会比较理论)

社会上每一个人对所发生的事情都有着一定的看法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但每当有其他人在场时,个体在行动前就比无人在场时更加小心地评估自己的行为,把自己准备做出的行为和他人进行比较,以防出现尴尬难堪的局面。比较结果当他人都不采取行动时,就会产生对个体利他行为的社会抑制作用。

2.社会影响结果(从众心理)(www.xing528.com)

一个人不仅会以他人看法来评估某一情境,而且在行为举止方面也倾向于模仿他人行动。这种情况在特殊情况下更为突出。个体在面对紧急情况下,即使意识到有责任上前帮助,但若别人没有行动的话,个体往往会遵从大家一致的表现。

3.多数人忽略

他人的在场和出现影响了个体对整体情境的认知、判断和解释,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对自己陌生的情况进行判断。人们既缺乏对行为措施的心理准备也缺乏对行为的信息资料。因此每个人都试图观察在场每个人的行为资料以澄清事情的真实、自己的模糊认识。从他人行为动作中寻找自己行为的线索和依据。

4.责任扩散

案例中的刘大妈之所以没有对老人伸出援助之手,其实就是从众心理。假如当时就刘大妈一个人,她肯定会责无旁贷。在只有她一个人的情况下,如果她不出手帮助,她会产生羞愧感,而众人都在的情况下,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是大家的,造成责任分散和冷漠的局面。

当然,还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对举止失措的担忧。在任何紧急事态中,为了作出反应,就必须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停下来,去从事某种不寻常的、没有预料到的、超出常规的行为。在一个人时,他可以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但由于其他人的在场,他会比较冷静,观察一下其他人的反应,以免举止失措而受到嘲笑。

心理学启示

心理学家对“旁观者效应”作出解释,并不是给我们一个冷漠的理由,而是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行为。我们都是生活在一定的集体和社会群体中,当别人需要帮助时,千万不要犹豫,请立即伸出援助之手,也许有一天,你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