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端之心-不忍人之心、乍怵惕恻隐、内交要、羞恶端然

四端之心-不忍人之心、乍怵惕恻隐、内交要、羞恶端然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不忍人之心:同情心,怜悯心。〔2〕乍:忽然,突然。〔3〕怵(chù)惕(tì)恻(cè)隐:怵惕,惊惧、恐惧;恻隐,伤痛不忍。〔4〕内交:内,通“纳”。〔5〕要(yāo):求,谋取。〔6〕羞恶(wù):羞耻,惭愧。〔7〕端:开始,萌芽。〔8〕然:通“燃”。

四端之心-不忍人之心、乍怵惕恻隐、内交要、羞恶端然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1〕。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2〕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3〕之心———非所以内交〔4〕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5〕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6〕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7〕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8〕,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释】

〔1〕不忍人之心:同情心,怜悯心。〔2〕乍:忽然,突然。〔3〕怵(chù)惕(tì)恻(cè)隐:怵惕,惊惧、恐惧;恻隐,伤痛不忍。〔4〕内交:内,通“纳”。内交即结交。〔5〕要(yāo):求,谋取。〔6〕羞恶(wù):羞耻,惭愧。〔7〕端:开始,萌芽。〔8〕然:通“燃”。(www.xing528.com)

【译文】

孟子说:“人人都有不忍看到别人蒙受痛苦的心。先王有不忍看到别人蒙受痛苦的心,才有不忍看到别人遭受痛苦的政治。用不忍看到别人遭受痛苦的心,施行不忍看到别人遭受痛苦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会像把一件小东西放在手掌中转动那么容易了。人都有不忍看到别人遭受痛苦的心的意思是说,假如现在有人忽然看到一个孩子要掉到井里去了,都会有惊恐同情的心情———这不是想借此同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声,也不是讨厌那孩子惊恐的啼哭声才这么做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的,算不得人;没有羞耻心的,算不得人;没有谦让心的,算不得人;没有是非心的,算不得人。同情心是仁的萌芽;羞耻心是义的萌芽;谦让心是礼的萌芽;是非心是智的萌芽。人具有这四种萌芽,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开端却说自己不能做到仁、义、礼、智的,这是自己害自己;说他的君主不能做到仁、义、礼、智的,这是戕害他的君主。凡自己本身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能够懂得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终将不可遏止)。如果能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它们,那就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