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艺术与社会生活关系的真相揭示

艺术与社会生活关系的真相揭示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艺术史上大量事实可以证明,毛泽东上述关于文艺与社会生活关系的论断是正确的。而我国文艺界,多年以来一提到“社会生活”,往往片面地理解为经济的社会生活、物质的社会生活、政治的社会生活或阶级斗争的社会生活。艺术家对于题材、表现对象与表现手法的选择并不能规定艺术的本质,但他们的任何选择都是在从某个方面、以某种方式反映社会生活,这一点却是艺术的根本社会性质。

艺术与社会生活关系的真相揭示

前面,我们考察并基本明确了艺术社会中的位置,即: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且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不同于政治法律道德等“中间环节”,在上层建筑中处于一种更高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地位。为了进一步了解艺术的社会本质,我们还有必要考察它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一)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本来是一个古老的命题。西方从古希腊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模仿自然”说到近代的“再现现实”说,中国从隋末姚最的“师造化”说到清代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主张,都承认艺术来源于现实,是现实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它们正确地表明了艺术的客观根源,符合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也符合艺术创作的实际情况。但是,它们只是看到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却没有说明为什么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生活以及艺术如何反映社会生活。因为它们还不知道如何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来,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来,并把它当做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原始关系;也还不知道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究竟如何,它同社会生活中的其他事物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关系。这当然是历史的局限性与认识的局限性所造成的。因此,只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来考察,才能科学地解释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有一段经典性论述:“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惟一源泉。这是惟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14]在这里,毛泽东不仅肯定了文学艺术的根源或“源泉”是社会生活,而且肯定了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一历史上早已有之的唯物主义命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文中所论述的理论前提,是首先肯定了“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都是社会意识形态即“观念形态”。可见,毛泽东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来考察和说明文艺的。

艺术史上大量事实可以证明,毛泽东上述关于文艺与社会生活关系的论断是正确的。科学的。艺术家只有在生活的源泉中开采矿藏、汲取营养,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并真诚地表现对生活的感受,他的创作才会具有生命力;反之,如果一味模仿前人或别人的作品,他的创作即使在技巧方面达到较高水平,但根本上会是苍白无力的,也缺乏艺术价值齐白石的艺术是伟大的,他的绘画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但他的模仿者却只能制造赝品。毕加索的作品是震撼人心的,“他的艺术充分表现出本世纪四分五裂的幻象”,而“所有的后继者都不过是给毕加索做的脚注”。[15]

(二)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www.xing528.com)

下面,我们要着重探讨的是,艺术所反映的应该是什么样的社会生活?这个问题既关系到对“社会生活”的正确理解,又涉及到艺术的表现领域与对象。

对于这个问题,中外理论界并没有给予很好的解决,我们也只是根据自己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试做回答。西方现当代一些理论家虽然不使用“社会生活”的概念,但他们大都把艺术的表现领域与对象限制在创作主体的精神生活或情感生活的范围之内,如情感表现、心灵表现、无意识潜意识的表现,等等。而我国文艺界,多年以来一提到“社会生活”,往往片面地理解为经济的社会生活、物质的社会生活、政治的社会生活或阶级斗争的社会生活。于是,艺术的表现领域和对象就被局限在另一个非常狭窄的圈子里,“重大题材决定论”曾风靡很长一个时期,仿佛艺术作品只有描绘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才是“反映社会生活”。这种“左”的理论限制了艺术家的创作自由和艺术创作的发展,其错误已被历史和实践所证明。事实上,这种理论根本上没有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学说的真谛,没有正确理解艺术与社会生活的本质关系。

我们从前面关于艺术同经济基础,以及同政治、道德、宗教哲学的关系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作为一种更高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的艺术,它不仅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且是通过“中间环节”的意识形态反映经济基础的;并且,艺术同其他的更高的特殊意识形态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反映。这就是说,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各种领域、各种事物的全面的反映。所谓“全面的”社会生活,即包括了从物质的社会生活到精神的、情感的社会生活的整个领域,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全部方面。所谓“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即是说,艺术不仅可以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也可以反映处在一定社会生活中的人们的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宗教观念、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想,而且还可以反映人们的各种梦想、幻想、情感、情绪、愿望、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可以说,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在艺术的视野之内,都可以成为艺术的表现领域与对象。这样,艺术家的创作就有了充分选择的自由和无限广阔的天地。在题材上,他们既可以选择那些他们感兴趣的社会事物、社会事件,如人际关系、生产劳动、战争场面、政治变革等,也可以选择那些能够寄托他们思想感情的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如动物植物、山水风景、日月云霞等,还可以选择那些他们再度发掘并认为有价值的古代神话、民间传说、文学作品甚至梦幻景象,以做出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照和审美阐释;在表现方式与手法上,他们既可以选择那些描绘性的、再现的或具象的形式,也可以选择那些非描绘的、表现的或抽象的形式。艺术家对于题材、表现对象与表现手法的选择并不能规定艺术的本质,但他们的任何选择都是在从某个方面、以某种方式反映社会生活,这一点却是艺术的根本社会性质。

说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或者说,是全面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可以在更深一个层次上解释艺术的社会本质。首先,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艺术是一种思想关系,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思想关系是反映物质关系的,意识形态是反映经济基础的。其次,我们又进一步认识到,作为特殊的意识形态的艺术不同于作为“中间环节”的其他意识形态。政治、法律、道德等是经济的直接反映或集中表现,却不能完全反映更高的特殊意识形态,只能是局部的或部分的社会生活的反映;而艺术却既可以反映经济基础,又可以反映政治、法律、道德等“中间环节”,而且还可以反映宗教、哲学等其他更高的特殊意识形态,是全面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另外,我们还由此隐约看到,在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这一点上,艺术与宗教、哲学等其他更高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意识形态之间有着共性,但它们究竟是不同的社会事物,在上层建筑里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彼此不能混为一谈,不能相互替代。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如果能够进一步找出艺术与宗教、哲学的本质区别,找出艺术在反映社会生活方式上的特殊性,即说明艺术是如何反映社会生活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基本回答艺术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了。这将是我们在本章第二节“艺术的认识本质”和第三节“艺术的审美本质”中重点探讨的问题。

我们说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既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做根据,同时也是以中外艺术史上的全部事实为依据。我们这样说,可以从根本上纠正前面所说的关于艺术表现领域与对象的两种错误偏向。西方现当代某些理论家把艺术的表现对象限制在精神领域里,反对一切再现与描绘,只承认和提倡现代主义的表现与抽象,其依据只是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主要是二十世纪的西方各种艺术现象,理论上是片面的,也不符合人类几千年以至上万年艺术发展的全部历史。而我国过去关于“社会生活”的种种不正确的理解和“左”的理论,不仅忽视和否定艺术家的主体性和艺术创作的广阔领域,而且根本不能解释人类艺术发展史上的各种复杂多样的艺术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