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战后日本文学史述评-战后日本文学史论

战后日本文学史述评-战后日本文学史论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语言至上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在日本的表达,它秉承西方后现代的语言转型,把西方文学的表达方式生搬硬套到日本语言中,使语言不再负载沉重的意义,缺乏明晰的主题,而变成一种不断超越游戏规则的游戏,笔端常有不测,诘屈聱牙,甚至不合文法。吉冈实是这个诗派的始作俑者,被认为是非常坚定的语言至上主义诗人。

战后日本文学史述评-战后日本文学史论

上世纪50年代兴起于日本诗坛的语言至上主义,并非一个有组织的文学团体,而是某一时期由风格相近、一脉相承的诗人形成的风格流派。在日本诗坛,除以师承关系、主体风格和主张相似形成的流派,更有以诗人相对集中的聚居活动或以同仁刊物形成流派。语言至上主义对诗歌可能性的探索深怀迷恋,对传统诗歌样式进行特立独行的颠覆——作为当代语言实验最偏激的挑战者,把写作变成一次“反诗歌”的修辞游戏,很快在把西方当作现代化,包括诗歌现代化的标准和追随新流派的敏感青年中间引起较大反响,在70年代风行一时。由于文化差异,日本的读者接受它还有待一个过程。

语言至上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在日本的表达,它秉承西方后现代的语言转型,把西方文学的表达方式生搬硬套到日本语言中,使语言不再负载沉重的意义,缺乏明晰的主题,而变成一种不断超越游戏规则的游戏,笔端常有不测,诘屈聱牙,甚至不合文法。其特点是没有中心思想和完整的结构,反修辞,一任语言漫无边际地游走。在一派朦胧的无意识中,把脑子里涌现出来的东西转化成语言,成了连日本人都难以理解其真正含意的蹩脚话,使日语的深刻内涵和深邃底蕴荡然无存。写这种诗的代表人物,有1960年前赢得诗人名声的那珂太郎、中江俊夫、大冈信、吉冈实、入泽康夫和1960年后进入诗苑的天泽退二郎、铃木志郎康、冈田隆彦、吉冈增造、涩泽孝辅、加藤郁乎等人。

吉冈实是这个诗派的始作俑者,被认为是非常坚定的语言至上主义诗人。吉冈早于战前即已写诗,是上个世纪30年代的现代派诗人。1958年出版第三本诗集《僧侣》后才引起诗坛注目,1959年获H氏奖后一举成名。在日本,他的诗被认为相当难懂,但在青年中拥有大批读者。他的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极为另类,唯一能理解它的线索便是诗的题目和筱田一士的《关于语言的三个断章》(1959)以及《关于语言》(1959)等该派的代表诗论。筱田一士的《关于语言的三个断章》和《关于语言》,对吉冈实的思想和审美观念的发展轨迹做了系统而严密的阐述和论证,其主要论点是主张语言的多义性。他认为,一个词不能只有一个固定的意思,即使一个字也有多义,人们常常根据一句话引出新义。语言的多种意义,或者叫作意思的暧昧,是语言同人们发生联系那一瞬间所必然产生的本质部分。诗人通过语言形成形象世界,这时,他自觉或不自觉地适应了自己写诗的才能,利用语言这种多义性。(www.xing528.com)

那珂太郎在《为讲座而作的笔记》中写道:“构成作品的因素,不是作者的个性、经验、思想和感情,作者只能根据超然存在的语言创作。”“诗根本就不存在所谓主题,只能说写诗这件事本身才是主题。所谓写诗,不过是随着语言的脉搏活动,因而,这时涌现的语言所显示的事物就是主题。”

这个流派的作品,以这样一种颇具实验型的语言风格为载体,因形式奇异而产生吸引力,因陌生而带来新鲜感,刚出现确实使人们“耳目一新”。批评界指出,他们受到了60年代初介绍到日本的美国“垮掉的一代”诗人艾伦·金斯伯格、费林格梯、杰克·克鲁亚克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