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优秀成为习惯:在失败中学习

让优秀成为习惯:在失败中学习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知的人,也许撞了大运,会得意于一时,但决不能长久。如果不能及时充电,他们的失败将是必然的。中国遭受日本侵略,日本在太平洋战场最终落败在美国手里,这一切无不与科技水平有关。他通过观察,发现大多数中学生将用过的教材当垃圾扔掉,而有些颇有心计的学生却将旧教材出卖换钱。

让优秀成为习惯:在失败中学习

第九章 学习习惯:勤奋求知,不断上进

无知是一个人最大的悲剧,也是很多人遭遇失败的根源所在。无数经验告诉我们,唯有掌握更多知识,才能掌握改变命运的金钥匙。幸好,“知识是可以取得的东西,今天没有知识,明天会有;因此,任务在于学习,再学习。”莎士比亚告诉我们:知识就是我们借以飞上天堂的羽翼。

提高职场竞争力——失败皆因无知

从小到大,我们品尝了太多失败,却从不知失败的根源在哪里。

其实,失败的原因千千万,但归根到底只有一个——无知。英国哲学斯宾塞说:“我们的生活由于无知而普遍地缩短。”

这话真是一语中的!我们甚至还可以说得更绝对一点:一切失败皆因无知。这里所说的“无知”,是广义的,基本包含三层意思:

1、确实没有任何知识,也没有求取新知的意识和能力,这是绝对的无知;

2、有一定的知识,但稍有成绩后便因循守旧,不思进取,这是相对无知,无新知;

3、第三种是相对高级的无知,即有知识基础,也在不断求取新知,但努力不够,知识积累和更新的速度不如竞争对手,相对而言,也属“无知”了。

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的,是“相对无知”。

有一则成语叫“江郎才尽”,说的是南朝江淹,自幼勤奋好学,每天从早到晚都在父亲的书房里读书吟诗,只有饭后才和小伙伴玩一会儿。因此,他年纪轻轻就写出了很精彩的诗文,一时间江淹闻名遐迩,尤其是《恨赋》、《别赋》两篇,更为历代所传诵。当时文坛尊称江淹为“江郎”。

江淹后因才学超群而进宫做了官。他经常一边饮酒一边挥笔疾书,几杯酒完,几十份文件拟就,其豪情才气深得上司赏识和喜爱,曾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但是,随着官位日高,声名日盛,他逐渐自满自足,致使青年时期的文思和才华大大减退了。人们的惋惜之情、警醒之意,也只有借江淹自己《别赋》里的名句才能表达:“值秋雁兮飞日,当白露兮下时。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河湄……令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无知使我们胸怀狭窄、目光短浅,使我们安于现状、固步自封,使我们骄傲自满、松懈怠惰,一句话,使我们丧失了最可贵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七八十年代靠“胆子”,八九十年代靠“点子”,那么从此以后,则必须靠“脑子”。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结束了,我们已经进入“深水区”。这时候,潮水上涨,你如果仍然没有“弄潮”的知识,只能淹死在失败的海洋里。

不仅失败因为无知,而且从古到今,哪一桩人造灾难又不是“无知”的结果?

汉高祖刘邦以前是不读书的,而且最看不起读书人。然而,在稳坐江山后,他却告诫自己的儿子说:“我生逢乱世,时值秦始皇禁书,自己反倒高兴,以为读书没有用处了。待做了皇帝,才知道读书的重要,读书使人明白道理。由此而回想过去所做的事有许多不是。”

无知的人,也许撞了大运,会得意于一时,但决不能长久。如果不能及时充电,他们的失败将是必然的。

充实自己——知识决定命运

知识决定命运,这句真理在现代社会得到了有力的印证。

李嘉诚先生是香港首富,新近又跻身世界十大富豪之列。在一次采访中,有记者问到他如何掌控和管理他那巨大的“王国”,以及如何推动这个“王国”长久前进。李嘉诚先生掷地有声,一句话概括:依靠知识。

他毫不犹豫地告诉年轻人:“要一边做事,一边学知识、科技。我们中国有些学者,不少更是被外国大学聘请做教授的,本身都不一定是大学毕业的。”

李老先生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至今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看书。当追问他前一天晚上看的是什么书时,他说,我昨天晚上看的是关于资讯科技前景研究的书,我相信这个行业发展会非常快,未来两三年里,电影电视都可以在小小的手提电话中显示出来。我比较喜欢科技、历史和哲学的书籍,最近对网络资讯也比较感兴趣。

那么,日理万机的他又是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的呢?李老先生坦言:每天清早不到6点就起床了,打高尔夫球运动一个半小时;白天工作、开会;晚上睡觉前是铁定的看书时间。

李嘉诚之所以如此好学,只因为他懂得一个道理:知识决定命运!

