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西陵的陵寝机构名称的变迁

清西陵的陵寝机构名称的变迁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朝灭亡后,陵寝机构的性质变了,名称也进行了改变。事后,这个人回村向人们讲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并向人们建议将陵寝机构的名称进行改变。

清西陵的陵寝机构名称的变迁

19.陵寝机构名称向村庄名称的改变

清西陵附近的村庄名称随着时代变迁,经历了从陵寝机构名称向村庄名称改变的过程。

清西陵建成后,设立了一整套陵寝管理机构,在这些机构中设置相应的八旗人员从事陵寝的各项管理事务,陵寝机构的名称根据这一机构所从事的工作性质来确定,如判署文案、从事祭祀礼仪的机构就叫做礼部,负责陵寝护卫工作的机构就叫做八旗等。这些机构中的人员,守卫泰东陵的八旗士兵就居住在泰东陵八旗营房。这些机构中有的是一个机构独立形成一个营房。有的则是一个营房内几个陵寝机构同时存在,如现今的凤皇台村过去就有泰东陵八旗、泰东陵礼部、泰东陵工部、西陵承办事务衙门四个机构组成。每一个营房的建筑部局都十分规格、严谨,外围是用毛石或城砖垒砌的围墙。围墙中间开二座单檐硬山顶的门作为出入的门户,每座营房根据方向不同开门的方向也不同。有的开东门和南门,有的开南门和西门,有的开北门和西门。围墙内是整整齐齐的街道和院落,院落有座北朝南的,如八旗营房均为此种。有座东朝西的,有座西朝东的,这两种方向的均为内务府营房,其宅院都朝向所负责的陵寝。住房的面积根据房主人的地位由前向后排列,品级高的住在前排,面积较大,共一亩三分,品级低的住在后排,面积较少,为兵丁和包衣住房。这些人员的生活费用按月由清政府支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吃俸禄”,或称“官银子打米”。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www.xing528.com)

清朝灭亡后,陵寝机构的性质变了,名称也进行了改变。原因是民国九年改村誌,那时还有一段真实的故事。民国时期,满族人没有了从前的俸禄。生活没有了依靠,要凭自己的双手去劳动、去创造,有时甚至要到外地做工以谋生。有一天,原泰陵内务府的某人准备外出时遇到一名军阀官员,军阀官员查问此人“干什么去?”这个人回答说:“我出去找点事情做,”又问:“你是什么人?”回答说“我是旗人。”军阀官员不懂“旗人”是什么含义而误解了,便恼火地说:“老爷我才骑马,你敢骑人。”这个人赶忙解释说:“我不是骑人,我是在旗”,军阀官员听后气急败坏地说:“你还敢再骑,给我打。”这样,官员手下的士兵将这个清朝的贵族人士痛打了一番。事后,这个人回村向人们讲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并向人们建议将陵寝机构的名称进行改变。因此,他联系周围村庄的人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商议,终于改变了原营房的名称。泰东陵内务府改名为晓新村,昌陵内务府改名为太平峪,泰陵八旗改名为临华村(后划归太和庄村),泰妃园寝八旗改为仁义庄(后划归南百泉),昌西陵礼部改名为龙山庄,慕东陵八旗改名为里仁庄,慕妃园寝八旗改名为华新庄,后来龙山庄、里仁庄、华新庄合并为龙里华……原泰妃园寝内务府改名为“忠义村。”这个村名是由原四品官员尤润坡所定,并做西南两门楹联;西门:村落新成仍是当年梓里,禾蔴逐植居然今日桃园。南门:远水依山无异伊颖之地,耕田凿井同游熙皞之天。

每个营房都有两个门,其中一座门是喜门,为婚嫁喜庆等事出入之门户;另一座为丧门,为丧葬之事时出入的门户。目前,有些村庄仍可看到当年陵寝机构营房的迹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