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正确应对孩子暴力行为,陪伴孩子走过小学

正确应对孩子暴力行为,陪伴孩子走过小学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孩子的“暴力”行为,父母该怎么办呢?无论是哪一种,对孩子成长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很多父母在面对这样的孩子时,惩罚起来从不会心慈手软。5.惩罚但不刺激孩子对于屡教不改的孩子,父母对其要有一定的惩罚,但惩罚不能伤害到孩子,要在“惩罚中”与孩子沟通。了解、关注孩子的生活,要求、检查孩子的行为,必要的时候对孩子进行一些“惩罚”,这就是纠正一个喜欢打架闹事的孩子的五个步骤。

正确应对孩子暴力行为,陪伴孩子走过小学

做父母的大都有这样的经历:老师突然来电话说,孩子在学校打架了;孩子放学回来,爸爸妈妈发现孩子满脸伤痕;突然有父母来告状,你的孩子欺负了他的孩子。面对孩子的“暴力”行为,父母该怎么办呢?

孩子打架各有各的不同:有的孩子不会克制自己,在家里有不愉快的事就到外面去发泄;有的孩子是因为缺少社交的技巧,不打架就不知道怎么与同伴相处;也有一些孩子是想利用打架来树立自己在同伴中的权威;还有的孩子仅仅是模仿……这其中比较轻微的是,孩子因此会和他人矛盾不断;较为严重的,不是自己受到了伤害,就是孩子伤害到别人,有的孩子还会因为打架触犯到法律。无论是哪一种,对孩子成长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很多父母在面对这样的孩子时,惩罚起来从不会心慈手软。但是,任何一种有效果的教育都是引导的作用,父母在面对一个好打架闹事的孩子时,一定要注意纠正他的恶习的方法。

1.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孩子

要想矫正孩子的恶习,就要了解孩子,这是父母都知道的一个原则,但他们在了解孩子的过程中,可能不会知道到底要了解孩子什么,或者是对孩子了解得不全面。有的父母把了解孩子理解为掌握孩子的一切动向,以此来控制孩子的行为,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因此,要很全面地了解一个打架闹事的孩子,不仅要了解孩子本身的情况,还要了解孩子朋友的情况,这包括他们各自的爱好、他们最爱的去处、各自的家庭状况等;再一个就是要了解孩子的“敌人”,如他讨厌的人有哪些等;还要了解孩子当前面临的状况,如他又欠了多少钱、他有了哪些麻烦等;父母还要多听一听外界对自己孩子的评价,这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这样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孩子。

2.消除孩子的隐患

孩子打架往往都是有他的困境的,这种困境正是事件的原因。因此,父母要及时发现孩子面临的矛盾,并且教会孩子如何去正确处理自己的矛盾。父母还要善于化解孩子与对手之间的矛盾,如找到与孩子有矛盾的孩子及其父母,让孩子诚心地进行自我批评,降低对方对自己的敌意,这样也就降低了自己孩子与他人争斗的可能。孩子的麻烦少了,生活压力就小了,促使孩子打架闹事的因素也就少了。

3.对孩子要有切合实际的硬性要求

在消除孩子的麻烦、关心体贴孩子的基础上,要对孩子有所要求。对孩子的要求先不要太高,父母要给孩子明确的态度:你还有哪些“困难”,有“困难”提出来,爸爸妈妈一定给你解决。然后要向孩子提出哪些范围之内的事不能做,要求孩子“做与不做”前一定要想通,想不通的事向父母说,父母不会怪你,反而会帮你解决。还要求孩子对于自己“做与不做”的事,在父母面前要给出理由。比如,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在学校里又一次把同学的鼻子打流血了,孩子知错了还不行,一定要知道打人的理由,因为父母掌握这些情况,对孩子以后的教育是有好处的。有的父母会用“不准再打架”的言语来要求孩子,这样要求孩子不会有什么效果的,应该明确地告诉孩子,下次与人发生冲突时,不要用打架的方式解决,应该找一个正确的方式去解决。(www.xing528.com)

4.让孩子感到背后有双眼睛

让孩子感到有双眼睛在背后,就是要对孩子的言行多加关注。父母可以定期对孩子进行生活总结。像孩子又有哪些新问题出现,下一段时间需要防范的新情况有哪些等,对这些父母要做到心中有数。还有就是对于孩子上一段时间的表现作出评价,父母要以鼓励孩子为主,对于孩子的进步,父母要使孩子感受到自己因他的进步所带来的快慰。这种总结在孩子的心里,他会看成是父母教育的一种持续,让孩子感到有双眼睛在背后,孩子也会重视父母的这份关注,从而会努力地做得更好。

5.惩罚但不刺激孩子

对于屡教不改的孩子,父母对其要有一定的惩罚,但惩罚不能伤害到孩子,要在“惩罚中”与孩子沟通。

有一对父母对孩子屡教不改的惩罚是这样的:当孩子打一次架的时候,他的妈妈就要求孩子亲手给自己做一件礼物,以此来要求孩子表达对辜负父母期望的歉意。这些小礼物往往是妈妈和孩子一起完成的,孩子和父母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有很好的沟通,而且两者之间的关系还能变得更融洽,这有利于改正孩子的错误

了解、关注孩子的生活,要求、检查孩子的行为,必要的时候对孩子进行一些“惩罚”,这就是纠正一个喜欢打架闹事的孩子的五个步骤。

面对具有“暴力”倾向的孩子,父母一定要总结教育孩子的经验,看看哪些方法是有效果的,哪些是自己的失误,这样便于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