由于家庭贫困,李嘉诚少年辍学,小小年纪就走上了打工之路。但环境能毁灭人,也能创造人。苦难的生活迫使李嘉诚早熟,环境也使他处处留心,抢时间勤学知识。

在李嘉诚那个年代,香港虽处战时,但科技的力量仍无所不在。中国遭受日本侵略,日本在太平洋战场最终落败在美国手里,这一切无不与科技水平有关。可以想象,进入和平年代以后,科技的作用将更为显著。

年轻的李嘉诚很早就认识到,没有知识便成就不了大事业。他首先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近期目标——利用工余时间自学完中学课程。他常常就着油灯苦读到深夜,有时经常忘了时间,以至于想到要睡觉时,已到了上班的时间。

生活的艰辛使李嘉诚的意志逐渐坚强起来,尤其在学知识方面,他更是有着顽强的毅力。他咬紧牙关勤奋学习,坚持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

尽管李嘉诚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却为无钱买教材而发愁。李嘉诚自小心性高傲,不愿受人施舍,更不愿欠下人情。因此,他没有考虑去借。然而,他工资微薄,不仅要维持全家人的生活,还要保证弟弟、妹妹的学费。他希望弟弟、妹妹不要像自己这样因生活所迫过早地辍学打工,而能够一帆风顺地读完学业。那么,他哪来的钱买书呢?李嘉诚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他通过观察,发现大多数中学生将用过的教材当垃圾扔掉,而有些颇有心计的学生却将旧教材出卖换钱。这样虽然所得甚微,但毕竟换了钱。

他猜测:既然有人收购旧书,就会有专做旧书生意的书店。然后他开始注意留心考察,结果很容易便证实了他的推断。李嘉诚于是到折旧书店廉价买些旧教材,一次只买一两种。学完之后,又拿到那个旧书店去卖,然后再用卖旧书的钱买回“新”的旧书。就这样,李嘉诚不仅学到了知识,又省了钱,真可谓一举两得。

李嘉诚后来在谈起这件事时,仍很得意,似乎那时节省几元钱比现在赚几亿元还兴奋。他说:“先父去世时,我不到15岁。面对残酷的现实,我不得不去工作,忍痛中止学业。那时我太想读书了,可家里是很穷,我只能买旧书自学。我的小智慧是被环境逼出来的。我花一点点钱,就可买来半新的旧教材,学完了又卖给旧书店,再买别的旧教材。我学到了知识,又省了钱。”

1999年,李嘉诚再次回忆起这段日子时说:“那时候,人家是求学,而我是抢学。”

从这一件小事上,可以看出少年李嘉诚已有了一些商业头脑。这可以说是李嘉诚平生的第一次生意经,当时,他仅仅14岁。

凡成大器者,聪明是其一,最重要的还是勤奋。虽然在艰辛的环境下,李嘉诚仍能积极“抢学”,充实自己的知识,十分难能可贵。与那些有充分的学习条件和充足的学习时间、却不思进取的人相比,确可显示他的与众不同。

李嘉诚学历不高,但学识很高,从这里我们可找到答案。

由此可见,无论你的学历有多高,都不要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足够多的知识,从而停止学习。你要知道,无知永远是相对的,今天的大学生,也许明天就成了文盲。所以那些有先见之明的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新知识的追求。

学习应该是一辈子的事。任何人,如果想成大事,可以没有学历,但不可没有学识。一般人认为李嘉诚、王永庆松下幸之助,甚至比尔·盖茨,都没有太高的学历,因而得出“读书无用”的结论,这显然是错误的。他们只是没有令人炫目的学历而已,其实他们学识之丰富,已超出一般高学历者甚多。

自我教育——随时随地给自己充电

一个人走出校门后,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生存。为了填饱肚子,我们一天到晚疲于奔命,慢慢的就会放弃了自己的学习。

然而很快你就会惊讶地发现,原有的知识早就老化了,而新知识却没有来得及补充。面对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你陷入了深深的恐慌之中。

