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名副其实与名符其实的区别

名副其实与名符其实的区别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名副其实”和“名符其实”曾经读到一则小故事,说邓小平同志为学雷锋标兵朱伯儒题辞时,用了“名符其实”这个成语。我对“名副其实”和“名符其实”这两个成语的态度是比较宽容的,认为在目前的语言使用中都不能算错。但如从今后规范化的要求来说,那我赞成王力教授的意见,希望尽量使用“名副其实”,而少用或不用“名符其实”。在声调抑扬动听这一点上,两者的优劣是十分明显的,“名副其实”要远胜于“名符其实”。

名副其实与名符其实的区别

“名副其实”和“名符其实”

曾经读到一则小故事,说邓小平同志为学雷锋标兵朱伯儒题辞时,用了“名符其实”这个成语。他让人在发表前先请语言学家过目,看有没有用字不准确的地方。北京大学王力教授看后说“‘名符其实’的‘符’字不太规范,最好改用‘副’字。”小邓同志采纳了这个建议,将题辞重写了一张再发表。

“名副其实”和“名符其实”是两个同义的成语,现在都有人用。为什么王力教授要说“名符其实”的“符”不太规范呢?这需要从成语的源流说起。

原来,对于“名”和“实”的关系,古代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名实不副”和“名不副实”,是说“名”与“实”不相符合;“名实相副”和“名副其实”,是说“名”与“实”互相符合。这四个词语中,表示“符合”意思的字,古人都习惯用“副”而不用“符”。尽管那时“符”字已经产生,而且也有了“符合”的意义。大家知道,成语具有稳定性,一旦定型之后,其中的用字往往不能随意改动。根据现有文献资料的记载,“名副其实”最早见于北宋范祖禹的《唐鉴》,沿用至今已有八百多年,所以在1947年出版的《汉语辞典》中,只能查到“名副其实”,而见不到“名符其实”的踪影。

解放以后,情况有了些变化。许多人对一些旧词古义,已经不甚了解。看到“副”字,只知道是“正副”的“副”或者“一副手套”之类的“副”,不大会想起它还有“符合”的意思,表示“符合”一般都用“符”字。于是“名副其实”渐渐被写成了“名符其实”。“符”(fú)和“副”(fù)两个字,读音虽然不同,但毕竟比较接近,不咬准了念,不细心辨别,可能还听不出来。起初曾有学者撰文批评,指出“符”字不对,应当用“副”。后来用“符”的人日益增多,连一些知道“名副其实”的人也自觉不自觉地跟着写起“符”来。我就看到过一部今人写的小说,前面写的是“名副其实”,后面却出现了“名符其实”。小平同志的题辞原先也写作“名符其实”,不正说明了这种通俗写法潜移默化的影响吗?实际存在的语言现象,往往是难以否定的。所以,1970年代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就在“名副其实”条下注了一句:“也说名符(fú)其实。”承认了它的合法地位。(www.xing528.com)

王力教授是一位博古通今的语言学家,他非常重视成语的溯源及其在历史文献中流传久远的影响。而且,即使从现代汉语来看,“名副其实”这一成语的使用,也仍然占着优势,所以,他认为应当把“名副其实”作为规范形式确定下来。小平同志出于对专家的尊重,也可能想到了成语的语源,并且从规范化的角度考虑,才采纳了王力教授的建议。这一点,对我们是深有启发的。

我对“名副其实”和“名符其实”这两个成语的态度是比较宽容的,认为在目前的语言使用中都不能算错。但如从今后规范化的要求来说,那我赞成王力教授的意见,希望尽量使用“名副其实”,而少用或不用“名符其实”。除了前面谈到的以外,还补充一点语音上的理由:

“名符其实”四个字都读阳平声,没有抑扬起伏,用在供人朗读的诗文中,念起来相当别扭。以致有些文章写的是“名符(fú)其实”,但人们在诵读时却会念成“名副(fù)其实”。在声调抑扬动听这一点上,两者的优劣是十分明显的,“名副其实”要远胜于“名符其实”。

(原载2001-01,署笔名卓王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