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共和国不会忘记:印象中的北京知青

共和国不会忘记:印象中的北京知青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共和国不会忘记——印象中的“北京知青”(代序)祁玉江初次听到“北京知青”这个尊称是在我十一二岁的时候。上初、高中时,听到来延安插队最有名的北京知青是孙立哲。因此,子长未安排北京知青插队。随后,志丹县委、县政府在全国政协礼堂召开了“志丹县推进率先跨越发展在京座谈会”,原在志丹插队的一些北京知青也应邀参加了会议。2009年夏季,部分在志丹插队的北京知青应邀回访志丹。对于他们,共和国不会忘记!

共和国不会忘记:印象中的北京知青

共和国不会忘记——印象中的“北京知青”

(代序)

祁玉江

初次听到“北京知青”这个尊称是在我十一二岁的时候。那时我正在上小学二三年级。那阵儿也是包括我的家乡在内的陕北地区农村农民生活最为苦焦的时期。一家八九口人无论如何精打细算,却怎么也解决不了吃饭问题。无奈之下,我的母亲便带了我的大哥、三弟、四弟和小妹走了“南路”,到远在延安、安塞我的舅舅、姨姨家“托嘴”(即混一碗饭吃),将父亲、二姐和我留在家中苦度日月。时间大约是在1969年冬到1970年春。

几个月后,母亲领着兄弟姊妹们从“南路”回到家中后,带回来许多新鲜事儿。记忆最深的就是母亲所说的他们在安塞县沿河湾公社杨家沟村我四姨家住的时候遇到“北京知青”的一些情况。说这些十六七岁的男女娃娃,从遥远的北京来这里插队,将麦苗误认为韭菜;压根儿就不会也不敢走山路,每每遇到那些羊肠小道,一群“知青”便手挽着手,有的甚至蹲在地上,心惊胆战地慢慢挪动;到了过年过节的时候,一群知青又相互抱头痛哭,思念起亲人来。……母亲所讲的这些情景,使人很是好笑又十分心酸。也是从那时起,我便知道了“北京知青”这个概念,并由此产生了敬佩之情!

上初、高中时,听到来延安插队最有名的北京知青是孙立哲。印象中,当时孙立哲在延川县官庄公社插队。他利用从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当了赤脚医生,倾心尽力地给缺医少药的乡亲们看起病来。最使人感动的是,那时乡村医疗条件很差,他自己又没有动过手术,但是在农民群众患了阑尾炎、肠梗阻、胃穿孔等急性疾病,来不及送往县医院的危急关头,他大胆尝试,毅然给患者开起了刀、动起手术,挽救了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受到了乡亲们的衷心爱戴!一时成为北京知青中的新闻人物,大名远播。另一位是同样在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的北京知青兼大队党支部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他组织领导农民群众,大办农村沼气,解决了乡亲们的照明、做饭问题,其先进经验在全区(延安地区)乃至全省得到推广,也成为在延安插队的北京知青的佼佼者。这些又使我对北京知青的认识大大地加深了一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子长是延安地区14个县(宜君县当时还是延安地区的一个县,未划归铜川市管辖)中生产最为落后、农民生活最为困苦的县。因此,子长未安排北京知青插队。记不清是1975年上高中的时候,还是1976年高中毕业回村当民教的日子,我无意中碰到了一本书——《知识青年在延安》,内容是选登在延安各县插队的北京知青所写关于生产生活方面的体会文章,其中延安、延川、延长、宜川等县选登的较多,而洛川、富县、黄陵等县选登的较少一些。我向来热爱文学,嗜好读书,因而便爱不释手地仔细读了起来。书中每篇文章都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不仅使我对北京知青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对我思想觉悟和写作水平的提高也是一个极大的启迪。

几经周折,转眼20多年过去了。1997年10月我被调往宝塔区(原延安县)政府工作,而且一干就是近10个年头。因工作关系,在区上接触到了一些仍留在当地的北京知青,其中有的因国有企业改制下岗,生活窘迫;有的仍在基层一线工作,长期进不了城,给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与地地道道的农民差不了多少;有的则因疾病缠身,高昂的医药费多少年报销不了;更有甚者,仍在为自己的工作调动、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问题而四处奔波。出于对北京知青的崇敬之情,我按照自己所分管的工作,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尽可能地给予关心照顾,帮助他们解决了不少困难和问题。2006年7月我调到志丹县委工作后,又接触到了仍留在志丹工作的5名北京知青。此时,他们都已经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了,生活较为困难,基本上处于弱势地位。我抽出时间,专门召集他们开会,听取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汇报,同样给予了尽可能的帮助和照顾。没想到本该属于我正常的工作和应尽的职责,却深深地打动了他们,赢得了他们的高度信赖和衷心拥护,其中不少成为彼此要好的朋友。(www.xing528.com)

2008年夏,志丹县打造的大型陕北民歌舞剧《挂红灯》在北京解放军剧院演出两场,我也随同前往。演出期间,邀请了北京许多领导和知名人士前来观看,其中就有不少北京知青。看了演出,他们个个激动不已,那种对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难以言表。随后,志丹县委、县政府在全国政协礼堂召开了“志丹县推进率先跨越发展在京座谈会”,原在志丹插队的一些北京知青也应邀参加了会议。听了县上的工作汇报,他们对志丹的发展变化十分欣慰,讲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无不体现了对第二故乡的怀念和关切之情。

2009年夏季,部分在志丹插队的北京知青应邀回访志丹。短短的两天,他们在县上有关领导的陪同下,下乡镇、进村户、访亲友、探故居。当他们看到翻天覆地变化了的新志丹,看到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个个欣喜若狂,交口称赞,有的甚至激动得流下了泪水!

是啊,在那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环境下,28000多名北京知青,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伟大号召,远离首都北京,远离日夜厮守的亲人们,怀着一颗颗火热的心,千里迢迢,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分赴各县插队,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经过艰苦生产生活的磨炼和考验,他们学会了做饭,学会了种田,学会了组织生产,学到了书本上没有学到的知识,不仅为当地的发展建设贡献了巨大力量,而且也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在人生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日后的成长进步、书写更加灿烂的人生篇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直至后来有的走上重要领导工作岗位,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有的成为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企业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的成为光荣的劳动模范创业先锋,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对于他们,共和国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2010年3月6日晚10时35分草草完稿于延安东关家中;

3月9日凌晨1时55分略改于志丹寝室;

3月11日下午3时20分改定于志丹宾馆会议间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