这时候,给自己充电已经迫在眉睫了。就像蓄电池在使用了一段时间之后,不得不补充新的能源一样。你必须时刻寻求新的知识,来填补你日益空虚的大脑。

很多人是离开了学校之后,才知道了读书,他们还有成功的机会。不幸的是,有些人只是发出叹息,说什么悔之晚矣。

其实,学习什么时候都不会晚,晚的只是你的决心。

充电完全是一种自主的活动,你可以去学自己想学的知识。也就是说,你觉得什么对你有用,你才去学;而对你没用的知识,你就不会浪费自己的时间。而这,更有利于你在某一方面取得很快的进步。

一般而言,充电的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

独立式学习

所谓独立式学习,就是你要独立完成自学。当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得自己去想办法,拿出一些具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这对于培养你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能力都是很有好处的。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促进你为独立完成工作去学习新的技能,迎接更大的挑战。

贴身式学习

你可以在同事中找一个“师傅”,然后观察“师傅”是如何工作的,并从中学到一些新技能。在这种方式下,你就如同“师傅”的影子。

开放式学习

这主要指业余时间的学习,你可以自由地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内容。学习的内容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是管理课程,也可以是计算机编程方面的知识,或者是你感兴趣的、对工作中有用的一些知识。比如,你可以到图书馆里去自修,阅读一些与工作相关的书籍。

不管以哪种学习方式,只要能达到充电的目的,就是成功的方式。

能不能走出校门进一步学习,这与一个人的志向有很大的关系。有志者,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会放弃学习,因为他知道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就必须掌握必要的知识,他就会利用一切时间和机会去学习知识。

读书要读活——学习要讲究方法

读书究竟好不好?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

说好的人认为:读书可以明智,长知识;说不好的人却坚持认为:百无一用是书生,很多人都是读书读傻的。

其实,读书只是学习的一种手段,并无好坏之分。但读书却有死活之别:死读书只能把人变成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只有活读书、读活书的人,才能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所谓“读活书”,就是把书里的知识变成自己手中的工具。在读书过程中增长聪明才干,这样的读书才是真读书。

但是千百年来,也出现过一些“死读书”或“读死书”的“书奴”。他们迷信书本,食古不化,人云亦云。这样,虽然他们书读了不少,但却不能学以致用,到头来还是一事无成。比如,南北朝时的陆澄,就是一个典型。

陆澄先生从小就好学,无论行、坐,还是食、睡,都抱着书本在啃。但可惜的很,他啃了两年的《易经》,却死活也没弄明白书中的道理;他想编写一部《宋史》,可一辈子也没有完成。像陆澄这样死读书,纵然穷其一生,又有何用?

还是人家郭沫若说得在理:“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不愧是大学者,这话说得就是透彻。同样是读书,会读的人越读越聪明;不会读的人却死抱书本,越读越傻,最后不免要当一辈子的“书奴”。

因此,我们要么不读书,要读就要真正弄懂书中所说的道理、知识,然后再把这些道理、知识用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去,这样才能算得上是真正会读书。换句话说,读书、学习要讲究方法。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兴趣法

无论干什么,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读书、学习概莫能外。有道是“好知之不如乐知之”,让人高兴的知识,谁不想学?人只要对某些知识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去理解、记忆、消化这些知识,然后掌握它。因此,学习之前,最好首先建立兴趣。

2.理解法

学习知识有点像解谜语,不知道谜底之前,自然奇奇怪怪,不知所云。可一旦理解了,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啊——自然也就掌握了。

比如学习“井底之蛙”这一成语,什么意思?不明白啊。但我们可以试着去理解它。想象一下,一只健康青蛙坐在一口深井里,眼睛直瞪瞪地望着井口发呆。而井口外面,则是白云、蓝天,井底则有青草、水、昆虫。虽然这只青蛙本身健康,不愁吃喝,然而它却呆呆的,为自己见不到外面的大好风景而发愁。

这样一理解,“井底之蛙”的含义就非常清晰了。

3.联系法

知识并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互相联系的。就像自然界的食物链:兔吃草,而兔又被鹰或狼吃,狼又被虎吃,而鹰和虎死后,其尸体又腐败变质,供草吸收其营养成分。于是,在这几种动植物之间,就形成了一个食物链,它们就构成了互相联系的一个整体。

