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安花尽览:唐史十二讲

长安花尽览:唐史十二讲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讲一日看尽长安花——科举制漫谈“夙驾送举人,东方犹未明。自谓出太早,已有车马行。骑火高低影,街鼓参差声。”第五讲一日看尽长安花唐朝科举考试的时间规定也较为宽松,如果考生白天没有答完试卷,可以延迟至深夜,以三条木烛燃尽为限。隋建立后,废除了九品中正制。隋炀帝时期,设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正式设立。

长安花尽览:唐史十二讲

第五讲 一日看尽长安

——科举制漫谈

“夙驾送举人,东方犹未明。自谓出太早,已有车马行。骑火高低影,街鼓参差声。”

——白居易《早送举人入试》

清晨的长安,一片寂静,早春时节,天气依然寒冷,树枝上积雪依稀可见,街道冷清,行人寥寥,大部分居民还在睡梦中。宁静的上空,“咚咚”地鼓声渐渐响起,坊门轻轻开启,数辆马车从远处驶来,穿过坊门,向尚书省礼部贡院方向驶去。

今天是唐朝一年一度科举省试的日子,是数千读书人跃龙门的好日子。礼部贡院外早已是严兵把守。贡院四周墙上荆棘丛生,门口胥吏守卫森严。举子们纷纷下车,从车内取出自备的考试用品:照明用的脂烛、取暖用的木炭、饮食用的器具和写字用的水墨等。进入考场时,举子须首先在入口处排队接受检查,由于携带物品众多,只好手提肩扛,样子颇为狼狈。胥吏仔细核对考生证件,以防有人冒名顶替,并搜查考生身上是否夹带违禁物品,经确认合格后,举子方可进入考场。检查过程中,稍有问题,胥吏便大声呵斥,使许多举子心中甚是不快,日后写了不少诗作来发泄不满。

进入贡院,院内阶前设有香案,主考官和举子对拜,以示国家对读书人的尊重。贡院内的设备较为简陋,每个考生仅铺薄席一张,席地而坐,而且要在贡院房廊下停留数十个小时,加上正月天气依旧寒冷,整个考试过程相当辛苦。如果不幸再遇上雨雪天气,考试就更加难挨。这些举子无疑是国家未来的栋梁,让他们在飞黄腾达前经此磨难,也是对他们意志的考验。(www.xing528.com)

唐代考生在考场内的行动相对比较自由,因为唐朝是科举制的草创时期,很多制度尚未完善,相比后代,各项规定较为宽松。考场内,有考生在墙上题诗的,也有人因考试物品没带够向周围人借东西的,还有考生直接向主考官献诗诉苦求助的。如唐朝举子刘虚白就曾在考场向其主考官献诗。刘虚白应举二十多年,屡试不中,某年考试恰是早年同窗裴坦担任主考官。第一场考试结束时,他便急忙献诗给自己的老同学,《与恩地旧交》写道:“二十年前此夜中,一般灯烛一般风。不知岁月能多少,犹著麻衣待至公。”大意是:老同学啊,二十年前咱们一起参加考试,时光荏苒,二十多年过去了,考场的一切和当年一模一样,不同的是,你已变成高高在上的数千举子的主考官,而我还是穿着白色麻衣的一事无成的普通考生(当时参加科举的考生都习惯穿白色麻布袍衫)。人生如白驹过隙,能有多少春秋,这么一直考下去何时是尽头,我在等着老同学你帮忙啊。裴坦念及同窗之谊,倒也鼎力相助,刘虚白如愿高中,结束了自己苦难的考试生涯。

第五讲一日看尽长安花唐朝科举考试的时间规定也较为宽松,如果考生白天没有答完试卷,可以延迟至深夜,以三条木烛燃尽为限。“白莲千朵照廊明,一片升平雅颂声”。夜凉如水,千盏烛灯,似朵朵盛开的白莲,映照着正在奋笔疾书的举子。麻衣如雪,数千举子,十年苦读,只为今朝。

科举是隋唐以后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科”指科目,“举”指选拔,“科举”即分科取士的意思。国家按照不同的人才需要,设立不同的科目,考核不同的内容,选拔各类人才。

科举制从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察举制发展而来,萌芽于南北朝后期,初创于隋,形成于唐,完善于宋,鼎盛于明清,历经一千三百余年,于1905年被废。

隋朝是科举制的草创时期。隋建立后,废除了九品中正制。隋文帝开皇七年(587)正月,正式设立常举,当时常举的科目主要有秀才和明经两科。隋炀帝时期,设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正式设立。但隋朝历时短暂,科举制在唐代才真正地建立和发展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