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家训1:胡安国与子寅书

中华家训1:胡安国与子寅书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他是北宋末年的进士,南宋初任中书舍人兼侍讲,不久又以病辞官,潜心专攻《春秋》,著有《春秋传》三十卷。胡寅字明仲,安国弟之子,安国养为己子。宣和进士,靖康初为校书郎。后任中书舍人,秦桧恨他,说他诽谤朝政,安置到新州。秦桧死后复官,死后谥文忠,著有《论语详说》、《读史管见》等书,学者称致堂先生。

中华家训1:胡安国与子寅书

胡安国:与子寅书

【作者介绍】胡安国(1074—1138),字康侯,建宁崇安(今属福建)人,南宋初著名经学家。他是北宋末年的进士,南宋初任中书舍人兼侍讲,不久又以病辞官,潜心专攻《春秋》,著有《春秋传》三十卷。一生足迹不到权门,人们称他“如大冬严雪,百草萎死而松柏独秀”。死后谥文定。胡寅字明仲,安国弟之子,安国养为己子。宣和进士,靖康初为校书郎。金人南侵,他上书高宗,主张集合人民抗金武装,北向迎回被掳的徽钦二帝,不宜自己就做皇帝。后任中书舍人,秦桧恨他,说他诽谤朝政,安置到新州。秦桧死后复官,死后谥文忠,著有《论语详说》、《读史管见》等书,学者称致堂先生。

【原文】公使库待宾,并以五盏为率,自足展尽情意。

禁奸吏必止其邪心,不徒革面。为政必以风化德礼为先,风化必以致诚为本。民讼既简,每日可着一时工夫,详与理会,因训道之使趋于善,且以风动左右,不无益也。

立志以明道,希文自期待;立心以忠信,不欺为主本;行己以端庄,清慎见操执;临事以明敏,果断辨是非;又谨三尺,考求立法之意而操纵之:斯可为政,不在人后矣,汝勉之哉!治心修身,以饮食男女为切要,从古圣贤,自这里做工夫,其可忽乎?

君实见趣本不甚高,为他广读书史,苦学笃信,清俭之事而谨守之。人十己百,至老不倦,故得志而行,亦做七分已上人。若李文靖澹然无欲,王沂公俨然不动,资禀既如此,又济之以学,故是八九分地位也。后人皆不能及,并可师法。

汝在郡,当一日勤于一日,深求所以牧民共理之意,勉思其未至,不可忽也。若不事事,别有觊望,声绩一塌了,更整顿不得,宜深自警省,思远大之业。(www.xing528.com)

——节选《诫子通录》

【译文】因公事请客,饮酒以五杯为度,这就足以表示情意了。

禁止奸吏做坏事,要去掉他的邪心,而不仅是表面上改正。处理政务要以风俗教化、道德礼义为先,而风俗教化又必须以致诚不欺为根本。日常诉讼案件少,每天可抽出时间接近百姓,加以教育,使之学好,也可为左右人做出表率,使他们仿效。

立志明圣贤之道,期使自己能成为范希文(仲淹)一样的人;居心忠厚守信用,诚实不欺;行动端正庄重,操守清廉谨慎;处理事情精明敏捷,果断辨别是非;考求立法的原意,谨慎执法:这样你的政绩就不在人后了。修养身心,要注意饮食男女这些日常生活问题,古来圣贤都是从这里做工夫,不可忽视。

司马君实的见识志趣本不很高,因他广读书史,勤苦用功,诚信不欺,持身处事清俭,而且坚持到底。别人用十分力气,他用百分力气,至老不倦。所以得志行于世,十分能做到七分以上。像李文靖公(李沆)恬淡无所求,王沂公(王曾)庄严不动,天资禀赋既好,又加以好学,所以十分能做到八九分,后人都不及他们,可资效法。

你在郡为官,应当一天比一天勤奋,深入探求治民之道,想想什么还没有办到,不可忽视。如果有事不办,而想着别的,声望业绩一塌下来,就无法挽回。你要深自警惕,想着更远大的事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