知识也是这样,所谓一通百通,当我们对某一事物缺乏了解和认识时,我们就可以通过与其有联系的事物侧面来认识它。

4.联想法

人不是普通动物,人有思维,而联想则是人类的本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联想能使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www.xing528.com)

比如你学习历史,感觉书本上的年代、数字枯燥无味,但是别忘了,有些事件是和这些数字紧密联系的。因此记数字就可以与这些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记,这样就避免了数字之间的相互干扰,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起到了双重效果。

5.对比法

在学习中,两个概念或事物相似,便容易搞混淆。这时,运用对比法就容易区分。也就是说,它们相同的地方我们暂时不讲,只比较不同的地方。而这些不同的地方,就是某一事物的独特特征。理解了这些独特特征,也就抓住了这一事物的本质,从而也就能掌握这一事物的有关知识。

6.复习法

温故而知新,不亦乐乎。这是孔夫子的学习方法。

人的大脑对知识的识记是有一定规律的,教育学家们曾用遗忘曲线做了一个形象的说明,指出如果在你的遗忘之前去复习、巩固它,那它就能迅速恢复并牢固记忆。

边干边学——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

这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每个家庭都有书报杂志,它们渐渐成了现代人生活的必需品。一个没有书籍、杂志、报纸的家庭,等于是一所没有窗户的屋子。

因此,身为现代人,要养成终生读书、学习的好习惯。

看看那些年过古稀、学识渊博的老学者,嘴里都没牙了,还仍然念叨着“活到老,学到老”。再看看一些年轻力壮、精力过剩的青年,他们大把地挥霍着有限的青春,却从不知道学习的紧迫性,这实在另人痛惜。

“各界人士,如商业界、运输界、制造界的人士,都曾告诉我,他们最需要、最欢迎的大学生,就是那些有选择书本的能力以及善用书本的人。”耶鲁大学的校长海特莱说,“这种选择书本、善用书本的能力,最好是在家庭中养成。”

如果你很穷,你可以在吃饭、穿衣上节俭,但千万不要在购买书籍上节俭。花钱学习,你可能会暂时贫穷。不学习,你却要受一辈子穷——包括经济上和精神上。

迈克一家,父母子女相约每晚留出一部分时间,为读书或别种自修之用。晚饭吃完,他们共同休息及游戏。在一小时之内,或谈笑戏谑,或做各种玩意儿,极尽欢娱。一小时后,轮到读书的时候了,他们各就各位,静默到连细针坠地都可听见,或阅读,或写字。即使其中有一个人觉得不舒适、不高兴、无意自修,他也当静默着,不去干扰他人。

对全家人来说,这可真是个好习惯。事实证明,一小时聚精会神,不被干扰的读书,其成效确要大过常被干扰与心不在焉的两三小时的读书。

无论你多忙,总有一些光阴是虚度的、浪费的。这些虚度的光阴,假使能善加利用,那也能获得重大的好处。

中国有句古话叫“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前任哈佛大学校长爱略特曾说:“如果人能养成每天读10分钟书的习惯,那每天10分钟,20年之后,他的知识程度,前后将判若两人。只要他所读的都是好的书籍,也就是大众所公认的世界名著,不管是小说、诗歌、历史、传记或其他种类。”

有道是滚石不生苔,坚持不懈的乌龟能快过灵巧敏捷的野兔。如果能每天学习1小时,并坚持12年,所学到的东西,一定远比坐在教室里接受4年高等教育所学到的多。

对一个青年来说,平时的学习和进步至关重要。这关系到你的未来是事业有成,还是穷困潦倒?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愈多,才能愈丰富,生活愈充实。因此,我们还应抓紧一切时间,去多读书,读好书。

有个年轻人,他经常出门,很少在家。有时乘火车,有时坐轮船,但无论到什么地方,他总是随身携带着一包书籍,以供随时阅读。一般人浪费的零碎时间,他都能用来自修、阅读。结果,他对于历史、文学、科学以及其他各国的重要学问,都有相当的见地,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从而促成了自己一生的成功。

与这个年轻人相比,我们大多数人却在浪费自己的宝贵零碎时间,甚至在那些时间里去做对身心有害的事情。

只有时常激励自己,不断努力,保持不断进取的精神,才能够在工作中更上一层楼。不断进步,不断学习,这一点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改变。

