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优秀成为学习的习惯

让优秀成为学习的习惯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读书要读活——学习要讲究方法读书究竟好不好?其实,读书只是学习的一种手段,并无好坏之分。但读书却有死活之别:死读书只能把人变成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只有活读书、读活书的人,才能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同样是读书,会读的人越读越聪明;不会读的人却死抱书本,越读越傻,最后不免要当一辈子的“书奴”。在学习的过程中,联想能使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这是孔夫子的学习方法。

让优秀成为学习的习惯

读书要读活——学习要讲究方法

读书究竟好不好?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

说好的人认为:读书可以明智,长知识;说不好的人却坚持认为:百无一用是书生,很多人都是读书读傻的。

其实,读书只是学习的一种手段,并无好坏之分。但读书却有死活之别:死读书只能把人变成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只有活读书、读活书的人,才能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所谓“读活书”,就是把书里的知识变成自己手中的工具。在读书过程中增长聪明才干,这样的读书才是真读书。

但是千百年来,也出现过一些“死读书”或“读死书”的“书奴”。他们迷信书本,食古不化,人云亦云。这样,虽然他们书读了不少,但却不能学以致用,到头来还是一事无成。比如,南北朝时的陆澄,就是一个典型。

陆澄先生从小就好学,无论行、坐,还是食、睡,都抱着书本在啃。但可惜的很,他啃了两年的《易经》,却死活也没弄明白书中的道理;他想编写一部《宋史》,可一辈子也没有完成。像陆澄这样死读书,纵然穷其一生,又有何用?

还是人家郭沫若说得在理:“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不愧是大学者,这话说得就是透彻。同样是读书,会读的人越读越聪明;不会读的人却死抱书本,越读越傻,最后不免要当一辈子的“书奴”。

因此,我们要么不读书,要读就要真正弄懂书中所说的道理、知识,然后再把这些道理、知识用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去,这样才能算得上是真正会读书。换句话说,读书、学习要讲究方法。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兴趣法

无论干什么,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读书、学习概莫能外。有道是“好知之不如乐知之”,让人高兴的知识,谁不想学?人只要对某些知识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去理解、记忆、消化这些知识,然后掌握它。因此,学习之前,最好首先建立兴趣。

2.理解法

学习知识有点像解谜语,不知道谜底之前,自然奇奇怪怪,不知所云。可一旦理解了,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啊——自然也就掌握了。

比如学习“井底之蛙”这一成语,什么意思?不明白啊。但我们可以试着去理解它。想象一下,一只健康青蛙坐在一口深井里,眼睛直瞪瞪地望着井口发呆。而井口外面,则是白云、蓝天,井底则有青草、水、昆虫。虽然这只青蛙本身健康,不愁吃喝,然而它却呆呆的,为自己见不到外面的大好风景而发愁。(www.xing528.com)

这样一理解,“井底之蛙”的含义就非常清晰了。

3.联系法

知识并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互相联系的。就像自然界的食物链:兔吃草,而兔又被鹰或狼吃,狼又被虎吃,而鹰和虎死后,其尸体又腐败变质,供草吸收其营养成分。于是,在这几种动植物之间,就形成了一个食物链,它们就构成了互相联系的一个整体。

知识也是这样,所谓一通百通,当我们对某一事物缺乏了解和认识时,我们就可以通过与其有联系的事物侧面来认识它。

4.联想

人不是普通动物,人有思维,而联想则是人类的本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联想能使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比如你学习历史感觉书本上的年代、数字枯燥无味,但是别忘了,有些事件是和这些数字紧密联系的。因此记数字就可以与这些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记,这样就避免了数字之间的相互干扰,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起到了双重效果。

5.对比法

在学习中,两个概念或事物相似,便容易搞混淆。这时,运用对比法就容易区分。也就是说,它们相同的地方我们暂时不讲,只比较不同的地方。而这些不同的地方,就是某一事物的独特特征。理解了这些独特特征,也就抓住了这一事物的本质,从而也就能掌握这一事物的有关知识。

6.复习法

温故而知新,不亦乐乎。这是孔夫子的学习方法。

人的大脑对知识的识记是有一定规律的,教育学家们曾用遗忘曲线做了一个形象的说明,指出如果在你的遗忘之前去复习、巩固它,那它就能迅速恢复并牢固记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