做个有心人——学问俯拾皆是

古人早就认识到,不但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也就是说,读书学习获取知识固然重要,但实践获真知也是必不可少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打破了往日对知识的理解。

人们早已认识到:知识与能力并不完全是相等的,知识并不等于能力。

21世纪对能力界限的新要求,迫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所学的知识。但不管时代怎样发展,你都应使头脑保持清醒,你必须清晰明了地理解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培根在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以后,又明确地指出:“各种学问并不把它们本身的用途教给我们,如何应用这些学问乃是学问以外的、学问以上的一种智慧。”

有了知识,并不等于有了与之相应的能力,运用与知识之间还有一个转化过程,即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国古代有句谚语:学了知识不运用,如同耕地不播种。

因此,你在学习知识时,不但要让自己成为知识的仓库,还要让自己成为知识的熔炉,把所学知识在熔炉中消化、吸收。

社会就是一本“无字天书”,你要想读好“无字之书”,必须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人应该有志向,而志向的建立,又是需要与学识联系在一起的。成大事者,均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博览群书,只有运用广博知识的力量,才能实现心中的目标。

著名心理学博士施瓦特曾说过:“只要你每天晚上在临睡前给自己15分钟的学习时间,我保证你一年之后便会成为我们中的一员。”

因此,不要为自己找借口,要养成好学上进的习惯,不断完成学习目标,为成功打好基础。现在开始学习一点儿都不晚,而且你的身边会有无数的机会。

从每个可能的地方努力摄取知识,这是使人知识广博的唯一方法。广博的知识可以使你远离狭隘、鄙陋,使你的胸襟开阔。这样的人才能够从多方面去“接触人生,领会人生”,而他的趣味,也是广大、深厚的,他的人品将是宽厚的、仁和的。

自我教育——抓住未来的钥匙

上学时,有老师教你,你不爱听。现在一毕业,知识恐慌了,只能自己教自己。

但你要搞清楚,自我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了解自身、了解周围世界。自我教育还可以使我们保持敏感和活力,处处先发制人,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积极的变化。而只有掌握了这些,你才能牢牢抓住未来的钥匙。

这时候,学习就意味着发现、唤醒、思考,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为我们带来自信、果断、欢乐和兴奋的过程。这种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摒除我们思想中的旧观点、旧习惯,为新思想的产生创造条件。这时候,你需要放弃自己以往的思考方式,用新的取而代之。

首先,要向那些与你有近似目标的人学习。你要注意吸取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尤其是那些已经到达目标的人,你可以向他们请教,问他们是如何改头换面、除旧迎新的?还有,不要忘了你的朋友和伴侣,多听听他们的意见。

接下来,给自己找个榜样。最好在身边找,这样你就可以和他们当面交流,可以在电话里切磋。此外,还可以阅读他们的著作,看他们的传记,出席他们参加的讨论会。

不拘泥于学习方式。研讨会、兴趣小组,或者是旅行中,或者书店,还有图书馆,这都是很好的选择,在这些地方,你会源源不断地有新思想涌出。你需要的,就是时刻注意学习,不要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

当然,社会的技能也很重要。我们和家庭、朋友、同事以及其他人的关系处理得如何,将直接决定我们的幸福和成功。

至于技术方面的技能,则多数和从事的职业有关。如果我们希望在自己的领域出人头地,那么,掌握这些技能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先了解,对于专业领域上的成功,有哪些技能需要掌握,永远不要间断对自己的培训、教育。

还有一点很重要,多交往新朋友。

有的人只关心自己的专业领域,对于周围其他活动一概不感兴趣。这种做法实际非常短视,并不足取。我们应该追求全面、综合的发展。因此,还要多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

总之,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放弃学习。不要回避那些基本的问题,要尽力去寻找答案;要学会在暂时还不能找到答案的时候,如何去生活。让自己面向未来、面向无限的可能性去生活,让自己成为热爱学习的人,你会发现你的生活从此有了彻底的改观。

在失败中学习——有的放矢,弥补不足

遭遇失败时,往往也是最好的学习机会。成功让你得到鲜花和掌声,或者无数的财富。但失败给你的,除了失望和痛苦,还有深刻的经验、教训。

说句玩笑话,失败一次也不容易,为什么不从中学点东西呢?

“我在这儿已做了30年,”一位员工抱怨他没有升迁,“我比你提拔的许多人多了20年的经验。”

“不对,”老板说,“你只有一年的经验,你从自己的错误中,没学到任何教训,你仍在犯你第一年刚做时的错误。”

好悲哀的故事!即使是一些小小的失败,你都应从其中学到些什么。

“我们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一位年轻的助手对爱迪生说,“我们已经试了10000次了,仍然没找到可以做白炽灯丝的物质!”

“不!”这位天才回答说,“但我们已知有10000种不能当白炽灯丝的东西。”

这种精神使得爱迪生终于找到了钨丝,发明了电灯,改变了历史。

检验一个人能否有所作为,最好是看他失败了以后怎样做。聪明的人会从失败中学到教训;蠢笨者却一再失败,不能从其中获得任何经验。

有人问一个溜冰教练,怎样才能学会溜冰。教练回答:“每次跌倒之后,立刻爬起来!”跌倒算不得失败,跌倒后不站起来才是失败。但爬起来还不是目的,目的是学会怎样不再跌倒。如果在同样的地方再跌倒,那不是白爬起来了吗?

在同一个地方跌倒的人最愚蠢,因为他不懂得在失败中学习。

也许,在检阅过去的一切时,你会觉得你处处失败,一事无成!过去的生命对于你,可能是页页创痛的伤心史!但换一个角度,你也可以把它看作一本避免失败的教科书。

跌倒的次数多了,傻子也能学会掂着脚走路。

无论你做了多少准备,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当你进行新的尝试时,你可能犯错误,不管作家、运动员或是企业家,只要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都难免失败。但失败并非罪过,重要的是从中吸取教训。

因此,那些跌倒了爬起来,掸掸身上尘土再上场一拼的人,才会在生活中获得成功。美国百货大王梅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梅西于1882年生于波士顿,年轻时出过海,以后开了一家小杂货铺,卖些针线。但铺子很快就倒闭了。一年后他另开了一家小杂货铺,仍以失败告终。在淘金热席卷美国时,梅西在加利福尼亚开了个小饭馆,本以为供应淘金客膳食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岂料多数淘金者一无所获,什么也买不起,这样一来,小铺又倒闭了。

回到马萨诸塞州后,梅西满怀信心地干起了布匹服装生意,可是这一回他不只是倒闭,而简直是彻底破产,赔了个精光。不死心的梅西又跑到新英格兰做布匹服装生意,这一回他时来运转,买卖做得很灵活,甚至把生意做到了街上商店。

由头一天开张时账面上收入的11.08美元,到现在位于曼哈顿中心地区的大商店,梅西公司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百货商店之一。相信梅西决不是一个天才的商人,但多次的失败,让他最终学会了如何开商店。

另一个饱尝失败滋味的零售商是詹姆士·彭尼。

彭尼在密苏里州长大,高中毕业后在一家布匹服装店当了11个月的小伙计,共得薪水25美元。由于他身体不好,医生劝他到户外活动活动。于是,彭尼辞职前往科罗拉多州,干起了零售商的行当,他把历年所得全投进了一家小肉铺。

肉铺的最大主顾是当地一家旅馆,这旅馆的厨头兼采买是个嗜酒如命的人。一天他跟年轻的彭尼说,以后只要彭尼每星期白送他一瓶威士忌,他就把这个旅馆的生意包给彭尼做。彭尼不干,认为这是贿赂,于是他们之间的生意从此断绝,彭尼的小店也开不下去了。

他没有因此而放弃对自己事业的追求,而是以对事业的坚持不懈的狠劲又投入下一次的创业。但他没有更多的资金,不得已,彭尼只好再去当地一家布匹服装店当店员。他以行动和言词说服了这家店的两名店主,让他当第三个合伙人,即由他出一笔钱,加上原店的部分存货,由他单独去经营一个新店。这个主意就是联营的最初思路。过了几年,彭尼开始了他自豪的联营商店生意,他允许雇员享有自己从前曾经享有的机会。

彭尼的联营商店发展到34家时,彭尼公司诞生了。如今,这家公司已拥有2400家分店。此外,它还涉足银行、信贷和电子业。

从一个连小肉铺玩不转的穷光蛋,到拥有2400家分店,涉及诸多行业的大富商,彭尼的知识、能力完全是从失败中学来的。

遭遇失败时,往往也是最好的学习机会。跌倒以后,立刻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总结一下跌倒的教训,然后高高兴兴地继续前进。这是自古以来伟大人物的成功秘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